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谭盾钢琴曲目的演奏技巧研究与培养

谭盾钢琴曲目的演奏技巧研究与培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八首小品构成,结构都较为简短,但每一首却都拥有独特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整首组曲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而且涵盖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谭盾钢琴曲目的演奏技巧研究与培养

谭盾的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由八首小品构成,结构都较为简短,但每一首却都拥有独特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整首组曲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而且涵盖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所以,在练习当中不仅要深入理解、分析音乐的内容,还要对其所涵盖的演奏技巧进行细致的琢磨,反复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准确地塑造出鲜明的音乐个性,正确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音乐情绪。

1.《秋月》

《秋月》是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第一首,以秋月寄托远方的游子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但是音乐中不仅仅表现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还流露着一丝伤感的情绪,这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求学的辛苦与孤独。此曲不仅充斥着湖南楚文化的神秘气息,还非常具有西方现代音乐风格的特点。所以在演奏之前,一定要先把握好这首小品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征,才能做到演奏的准确和到位。

那么,谭盾是怎样以秋月为题抒发思乡之情的呢?这正是这首作品的精妙之处—借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手法,将其运用到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当中。乐曲中大量模仿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手法,让人们听到了好似古筝那古朴的音色。引子没有小节线的限制,这给了演奏者最大的自由,给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艺术造诣和对乐曲的体会去演奏,去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样的处理恰恰如同我国那些古琴曲,那时古人在演奏时就是凭心中的感觉去弹奏,但都极富韵味,耐人体味。所以引子部分在节奏方面要弹得相对自由些,不要太拘泥于节奏,在演奏中让音乐富于韵律即可。开篇以三个P的力度开始,制造出浪漫、寂静的气氛。左手仿效了古筝的下行刮奏,右手则用短倚音来模仿其指法中的滑音,左右手的装饰音要弹得非常轻柔但又不能让音色变虚,所以想要达到这样流畅、圆润的音色,那么,在弹奏时就不仅仅单靠手指,还要运用小臂的力量。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小臂的力量放下,让气息沉下来,并且把小臂的力量通过手腕传送到手指,而手指采用低触键,使音与音之间保持最大的连贯性,同时触键要快,这样弹奏出来的装饰音才能明亮又缥缈,与旋律融为一体,达到总体润色的效果。接下来,大量使用三连音,描绘出一幅幽静的画面一月光照到那漆黑的丛林当中,透过茂密的树叶投下斑驳的影子。力度上由弱起,渐强后又逐渐弱下来与A段衔接。这一句三连音的音色既要清澈又要制造出朦胧的效果,这就要求触键不单单要快、轻,还要尽可能地连奏。引子的最强处由两个四分音符构成,并模仿了古筝的下滑音,手指的关节要结实的立住,把大臂的力量通过小臂和手腕传送到手指,果断地并具有爆发性地奏出,这样的声音才能厚重而集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的几个延长记号很重要,切不可着急,要把时值进行充分的延长,才能让音乐更有味道。

