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崔寔《霸政论》与传统儒家政治观的差异

崔寔《霸政论》与传统儒家政治观的差异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这是因为,与传统儒家在政治上一般主张“仁政”或“德政”相比,崔寔的最大不同在于沿着王符吸收法治思想的方向继续向前,而主张“霸政”。在这里,崔寔不仅揭示了政治问题的复杂性,而且说明了导致传统政治产生弊端的人性论、认识论乃至政治体制上存在的诸种弊端。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袁宏针对崔寔的“霸政”论提出批评。

崔寔《霸政论》与传统儒家政治观的差异

崔寔的主要著作《政论》往往被著录在子部法家类,但范晔却说“论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后汉书》)。显然,这是因为,与传统儒家在政治上一般主张“仁政”或“德政”相比,崔寔的最大不同在于沿着王符吸收法治思想的方向继续向前,而主张“霸政”。在崔寔看来,“德政”与“霸政”各适应不同的时代。

“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寖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以贱废。是以王纲纵弛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102) 在崔寔看来,政治只要长时间维持相同格局,无论什么制度,即使这些制度原来是有某些针对性并切实解决问题的,但只要“承平日久”,必会产生新的弊端而生混乱。这些可能导致产生新弊端的原因是因人性有“荒耽耆欲,不恤万机”的状况使然,也可能是由认知上的浅陋不信圣贤箴言、既无视文化又不直面事实的自以为是所致,还可能是分不清是非真伪,无所适从,所谓“既不知善之为善,又将不知不善之为不善”(103) ,或听信左右亲信的话,政体上下不通,阻断言路所招致。在这里,崔寔不仅揭示了政治问题的复杂性,而且说明了导致传统政治产生弊端的人性论认识论乃至政治体制上存在的诸种弊端。

崔寔认识到当时的政制需要变革。他认为,政制本身,主要有两种情况,“受命之君每辄创制,中兴之主亦匡时失”,商汤、周武王、汉高祖为“受命之君”,盘庚周穆王则谓中兴之主。盘庚迁都,令商朝中兴,周穆王有过失,则命甫侯修正之。此外,还有因上述人性和认知的限制,政治的复杂,“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奇玮所闻,简忽所见,策不见珍,计不见信”,结果导致庸主时代“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凋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复思中兴之救矣”(104) 的情况。既然世道承平日久,任何政制都不免于出现衰敝的状况,那么,济时振世的方法,就并非一定是模仿尧舜时代的做法,而是应“补绽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取时君所能行,要措斯世于安宁之域而已”。治术若永远不变,显然就不能“随形裁割”,不尊实势,就不能面对真实。

那么,面临政制衰敝的状况,如何变革呢?他提出了“霸政”的思想。崔寔说:

图王不成,弊犹足霸……故宜量力度德,《春秋》之义(此二语袁宏《纪》二十一作“《春秋》之义,量力而举,度德而行”)。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自非上德,严以则理,宽之则乱。(105)

所谓“霸政”,首先,是主张在“世有所变”的情况下,针对不同于治世采取不同的治国策略,不必拘泥过去的治国方略。“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施,不强人以不能,背所急而慕所闻也。”(106) 这个策略虽能够体现仁爱的实质,但是,却需要采取严格的法令制度来贯彻。他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方法上虽有“宽”或“严”的区别,但目的都在“治平”。人的情欲是需要健全的法度来平抑的。“是故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闭民欲,崇堤防以御水害。法度替而民散乱,堤防墮而水泛滥。”(107) 凡俗之人不可能认识到关键问题,也不能识别“异量之士”,在复杂社会面前一筹莫展。其实,不诚信者往往是从官府开始的。如果因此风俗变坏,世道则每况愈下。“故圣人能与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变,以为结绳之约,可复治乱秦之绪;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围。”(108) 因此,没有一成不变永远有效的治国方法。

其次,所谓“霸政”,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不轨之民”而用,目的在“破奸宄之胆”(109) ,由此他也反对专制社会经常会使用的大赦,认为这不利于社会的治理。崔寔追溯大赦的历史根源时说:“大赦之造,乃圣王受命而兴,讨乱除残,诛其鲸鲵,赦其臣民,渐染化者耳。”(110) 大赦最初之兴,在于圣王受命,讨昏乱,除残暴,惩罚首恶而宽宥臣民,使之感化。在战国时期,情况有所变化。“及战国之时,犯罪者辄亡奔邻国,遂赦之以诱还其逋逃之民”。汉承秦制,将这种制度沿袭下来,在文帝及以后几代本来还有一定作用。但是,最近大赦之举措越来越多,抱侥幸心理而轻易犯罪的人数越来越众,甚至一年之中就发生了四次大赦,如此以往,社会将何以得到治理?人们“以赦为常俗,初切望之,过期不至,亡命蓄积,群辈屯聚,为朝廷忧”(111) 。这样就不得不赦,然赦又导致大量犯罪,“赦以趣奸,奸以趣赦,转向驱蹴,两不得息,虽日赦之,乱甫繁耳”。(www.xing528.com)

最后,崔寔的“霸政”,并非他所谓“暴秦”般的强权政治,而是王道不能实行时代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图王不成,弊犹足霸。”正是退而求其次的意思。粱肉不可以治疾,药石不可以供养,兴平之世与乱世的治理之术不能千篇一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崔寔的思想性质属于法家。他引汉武帝诏书说:“三代不同法,所由路殊,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民、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112) 又说:“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故宜量力度德,《春秋》之义。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自非上德,严以则理,宽之则乱。”(113) 他还说:“苟割胫以肥头,不知胫弱亦将颠仆也。”(114)

袁宏针对崔寔的“霸政”论提出批评。他认为:“观崔寔之言,未达王霸之道也。”圣王之道,在德礼之教,“德苟成,故能仪刑家室,化流天下;礼苟顺,故能影响无遗,翼宣风化……及哲王不存礼乐凌迟,风俗自兴,户皆为政,君位犹未固,而况万物乎!于斯时也,臣子当自尽之日,将守先王之故典,则元首有降替之忧,欲修封域之旧职,则根本无倾拔之虑”(115)

其实,崔寔所说的是面对制度积弊太多,难以轻易改变时,他主张“重赏深罚”,这和忠臣的职守没有矛盾,只是在社会治理上采取“乱世用重典”的具体办法而已。所以,崔寔说:“且守文之君,继陵迟之绪。譬诸乘弊车矣。当求巧工使辑治之,折则接之,缓则楔之,补琢换易,可复为新,新新不已,用之无穷。”(116) 王夫之则将崔寔的思想极端化,粱肉不可以治重病,但并非治病吃药石就不需要食粱肉。

再者,在崔寔看来,伦理政治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上下的行政隶属关系问题。在兴平之时,固然是上行下效,一呼百应,可是,一当“王政一倾,普天率土莫不奢僭”,人们就不再信任统治者了。如果“礼坏而莫救,法墮而不恒”,则岂止是“尊卑无别”,产生“网漏吞舟”的现象,(117) 乃至于整个社会“移风于诈,俗易于欺,狱讼繁多,民好残伪”(118) 。所谓造假成风,举世无一真人的情况即可能出现。

针对崔寔的重赏深罚的严刑政论,萧公权说:“崔寔立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且‘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较桓氏(谭)尤近法家。”但他又说:“吾人以按桓灵时之政事,即知此论乃有为而发。虽然,实非根本放弃儒家治术。”(119) 萧氏所言得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