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传播:主要特征-传播学概论

媒介传播:主要特征-传播学概论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媒介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都有自己的传播优势和劣势。总体而言,公众对报纸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可度较高。电视是一次投资、长期消费的媒介。

媒介传播:主要特征-传播学概论

不同媒介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传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都有自己的传播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每种媒介是如何扬长避短进行发展的。

一、报刊(报纸、杂志)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的公开、连续发行的定期出版物,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即使在电子媒介的强大冲击下,报纸也没有被取代,反而在竞争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更好地发展起来。

报纸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易保存。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便于人们以后查阅。

(2)受众的选择性大。阅读哪一部分内容,读报的方式可由读者自己选择。

(3)权威性。总体而言,公众对报纸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认可度较高。

(4)解析性。现代报纸向解释、分析的方向发展,力图以其理性、思辨之长,同电子媒介的形象性优势相抗衡。

与电子传播媒介相比,报纸也有一些短处:

第一,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与电视。第二,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利用声音传播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第三,阅读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不像广播电视,只要受众视听觉正常就不受什么限制。在我国,读者一般要学会6000个汉字才能阅读中文报刊。

杂志和报纸相比较,它们的特点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大多数杂志仍然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但由于杂志出版的周期长,因而时效性远不及其他媒介。为了扬长避短,杂志更趋向于专业化、专门化,力求满足不同类型的读者和他们不同的需要和爱好;杂志更重视图文并茂,甚至以照片、漫画等静态图像为主。在印刷技术和纸张质量上,也更加讲究。

2009年5月21日《南方周末》第1318期翻译并转载了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题为“The Sleeping Dragon”的特稿,这次转载充分体现出杂志更趋于专业化和深度化的特点,文章中较为详细地回顾了自汶川地震一年来,中外科学家对这一罕见而独特的大地震的思考。这篇由Alexandra Witze撰写的报道指出:与其他地震所不同的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对于这次地震均暴露出认识上的缺陷。报道从问题山脉、灾难如何袭来、海量的数据三个方面讲述,充分体现出了杂志媒体的专业性与专门化。

二、广播

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利用声音符号传播信息。广播具有以下优势:

(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

(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www.xing528.com)

(3)广播是听觉媒体,它声情并茂,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立体声广播的出现,更是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了方便的渠道。

(4)广播对广大的受传者来说有较强的接近性。

当然,广播也有不如其他媒介之处:

第一,广播内容转瞬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对广播选择的余地也很小。第二,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

三、电视

电视属大众传播媒介行列的后起之秀,它是运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见图11—1)。它具有如下优势:

图11—1 中央电视台转播CNN新闻的画面

(1)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

(2)电视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广泛。

(3)使用便利。电视是一次投资、长期消费的媒介。它在使用上比其他媒介方便。

(4)家庭媒介。家庭是电视的收看环境,通过一起收看节目可以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交流。

但是,电视也有不足之处: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这一情况与广播相似,是电视的一大不足。而且,由于电视录像设备价格昂贵,复制电视内容比复制广播内容更加困难。此外,电视接收机价格较高,又不如收音机易于携带,且观看电视需要受众听力视力兼用,也不如收听广播方便。

四、电影

电影按发展阶段可分为黑白默片、声片、彩色片;按其内容、体裁和形式划分,有故事片纪录片、文献片、科教片、动画片等;按其摄制或放映手段可划分为普通电影、遮幅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环形乃至球幕电影。电影的特点是大银幕、高品质,为达到高超视觉效果,电影需要巨额投资且在影院中观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