A段与B段的伴奏交给右手,全部由三十二分音符的六连音构成,使音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就像流水一般顺畅、柔美。那么,手指必须轻巧,运用低触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指与琴键的距离,在这里手腕起到关键的作用,要放松并随着乐句旋律线条的起伏进行轻柔的回转,以便做到跑动自如。力度上,手指要严格地控制,根据旋律随时调整,进而让人感觉到这若有似无的流水般的声音,以这样的方式衬托旋律,大大地增强音乐的朦胧感。左手的主题速度徐缓,意境悠远、静谧,极富浪漫色彩,就像是远方的游子在吟唱一首浓浓的思乡之曲。主旋律的每个音不可以弹成连奏,要断开。但是音符之间还要保持一种线条上的连贯性,所以根据旋律走向,要使用整个手臂去带动一个音进行到下一个音。这里重点要说的是,若想达到左手旋律线条的连贯性,不仅要依靠手臂,更要做到气息上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演奏时,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在没有真正弹出之前就已经在脑海当中把旋律连接起来了,然后再让自己的气韵和手臂的动作合为一体,方可达到音断而旋律线条不断的效果,从而使音乐更具韵味。主旋律中加入了很多倚音,这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中常用的手法,谭盾在这里使用这个传统而常见的方法,使乐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倚音的弹奏要引起注意,手指贴键,顺势把倚音送到相邻的那个音,以达到给旋律润色的目的。第五、六与九、十小节,八分音符由弱渐强,大臂带动小臂形成一种惯性,自然地将音乐推至最强处,再由三组反向琶音开始变弱,音乐又回到了静谧的气氛当中。在演奏中,这三组琶音要注意的是力量的收与放。在这个短暂的渐弱过程中,手臂的力量要逐渐地收回,达到自然、圆润的听觉效果,而每组晋音的力度要均匀,大脑严格地控制手指下键的力度,最后的力量要落到低音,仔细地去听每一个音。第四和第八小节的旋律不断走向低音区,末尾的音虽然要以极弱的力度奏出,但是还要利用臂力,让指尖立住并勾住琴键,力量落下去,才能弹出悠远的感觉,就像是一声深沉的叹息。这一段的音乐起伏较大,强与弱,快与慢并肩进行,如同波浪一般。好似夜空中那一轮秋月,时而被飘忽不定的云朵遮住了皎洁的月光,周围变得一片寂静;时而又向大地洒下那薄纱般的柔和光亮,仿佛一种若隐若现的、光影交错的感觉。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旋律的起伏感,让音乐的层次鲜明起来,弹奏出由远及近的缥缈之感。

尾声的部分,变化重复引子的素材,速度依然为散板,乐曲也慢慢回到平静的状态。尾声低音部开始处带有装饰音的反向琶音依旧模仿了古筝下行刮奏的演奏手法,这一组的音要以较强的力度奏出,要把整个手臂的力量都放下来到E这个音,并以小指支撑,音色浑厚、深沉并带有很强的共鸣,让音乐以此为点蔓延开来,与引子的开始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段用了很多延长音,注意要合理地延长时值,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整个音乐的情绪。最后以PPPP的力度结束全曲,这个音要有准备地落下,触键要慢,到达一种若有似无的音响效果,烘托出那一抹淡淡的忧思,音乐好像已经结束了,但却把人们带入到了无限的遐想当中。

2.《逗》

乐曲展现了谭盾对他那无忧无虑、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全曲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内容浅显、易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在乡间嬉闹的热闹情景。上一首《秋月》以徐缓、悠扬的曲调表达着思乡之情,而这一首则是快板,因此在情绪上要与第一首做出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加整首钢琴组曲的戏剧性。进行演奏之前,就要在心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构建出所需的速度,还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去演奏此曲。作品虽然篇幅短小,谱子一眼望去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比较简单,但是却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演奏技巧,再加之以快板的速度进行演奏,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若不仔细地去分析、琢磨而盲目地弹奏,就会让音乐整体变得粗糙,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尽如人意。在演奏技巧上,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去克服并且多加练习。

(1)连音

连音以乐曲开始部分的第三小节为例。第一拍的两个八分音符加有一个小连线,这个小连线要弹成落提的感觉,因为后面紧跟着出现的是两个八分音符的跳音。两拍之间一定要断开,把落提的感觉充分地弹出来,通过这种手法来塑造孩子顽皮、天真的个性。第一个八分音符使用小臂的力量,掌关节注意支撑,把力量送到指尖,这样能充分地让力量落到底,使声音集中在一点。紧接着在这一基础之上,用手腕去带动手臂,稍稍地向右侧滑动并顺着这股力量轻轻地提起,出来的声音连贯而轻巧。这个动作要反复练习,才能把这种力量的转移做得自然而圆润。

