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提亚模式:发展潜能

萨提亚模式:发展潜能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萨提亚认为生命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己所能的。而萨提亚创造性的治疗技术目标就在于协助个人找到自己的内部资源并进行整合,以达到帮助当事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萨提亚建议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候,至少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出至少三种可能性。萨提亚赋予感受非常重要的位置,感受是在面对客观事件时,自发产生的情绪反应。萨提亚重视人对感受的所有权,也赋予人力量来应对和管理情绪。

萨提亚模式:发展潜能

萨提亚在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中,甚至是在治疗那些没有其他人愿意治疗的,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不存在希望的病人的工作过程中,构建了她对人、对关系、对改变的最积极,最有建设性的看法。

以下是她提出的基本信念

(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的改变非常有限,内部的改变仍然可能存在。萨提亚的理论整体来看是系统论的,认为处于系统中的个体若发生改变,个体若发展出更高的自尊,习得一致性的沟通方式,就能给系统带来变化和发展。这一信念并不是忽视外部环境和情境的客观性,而是在尊重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对于个体内部的改变赋予积极的期待。

(2)在任何时候,父母都要尽己所能地做到最好。萨提亚认为生命个体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己所能的。萨提亚视角是非常去评价的,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个体给予同等的尊重和共情。与罗杰斯的理论构架相比,罗杰斯的核心概念里有一个“价值条件化”,暗含当事人的成长中有不被接纳不被关注的部分,虽然罗杰斯也持有非常积极和建设性的人性观,但对心理问题的成因的分析里面,认为养育方式不足够好,虽然当事人已经尽己所能发展和成长了。再以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为例,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非安全型依恋的成因就在于父母,主要是母亲的养育方式的问题,虽然鲍尔比晚期也讨论依恋的代际传递,并提出父母应该被教育而不是应该被责备。萨提亚与他们的区别不在于否认养育方式里面可能的残缺和不好,而在于把视角放在父母已经竭尽所能这一方面,这能够极大地缓解父母的内疚自责,并能够降低防御,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3)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人成长所需要的力量来自于自己。这一视角能够极大地激发和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价值感,萨提亚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智慧体,都有着丰富的内部资源有待开发。而萨提亚创造性的治疗技术目标就在于协助个人找到自己的内部资源并进行整合,以达到帮助当事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4)人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萨提亚建议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候,至少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出至少三种可能性。这样能够拓展当事人看问题的视角,而避免陷于无助的情绪。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萨提亚的治疗模式整体而言是优势资源取向的,注重对健康和发展的可能性的关注,不注重对病理和过往问题的关注,这一关注点的变化也能在治疗过程中保存和提升当事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而不是降低。

(6)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是成分。当事人对改变持有正性的期待,并心存希望,能够极大的促进改变的发生。

(7)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萨提亚关注人类的相似之处,也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问题家庭之所以产生问题,就在于对于彼此之间的差异不知道要如何来沟通和处理,或者是家庭对差异的容纳度低,差异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有允许和接纳了差异的存在,人才能彼此取长补短,得到成长和发展。而回避和莫视差异只会阻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流动。

(8)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萨提亚的四大治疗目标之一即成为负责任的自己,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来访者确实是反复诉说父母的养育如何影响了现在的自己,这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之一,可这种视角并不会让当事人有行为上面的改变,除非有一天当事人意识到,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逐渐成长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个体,这也是个体成熟的标志之一,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9)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姿态各异又朝气蓬勃,生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力量,每一个物种都尽己所能在自己的环境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人类个体不管种族,不论外貌,外在差异可以非常大,可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生命力量却是相通的,那是一种想要向上发展,向上生长的原初的生命动力,在生命力的层面上看,个体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在这一信念里,可以看到萨提亚的包容与对生命个体深深的爱与接纳。

(10)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这里可以理解萨提亚对于问题和问题行为的解释,首先,个体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是可以有选择的,但由于习惯的力量,或者熟悉的力量,个体有可能选择了一种并不符合当前情境的行为方式,可萨提亚对这种选择并不作评判,相反对这种行为方式赋予意义,这种选择在原来的、过去的情境中是合适的,只是个体出于惯性,把这种行为方式迁移到了当前的情境,而当前的情境里,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更合适的选择。

