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剧:中国传统音乐名作赏析

壮剧:中国传统音乐名作赏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其中包括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并受到汉族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壮剧的演出。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南路壮剧源自当地的民间歌舞。

壮剧:中国传统音乐名作赏析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其中包括广西的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和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并受到汉族戏曲和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壮剧的演出。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南路壮剧源自当地的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起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表演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唱、做合并的一般戏曲表演。由于演唱中多用“呀哈嗨”为衬腔,又叫做“呀哈戏”。主要唱腔有慢板类的[平板]、[叹调],中板类的[采花]、[喜调],快板类的[快喜调]、[高腔],以及散板类的[哭调]、[寒调]、[诗调]等。伴奏乐器以胡琴类的清胡、厚胡和小三弦为主。

铜鼓·叹调

张琴音唱

红铜鼓·快喜调

壮族师公戏流行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南宁等地,又称做“壮师”、“调师”、“木脸戏”等,清同治年间已有,是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过去师公跳神时,头戴彩色面具,边舞蹈边念咒语。师公戏起初在表演时也穿红衣戴木制面具,后来用纸画脸谱代替木面具,1911年后又去掉面具改为化妆表演。

师公戏的彩色面具有72种,每种代表一个人物。其中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是正直,黄色是残忍,蓝色为草莽,绿色为义侠,神妖则用金色。用彩色面具时期表演不分行当,改为直接化妆后,师公戏有了武旦、老生、文生等行当之分。

师公戏的唱腔为联曲体,各种曲调约300余首,多数带有帮腔。音乐中吸收了许多宗教音乐和民间歌曲,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唱词多为五言、七言句式,押腰脚韵。(www.xing528.com)

过去师公戏只用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近几十年逐渐增加了弦管乐器。

盘古·打水腔

潘贵珠唱

壮族师公戏与当地汉族的傩舞、毛南族的师公戏相类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