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探索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中国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探索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研究的案例是“南都口述史”,这是2015年《南方都市报》为纪念该报创刊18周年所做的一个新媒体纪念项目。此次“南都18”生日会系列庆祝活动特别强调多媒体方式互动,“南都口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形式上来看,大多数口述者都是在被某一位或某几位同事点名后加入“南都口述史”的记忆工作中来。表228篇“南都口述史”记录续表上述两个特征表现出鲜明的新媒体色彩,增强了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主动性。

中国新闻职业话语研究:探索边界、权威与合法性

本章研究的案例是“南都口述史”,这是2015年《南方都市报》(简称“南都”)为纪念该报创刊18周年所做的一个新媒体纪念项目。1997年1月1日,《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到2015年1月1日,南都正好走过18年。18岁是通常认为的一个人成年的日子。用人生的成长隐喻报纸的成长,不仅是对南都已经走过的18年表达祝福,更充满了对报纸未来的期许。在南都推出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中,包括专门在微信平台上设置了一个“南都口述史”的页面,为曾经和正在供职于南都的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个回顾、纪念的平台。以往新闻媒体多通过设立纪念专题或者出版专门的图书来庆祝创刊周年,而现在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引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各种纪念活动的展开。此次“南都18”生日会系列庆祝活动特别强调多媒体方式互动,“南都口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新媒体技术,南都打造了一个特殊的“记忆空间”(memory space):从技术层面看,这个记忆空间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专题,在空间内撰写文字。由于互联网的无远弗届,它还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局限,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进入这个记忆空间,吸引了大量已经离开南都的口述者。但从实际运作来看,它又是封闭的,只有曾经或正在《南方都市报》工作过的人才会在这里留下文字。也就是基于这个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记忆空间,参与纪念写作的新闻从业者才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记忆共同体。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这个记忆空间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首先,特殊的接力机制。至少从口述史专题呈现的形式来看,参与记忆写作的记者多数是受邀而来。口述者可以在页面最后点名他想邀请的人和希望他们回答的问题,这种方式明显借鉴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十分流行的点名游戏,只是少了原有的惩罚机制。从形式上来看,大多数口述者都是在被某一位或某几位同事点名后加入“南都口述史”的记忆工作中来。例如,南方报系的老领导范以锦就向李孟昱、刘陶和曹轲三人分别发出了邀请,请他们分别谈谈筹办南都的具体细节、深圳封杀事件和当前的全媒体转型情况。曹轲也很快回应了范以锦的点名。他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领导一阵子,老师一辈子。老师点了名,学生马上报到。”[27]当然,这种点名并不具备强制力。有些口述者没有向别人发出邀请,有些口述者则可能接到不止一个邀请,甚至也有口述者点名的对象根本不参加活动。笔者阅读和下载了所有的口述史记录,共有50位讲述者出现在页面上,经由他们的点名,更多的名字出现在记忆空间中。可以看出,其中少数口述者是由负责这一新媒体项目的南都编辑邀约而来,大多数则是在它被扩散后主动加入的。一般来说,口述者会邀请与自己有较多交集的同一层级、同一部门的人加入接力过程,但这些被点到名字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参与了点名游戏,将“南都家谱”接力下去。

其次,特殊的呈现机制。《南方都市报》在其官网上设置了一个庆祝创刊18周年的网页,包括18年动态、18年18人等,“南都口述史”也是其中一个专题,不过在PC端只能阅读部分被精选出来的口述文章。若想完整地观看所有的口述史文章,只能扫描网页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微信平台上口述史的专门页面。笔者通过这种方式一共搜集到53条参与口述史的记录,去除3条重复记录后,共有50人留下了记录。然而很多条口述史记录只有几个字或几句话,甚至只有一个虚拟的网名却无任何内容,无法为研究提供有效信息。最终笔者共筛选出28篇较有价值的纪念文本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文本的字数有一定保证,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口述者与南都这张报纸之间的关联。而且作者基本以实名示人,可以保证其口述的可信度。在这28人中,既有《南方日报》当年参与创办南都决策的高层,也有从南都开启一段职业生涯的一线采编人员,甚至还有只是在南都实习过的大学生,他们见证过南都发展的不同时期,而且几乎都已离开了南都。口述者身份的多样性也保证了叙事内容的丰富性。在这28位口述者中,多数经由对个体的职业生命史的叙述,阐述与《南方都市报》的关联,展开对《南方都市报》这个组织的纪念。但在具体的文本中,论述的内容又因这些讲述者在组织内的层级、地位、资历等特征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叙事重点。表2为28篇口述文章的标题、字数、作者及其在南都供职时的职位或岗位

表2 28篇“南都口述史”记录

(www.xing528.com)

续 表

上述两个特征表现出鲜明的新媒体色彩,增强了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主动性。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或者愿意参与南都18周年口述史写作的人,通常都与南都有着较为亲近的关系,能够提供大量的个人化的细节,对于资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南都口述史”的个案考察,本章希望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些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以及在不同时期与《南方都市报》发生关联的记者们在回忆中建构了一个怎样的报纸形象?第二,这种经由集体回忆建构起来的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具有怎样的文化意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