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许光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权威与合法性

纪许光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权威与合法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许光举报事件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是他接受重庆市纪委的邀请,飞往重庆协助调查。当纪许光宣布自己因为愤怒于重庆市纪委“个个脸拉长、语言冷冰冰,毫无人情味”而拒绝协助调查、登机返京后,他的一些前同事也忍不住发声质疑。纪许光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自己正被调查,恐被带走。那一次,纪许光就已经从一个采访者变成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纪许光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权威与合法性

纪许光举报事件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是他接受重庆市纪委的邀请,飞往重庆协助调查。首先是2012年11月23日下午他抵达重庆后在入住酒店时指责当地纪委人员“没有保密常识”,让一些本就怀疑他“故作悲情”的同行感到不满。电视记者“酱缸外的秦枫”劝告纪许光:“对于底下官员有点怨气,态度不好,实在不至于弄得跟自己要被怎么样怎么样了,行吗?”央视记者王志安也公开反对这种“热衷成为主角”的记者言行。当纪许光宣布自己因为愤怒于重庆市纪委“个个脸拉长、语言冷冰冰,毫无人情味”而拒绝协助调查、登机返京后,他的一些前同事也忍不住发声质疑。《南方都市报》记者王世宇正在重庆报道任建宇劳教案,他声称自己在纪许光到达酒店时正巧路过附近并转述前台所言:“七八个人呼呼啦啦进来要开房。结果一个方头大脸的人就不给身份证,说是危险。她不想理他。一帮人在门口吵了20分钟就走了。”[19]重庆之行的峰回路转让更多人对纪许光的“出位”表现产生了反感。时任《财经》杂志记者李微敖起初并没有关注雷政富事件,直到重庆市纪委邀请纪许光到重庆,几个小时后纪许光又返回时才开始比较认真地关注,对纪许光“到重庆后,不愿以自己身份证登记入住,然后迅速在当天返回北京,表示不理解”[20]。批评者多以高调、作秀来形容纪许光的表现,称其为“站在新闻的中心的记者”。原始爆料人朱瑞峰也不认可纪许光的高调:“记者就只是采访报道,如果你采访后纪委还不处理,那么你就接着报道、报道、再报道。现在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举报人,自己成了新闻当事人。”但实际上,纪许光只是从朱瑞峰那里拿到了很少一部分资料,便在微博上高调反腐,好似他就是爆料人,“抢功、炒作”[21]。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论述中,新闻记者成为事件的当事人是从业大忌。《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准则:“就新闻伦理而言,记者是记录者,新闻人万万不能把自己变成新闻当事人或者新闻主角,这才符合媒体人的职业规范。以此观之,媒体人的‘高调反腐’,让自己成了新闻当事人——而不是客观的记录者,其行为方式确实有值得商榷之处。”[22]时任《南都周刊》记者周至美没有直接批驳纪许光,而是通过表彰他自己认可的角色模范来表达观点:“有幸认识谢海涛,他曾创办《南都周刊》上海站,目前供职于财新。他当年的实习生已当领导,他还是记者。他从不在微博炫耀行踪,从未说过自己被追杀,从不秀自己照片,住酒店从不拒绝出示身份证,从不以‘英雄’‘正义’示人,也从不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更不会冒充别家媒体法务部去骗料。你们羞愧不?”[23]朴抱一也使用了类似的策略:“我在北京见到新华社的朱玉大姐,她做过很多很牛的调查,但一直让自己在文字后面。当然,还有已故的新华社记者曾华国,他调查广东潮汕的走私问题,被人用枪顶着脑袋,后来一度避祸留学海外。他们都没有走到舞台中央去,真相向来孤独追求,表演不通向真理。”[24]

在时任《南都周刊》编委石扉客看来,纪许光之所以遭到前同事们的冷眼相看,“是因为不满纪的身份——他已离职却还是喜欢以原来报社的记者自居;也不满他此番雷公案里的行事风格,包括获取爆料时的暗度陈仓,质疑时的虚张声势,以及对事实可能存在的剪裁。更重要的不满是,这些表现,不过都是他过去一以贯之的夸张风格的延续”[25]。2011年9月,纪许光在采访洛阳性奴案期间声称遭到不明身份人士围堵,指责其“侵犯国家机密”。纪许光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称自己正被调查,恐被带走。这则信息很快引发网络震动,3小时内被转发超过5万次,纪许光“被国家机密”的关注度甚至超过洛阳性奴案件本身。那一次,纪许光就已经从一个采访者变成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石扉客曾提出一个“社会运动型”记者的概念来形容以纪许光为代表的、那些“活跃于市场化媒体采编一线,以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形式,以微博等即时播报手段为主要互生关系,以其个人信誉和所在平台为主要背书,以参与和影响为主要传播目的,既不同于炒作型记者,也不同于公民记者,还不同于策划人士,更不同于社会运动人士的年轻记者群”。“记者应以快速准确完成采访和报道为使命,以常规新闻产品(稿件或者片子等)为主要考量标准和传播手段。但对社会运动型记者而言,其首要使命已经让位于微博、博客等网络发言。他们以记者身份出现在新闻事件现场,却以社会运动方式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其传播方式直接影响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走向。”[26]“社会运动型”记者多数属于微博上的活跃用户,他们的行为特征已经超出传统新闻理念对记者职业的限定。《南方都市报》评论员王秀宁解释了纪许光为何放弃记者角色而以演员角色举报:“纪虽然不是一个好记者,但肯定是一个好演员。回首本案,一个好记者是无法做到全身心进入事件本身,并用夸张的手法去影响事件的,但一个好的演员却可以做到。更重要的是,在对社会公正极端饥渴的中国社会里,记者的角色还是太过于体制化,太过于渐进式,而演员的角色则更具煽动性,更有情绪动员的能力——至少公众舆论是这么期待的。”[2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