(2)跳音

这首作品使用了大量的跳音来烘托欢快、热闹的气氛。而在这当中又有单音跳音和双音跳音之分。单音跳音将孩子单纯、活泼的性格表现得恰到好处。对于每一个跳音的处理都要干净、轻快。由于速度要求比较快,所以虽为跳音,但手指要采用低触键的方法,尽量节省触键的时间,手腕放松,把力量集中在指尖上,看准所要弹奏的音,快速、果断地触键,然后再马上收回来去弹下一个音,音色集中又有弹性。把这一过程做一个比喻:就像是集中了高度的注意力去触摸蜡烛上的小火苗一样,动作迅速。

双跳音在作品中用来丰富音响,增添情节的戏剧性。因为这里的双跳音都由四度以上的音程构成,其音响效果本身就比较大气、坚定。所以要从大臂开始发力,手掌的支架一定要结实地支撑住音程,指尖站稳,像钳子一样牢牢得抓住琴键,触键时手臂可以直上直下,用这种直接的方式去弹,就犹如孩子单纯的性格一样。手指间的动作要保持一致,这样声音才能结实并保持统一、规整。

(3)保持音与持续音

A段十三至十八小节的伴奏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细究起来在演奏上还是有很多学问。伴奏分为两个声部,低音部是二分音符的持续音,注意指法的合理运用以便让低音旋律连贯地弹出。虽然只是一个P的力度,但是作为低音部伴奏,不能把声音弹得散掉甚至变虚,要让小臂完全放松,把手臂的力量沉下来并带着这股力量去弹,用指肚主动并轻柔地去触键,使之呈现出轻而不虚,并带有些许深度的音响效果;另一个声部则全部由La这个音构成,弹奏时只需用大指的力量把每小节中两音之间的连与跳细腻地表现出来,轻柔地演奏这个声部,以便与低音部分开,避免两个声部的层次混淆不清。

在再现段中,左手的伴奏几乎都由保持音构成,并且都是二度和三度的和声音程。这一段的保持音全部都在弱拍上由高到低不断地向下进行,小臂主动地去控制整只手,以极弱的力度、较小的动作去弹。手指在触键的同时,小臂做轻轻地向前推的动作,这样出来的音色更加集中。

下面,将对整首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

整首作品多由短小的八分音符构成,配以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出了孩子们在乡间嬉闹的情景。演奏之前,脑海中就要想象出一幅这样欢快、热闹的画面,准备好饱满的情绪再开始演奏。

音乐一开始是两小节的引子,只有左手轻快地伴奏,为主题奏出做了一个简短的铺垫,并告知听众音乐情绪已由刚才徐缓的曲调转为欢快、活泼的律动。接着是包含两个乐句的A段。第一乐句在高音区奏出主题,它包括了连音和单跳音这两个技术问题,手指几乎以贴键的方式尽可能轻巧地去弹奏,把落提与单跳音的区别弹出来,并把他们之间的衔接处做得自然、圆滑。左手的伴奏控制在一个P的力度左右,但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都要把力量落到底,力度较其他音略强一点。

第二乐句旋律高八度出现,音色清脆,明亮,就像铜铃一般。在情绪上,要比之前一句表现得更加俏皮、可爱。左手伴奏与第一句不同,要富有歌唱性地去弹。低音部把握好指法的运用以便连贯地奏出,另一声部则以更弱的力度出现,两个声部形成鲜明对比,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A段的两个乐句都是由弱开始逐渐加强力度来推进音乐的发展,那么在演奏时,就要把这个渐强做得明显一些,使其一浪接一浪地向前发展。下面的连接部分右手处理成断音,大臂不断加强力量迅猛地冲向Xi这个音,直接连接到B段。

