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基础知识及层次:个性化教学成果

地理基础知识及层次:个性化教学成果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它们是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地理的内容,是由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组成的。”

地理基础知识及层次:个性化教学成果

地理基础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它们是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地理的内容,是由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组成的。”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即1986年大纲)规定,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无论初中地理的内容还是高中地理的内容,如果从知识的性质来分,地理基础知识可以分为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地理名称

地理名称简称地名,它是在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地理实体的标记和符号,通常都可以表现在地图上。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因为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都和地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地名就无法表述和区别各种地理事物的个性。地名具有空间性特点,反映在地图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种表现形式。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山峰、城镇、矿产地等常用点状符号表示;山脉、河流、铁路线、海岸线,以及各种区划界线等,通常用线状符号表示;行政区、地形区、农业区等各种区域常用面表示。无论哪种形式,地名都要用注记的形式标注在图上。

2.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就是指各种地理事物在地表的空间分布状况,如山脉的分布、河流的分布、气候与植被的分布、矿产的分布、工业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城市的分布、人口的分布、交通线的分布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通常与地名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都能具体地反映在地图上。但地理分布又不同于地名,地名只表示地理事物的个体,而地理分布表示的是群体。例如,“秦岭”这个地名只表示这一条山脉的分布,而山脉的分布常常是指某个地区所有山脉的分布。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对于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与范围,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就难以理解区域地理特征。所以,地理分布知识也是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

3.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对各种地理事物进行数量说明的材料。由于现代地理学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表象与外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地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因而我们对地理事物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还必须作出定量的分析。地理数据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反映各种地理事物的状况与特点,具有其他地理事实材料不可替代的“定量”作用,所以在地理知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地理数据一般可以分为指量数据、顺序数据和比例数据三种。指量数据是说明地理事物空间位置、演变过程、主要特点等的绝对数字,如国家面积大小、山脉海拔高程、河流长度、矿产形成年代、城市的经纬度等。顺序数据是用来说明某一地理事物在同类事物中所处地位的数字,如山峰海拔高程排序、河流长短排序、国家大小排序、工业品和农作物产量排序等等。比例数据是说明各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数字,如海洋与陆地所占比例数字、能源消费构成数字、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顺序数据和比例数据都是揭示同类地理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相对数字,用以说明它们在同类地理事物中的地位与作用。

4.地理景观

地理景观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景色或外貌的地理感性知识,包括地理事物的组成与规模、外部形态和颜色等等,通常用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片的形式表现。例如,山地景观、森林景观、湖泊景观、海岸景观等自然地理景观,以及城市景观、农田景观、工业区景观等人文地理景观。地理景观对于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和成因,获得地理理性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5.地理演变

地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反映在时间上的动态过程,就叫做地理演变。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壳的变动,河道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发展,工业区的扩大,等等。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有的往往十分缓慢,甚至使人难以察觉,要从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才能显现出来,如山脉的隆起或夷平,气候的变暖或变冷等;而有的则能够比较迅速地显现其变化,如火山喷发与地震的发生,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区的扩大等。了解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可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对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规律及成因,形成地理概念等,都具有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6.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就是人们对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的概括认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概念常常同地理名词紧密联系着,一般是一个地理名词表示一个地理概念,如锋面是指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形成的交界面;但有时一个地理名词可表示不同的地理概念,如广义的水资源可指地球水圈内的水体总量,而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另外也有时一个地理概念可用不同的地理名词表示,如海拔和绝对高度这两个地理名词都表示地表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这同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基础,因此,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般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和集合地理概念。一般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同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与特征的概念,如地形、气候、资源、工业、交通、城市等等,它们是构成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与特征的基础知识。单独地理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地理事物本质属性与特点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地名。集合地理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地区同一类地理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与特征的概念,如亚洲的地形、中国的气候、日本的工业等等,它们一般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某种地理要素的本质特征,是构成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通常所说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一般地理概念。

7.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就是某一地理事物区别于其他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如亚洲的地形特征,就是指亚洲地形区别于其他大洲地形的特点。地理特征可以是自然地理特征,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特征,还可以是区域综合地理特征,如中国的气候特征、日本工业分布特征、东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等。无论哪种地理特征,都是在与同类地理事物进行比较、综合、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得出的,因而地理特征属于地理理性知识。掌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是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途径,所以地理特征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地理演变规律,如四季变化的规律、生物的季节性与周期性变化规律、人口迁移的规律、城市化发展规律等等;另一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分布规律,如气温随纬度变比的规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工业布局的新趋向等。地理规律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对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结构、成因和分布都有重要作用,因而也是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

9.地理成因

任何地理事物的形成,各种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与分布规律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常常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地理成因就是着重分析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的形成原因的知识,属于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成因将学生获得的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演变等地理感性知识加以升华,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也有助于意义记忆能力的发展,因此它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地理演变等几部分知识,都属于地理感性知识,它们是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材料,是地理基础知识的血肉;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基本原理,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地理理性知识,它们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骨架。这两部分知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共同组成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各类地理基础知识由于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因而在教学中的要求层次也不一样。关于中学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的分层次目标要求的具体划分方法及每个层次要求的涵义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等,我们在第一章中阐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特点和怎样贯彻落实大纲要求时,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本章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各类地理基础知识中,几类地理感性知识的要求层次是以识记为主,包括“知道”和“记住”两种不同要求,同时辅之以应用层次的要求(如一些常见地名和地理分布知识,以及一些地理演变知识等);而几类地理理性知识的要求层次,则以理解为主,辅之以少量识记与应用层次的要求。不仅在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中是这种要求,就是在高中地理基础知识中也是这样要求。由于初中地理知识中地理事实材料(或者说地理感性知识)占多数,因而初中地理知识的要求层次稍低;而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理理性知识偏多,因而要求层次稍高,甚至有个别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可以达到“综合”层次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