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的价值观在课改中的重要性

实践的价值观在课改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于课程政策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课程认同”以及一种行为上的“课程参与”。课程共有其次表现为舆论导向下的“课程参与”。另一方面,利用舆论进行有关课程政策民意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参与方式。

实践的价值观在课改中的重要性

价值观通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一种是作为社会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前者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后者是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遵循和信奉的价值观。后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于课程政策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课程认同”以及一种行为上的“课程参与”。

课程共有首先表现为群体的课程认同。一般而言,认同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赞许、遵从。社会个体若认同了某一政策,也就会在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等一系列价值行为中,贯彻遵从社会价值的具体内容,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保持与社会价值规范的一致性。课程认同是社会团体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课程政策制定实施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一种感性与理性力量。在课程政策制定、实施中,课程认同的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在体制方面,有助于课程决策制度获得合法性;在政策方面,可以使课程政策制定过程获得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使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思想方面,有助于有关人员树立共同目标,激发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人们对课程政策的认同程度越高,它的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对有关人员的统摄力也就越大。但是课程认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课程参与的结果。因此,出台一个新的课程政策的目的,只有在大多数成员都自觉地把它当作他们自己的目的时,才有可能完全实现。(www.xing528.com)

课程共有其次表现为舆论导向下的“课程参与”。众所周知,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心理建设的一种直接手段。对于课程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而言,成功的舆论导向可以促进其成员为课程政策效用最大化不懈努力,而不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简单的国家主义个人主义上,或者社会本位或个体本位的对立的价值取向上。这意味着,一方面,通过舆论导向形成社会“课程参与”的意识与行动,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课程政策活动,影响课程政策决定以及分享课程政策制定过程的行为。从参与的意愿来看,可分为动员型参与和自动型参与两类。自动型参与是指行为者本人自发的影响课程政策制定的活动,而动员型参与则是指行为者受他人策动而产生的影响课程政策制定的活动,或者说行为者是被诱发出来的试图影响政策的决定,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会对政策造成什么影响不感兴趣或者甚至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是很明确的,在很多时候二者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且,最初作为动员型参与的行为可逐渐内化为自动的行为。因此,对我国而言,在课程共有的课程政策制定中,动员型参与恐怕在近期是政府应当采取的一项措施,为逐步形成人们的自动型参与习惯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广泛而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利用舆论进行有关课程政策民意表达是一种重要的课程参与方式。课程共有预先假定了有关人员的自由,并赋予它积极的作用,人们通过课程参与、辩论与决策来建构课程政策的未来方向,国家应鼓励课程参与。这一原则意味着国家政府应当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承担责任,为其所有成员提供有效的帮助;意味着所有相关人员应当对影响其发展的课程政策拥有主要的发言权;意味着地方及学校应有权按照其需要规划自己的课程发展。而从政治上讲,这一原则意味着,应当让课程权力尽可能地归属于人民;它还意味着,有关人员应当保持不断的课程参与,以确保这些课程政策能够得到经常的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