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生死之道,自然分配十分之三

揭示生死之道,自然分配十分之三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人着意求生,却妄为使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王弼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

揭示生死之道,自然分配十分之三

【译文】

人始于生而终于死。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人着意求生,却妄为使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求生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受兵器伤害;犀牛没有地方用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用它的爪,武器没有地方用它的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把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

【注释】

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生之徒:长寿之人。徒,属,类。

死之徒:短命之人。

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据帛书本改。王弼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

生生之厚:求生太过度。

摄生:养护生命。

兕虎:犀牛和老虎。

不被甲兵:不会遭受兵器伤害。被,遭受,蒙受。

延伸阅读(一)✿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

出生入死。(www.xing528.com)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鹯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延伸阅读(二)❀ 苏辙《老子解》

出生入死。

性无生死,出则为生,入则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养者,生之徒也;声色臭味以自戕贼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于尽,则所谓动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圣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