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顿教的本无说-冯达文文集(第4卷)

禅宗顿教的本无说-冯达文文集(第4卷)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慧能发展起来的这一影响深远的禅宗学派,人们又称禅宗顿教。究其实,“道”观念的大量引入不自慧能一系禅宗顿教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禅宗诸师不仅以“道”为说,而且以“虚空”论“道”,从而更透显道家色彩。“清净”实际上就是“本无”的一种诠释。

禅宗顿教的本无说-冯达文文集(第4卷)

禅宗公认为由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入,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638—713),得以更进一步地被中国化,从而构成中国古典思想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慧能发展起来的这一影响深远的禅宗学派,人们又称禅宗顿教。

禅宗特别是慧能所开创的禅宗顿教,对道家思想多所认受从而得以使佛教更加被中国化,见诸哪些方面呢?

首先就见诸“道”的观念的广泛引入。方立天称:

道家的“道”观念对于慧能一系禅宗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道”几乎是和“佛”、“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出现频率极高的词。禅师们还称“道”为“真道”、“大道”,称禅宗以外的流派为“外道”,致力于禅修的人称“道流”,佛性也成为“道性”,依禅宗修而得识见、眼光,称为“道眼”,禅宗的古则也称为“道话”,等等。道家“道”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禅宗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性论和修持方式[35]。

方立天此说诚是。

究其实,“道”观念的大量引入不自慧能一系禅宗顿教始。中土禅宗初祖达摩的《二入四行论》已有“入道多途”、“修道行人”、“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判知无求,真为道行”等提法[36],四祖道信以“道”为号,所撰《入道安心要方法法门》又以“入道”为修禅教法,此都以“道”为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禅宗诸师不仅以“道”为说,而且以“虚空”论“道”,从而更透显道家色彩。四祖(579—651)道信称: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真观身心:四大五荫、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状,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此[37]。

这段话后面一句论及“有”“无”,亦不无“缘起性空”之意,但讲“从本以来空寂”、“从本以来无所有”、“从本以来清净解脱”,则明显地沿袭了道家“以无为本”的形上架构

相传曾师从道信的牛头宗创始人法融(594—657)撰有《绝观论》[38]。论作写道:

缘门起问曰:道究竟属谁?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

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道用?答曰:虚空为道本,参罗为法用也。

问曰:于中谁为造作?答曰: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

又记述:

问曰: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答曰:如是。

问曰:若空是者,圣人何不遣众生念空,而令念佛也?答曰:为愚痴众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

觉了无物,谓之佛;通彼一切,谓之道。

法融这里处处都以“道”称“佛”,以“虚空为道本”。在“虚空”作为“道”被堆上绝对本体的位置后,便再也不取“缘门”所理解的,以“缘起无自性”为言了[39]。牛头宗的这种本体观后来就被禅宗顿教下的洪洲宗广泛地接纳。

往下看禅宗顿教开创者六祖惠能。惠能“得法偈”称:

菩提本无树,(www.xing528.com)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本无”其实也就是“虚空”。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本“得法偈”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40]。学界认为讲“本来无一物”为般若学,讲“佛性常清净”才属如来藏学。本书以为两句题法有别,但思想并不两立。只有以“无”为“本”,才可以确保佛性之“常清净”。“清净”实际上就是“本无”的一种诠释。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王弼注称:“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动作生长,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率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41]老子、王弼以“虚无”为“本”,“虚无”意味着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往复变化,故亦必“静”。王弼以“虚静”连属即是。禅宗与老、王的区别仅在于:“虚静”是从存在状况讲,“清净”隐含有价值取向。但是,他们都有相似的本体论建构,却是无疑的。

禅宗特别是惠能一系之所以不以“因缘无自性”说“空”,而直接赋予“空”(虚空)以绝对本体的意义,乃因为他们所指的“空”为“心”,他们要赋予“心”以绝对本体的意义。而且,正因为“心”作为本体,它“本来无一物”,本来是清净的,因之才可以说它不是“无明”,而是佛性。每个众生因为具足佛性,成佛也就是必然的。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在这一点上,如来藏学显示了与般若学的一大区别。

我们且引惠能一系的阐述。

惠能说: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禅,即落无记空。世界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著,犹如虚空,名之为大[42]。

惠能于此即以“虚空”说“心体”。“虚空”作为“心体”与万法的关系,不是“因缘”关系,而是“含容”关系。“虚空”之“心体”因为可以“含容”万法,平等地对待万法,因而才不会落入“无记空”。但“心体”必以“虚空”为言,才切合禅旨。

尔后,荷泽神会(684—758)在与礼部侍郎苏晋的问答中有更明确的说明:

礼部侍郎苏晋问:云何是“大乘”,何者是“最上乘”?答曰:菩萨即“大乘”,佛即“最上乘”。问曰:“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别?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萨行檀波罗密,观三事体空,乃至六波罗密,亦复如是,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又问:假缘起否?答曰:此中不立起缘。又问:若无缘起,云何得知?答:本空寂体上,自有般若智能知,不假缘起。若立缘起,即有次第[43]。

在神会看来,从“缘起”来讲“性空”(观三事体空),会落入前因后果的先后次第中,所证得之“空”,亦只会是相对的,这仅属“大乘”。“最上乘”之教,乃“不立缘起”,当下证入“本自性空寂”。神会此处亦以“空寂”言心体—性体。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评介神会荷泽宗称:

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寂知,是前达磨所传空寂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亦知,知非烦恼;悟时神变亦知,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源[44]。

按,神会是以“知”论佛性的,然也认“知”所赖之“体”为“空寂之心”。这一“空寂之心”“不藉缘空,不因境起”,无所对待,即以“空寂”指“心”为绝对本体。

往下再看洪洲一系之黄檗希运(?—855):

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阿耨菩提[45]。

这里,黄檗师更把无漏智、清净法身、本心,与“虚空”等同起来。以“我心心同虚空去”、“常在虚空”为证成佛道之判准。

如果说,从“缘起”讲“性空”不具本体论意义而仅为印度佛教的一种教法,那么,直指本体之“心”为“本无”、为“虚空”,则诚然体现了佛教有取于道家本体论得以实现中国化的基本路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