(11)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可以让个体在问题来临时不焦虑,每一个家庭都会面对同样的变化周期,面对同样的挑战和不平衡,不同的家庭处理的区别就在于应对这种变化的方式,有些家庭是灵活的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来做出调整,有些家庭却用一套僵化的方式来应对不停变化的环境。萨提亚让每一个家庭看到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让家庭看到自己的应对方式,看到,即有了改变的动力和改变的空间。

(12)感受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拥有它们。萨提亚赋予感受非常重要的位置,感受是在面对客观事件时,自发产生的情绪反应。积极的感受我们都接纳和欢迎,但消极情绪,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视其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有些能够接纳情绪的存在,但不允许自己顺畅地表达。萨提亚重视人对感受的所有权,也赋予人力量来应对和管理情绪。(www.xing528.com)

(13)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它们,他们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内部财富。不协调或有问题行为的个体处于与自我价值感失连的状态,用外在的评价系统掩盖了自己的内在价值。

(14)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父母不应该被指责,也不是应该被教育的群体,应该有机会去审视和看见自己被养育的过程,同时明白这处养育过程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的影响,之后可以做出新的选择,由此促进家庭往健康成长的方面发展。

(15)人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人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咨询师很容易遇到对过去有执念的来访者,他们会说:“如果当初不发生这样的事,我现在就……”;“如果过去的事情可以改变就好了,我就……”当事人认知层面非常清楚,时间不会倒流,人也不可以重新返回过去改写历史,这样的表述里有大量的未完成情结。萨提亚强调客观事实不能改变,但人有机会去理解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被看见被确认,然后能够向前,并对过去的影响保持觉察。

(16)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人们管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自己经由过去发展而来,对自己的过去的批判不能让个体建立高的自我价值感,对过去心存感激,哪怕是当下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在其习得的初始环境中是个体能够找到和能够选择的最好方式了,所以应该对自己的过去充满了欣赏和接纳,并不完美但值得被赞美。这种对过去的接纳会让个体内心充盈和有力量,而不是被批判之后的沮丧与无力感。这种接纳能够让人更好地立足于当下,并提升管理现在的能力。

(17)迈向整合统一的一个目标就是接纳父母也是普通人。在他们本身具有的个性水平上与他们交往,而不是仅仅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有些时候,对父母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的个体,对父母仍然饱含了很多来自婴儿期和儿童期的渴望,这些渴望没有办法得到满足而一直影响个体当下的生活。小时候看父母的视角与长大之后是不同的,但在心灵世界里,成年的个体可能仍然对父母怀有来自童年期的期待。

(18)应对是在自我价值水平上的展示。自我价值越高,应对方式也就越健康。萨提亚提出了在压力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的概念,有四种不一致的应对方式和一致性的应对方式。不一致的应对方式很多时候是为了维护个体的自尊而发展出来的与外界打交道的方式。

(19)人类的发展过程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文化和环境当中。强调人类经验的共通性,感受、体验、期待、渴望与应对方式具有跨情境、跨文化的一致性。

(20)过程是通往改变的途径。内容形成了改变得以发生的情境。萨提亚的治疗关注内容,更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实现转化。

(21)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高自尊是个体的自我价值水平,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心理变量,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个体的多方面表面和整体健康水平。表里一致的沟通方式又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

(22)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基于等级和角色的人际关系在社会情境中广泛存在,很多时候是适用于当时情境的,也是适宜的。所谓价值平等是用不基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水平和角色的不同而去评判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高低,只有在价值平等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才是滋养的。在家庭中,父母要行使父母的角色,对孩子有教育的职责,但在作为人的价值维度上,父母与孩子一样值得被平等对待。

作为学习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师需要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评估,自己多大程度上认同萨提亚的信念?对于改变可以持有如此积极的态度吗?对于问题的归因是问题本身还是问题的应对方式?

初学萨提亚模式时,总觉得颇为混乱,基本的信念似乎很宽泛,让人抓不住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像一个智者留下来的只言片语拼凑成的信念体系。用萨提亚的视角去看待个案,看待人事物的过程中,逐步去理解每一条信念背后的包容接纳和对改变的积极态度,忍不住要赞叹萨提亚的真知灼见。

把萨提亚模式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老师也需要评估自身对于这些信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显示接纳就是好的,不接纳就不好,诚实地评估自己的信念系统能够帮助授课老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授课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