B段情绪更加激动、热烈,孩子们在乡野间的嬉闹更加激烈,欢快。第一句双跳音的使用丰富了织体,双跳音除了少数几个二度跳音外,其他均是四度以上的大跨度音程,用前臂发力,手型结实的支撑并且稍稍向右侧倾斜有力地弹奏,保持动作整齐,突出高音部的主旋律,进而让音乐线条清晰、明了。第二句旋律交给左手,音乐也进入到了高潮。这部分旋律就像上台阶一样,力量不断向前推,手指集中却又轻巧地落下,表现出孩子在你追我打调皮地玩耍的欢闹情景。右手的每一个和弦都要弹得响亮而集中,手指微微向里,找到一种“抓”的感觉。第四十三小节,两个八分音符以f的力度弹出后,马上把力量收回来,因为突然出现了一个四分休止符,此时让一切瞬间静止,再现段马上变回极弱,与前一小节的极强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这组强弱的对比在力量的使用上要求收放自如,加强音乐的戏剧性。再现段的伴奏几乎都是保持音,要柔和地弹奏。主题由弱渐强在不同八度上出现,尾声部分力量全部放开,让声音结实、有力,如凶猛的洪水倾泻而出,最后把力量果断地落在单音上,干净、利落地结束。

3.《山歌

《山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悠久的湖南民歌中的山歌,全曲速度舒缓,旋律线条柔和,音乐使人们仿若置身于绵延起伏的山林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空灵、悠远的气氛,画面感极强。此曲以非常唯美的方式表现出了谭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首作品汲取了大量的湖南山歌曲调,因此在演奏前必须对湖南山歌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有助于对音乐内容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进行整体上的准确把握。湖南的姑娘泼辣爽朗,男孩子勤劳朴实,再加上湖南地区多山,所以山歌在此地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并且世代相传。湖南山歌总体上被分为“高腔”“平腔”“低腔”。“高腔”山歌音调嘹亮,节奏自由,并在拖腔处配以衬字做装饰之用,多由男人演唱:“平腔”山歌曲调柔缓、悠远:“低腔”山歌温婉、抒情,多由妇女来演唱。

山歌具有很强的即兴性,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有感而发。所以在演奏时也要较为自由,音乐情感才能表达得当。谭盾的这首乐曲,融合了高腔和低腔两种音调的特点,演奏时要注意将其表现出来。

这首钢琴曲有两点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

(1)仔细观察乐谱便可发现,每一句的末尾音都加上了短倚音,这正是运用了湖南山歌中“高腔”的特点:在拖腔处加入衬字。谭盾把湖南山歌的特点游刃有余地运用到他的钢琴作品当中,足可见其卓越的作曲技术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每一句的倚音弹奏不要过快,末尾音手腕稍稍向上提起,呈现出微微上扬的语气,形成乐句之间自然、平稳的呼吸,并且用微弱的力度去作为句子的结束。

(2)乐曲中的琶音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琶音几乎全都作为伴奏出现。手腕要积极主动地跟随琶音的走向去带动手指完成这一动作,注意力量的控制要均匀、连贯。若此时单单依靠手指去弹,那么声音则会变得生硬,缺乏流动性。其中的一些琶音由于跨度较大,手指在音与音的转换之间也会随之觉得费力一些。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手指之间充分地张开,手型撑住,借助力量由左到右地快速转移去完成。

《山歌》由五个简短的乐句组成,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要沉稳、从容。乐曲以两小节的引子为开场。第一小节模仿古筝快速刮弦的演奏手法,左右手灵活地、却又好似在不经意间地在高音区的不同八度上一高一低流畅、轻盈地奏出,就像是一对恋人温柔地对话,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到了一种清幽,唯美的意境之中。第二小节的这一组三十二分音符突然打破了这安静的气氛,好比在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游过几条嬉耍的小鱼。高音部短倚音的使用,让音乐生动、俏皮,与之前的悠远的意境形成极大的对比。这组音弹奏时手指要轻快,指尖触键灵敏并快速地弹起。紧接着,音乐又马上回到了平静的状态当中,两个四分音符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轻柔缓慢地弹出并直接带进主题。这是一个取自于湖南山歌音调的旋律,唯美如歌,那么自然也应该用歌唱的方式来呈现。手指用指肚去触键,这样出来的音色比较柔和。另外触键要慢,让旋律如歌唱一般连贯地奏出,这样才能表达出其独特的韵味。旋律中的装饰音不能弹得过快,认真地去听每一个音并用心去感受,让装饰音与旋律融为一体,但具体的速度要根据其音乐发展的状况而定。左手琶音的动作要轻且连贯,声音清澈并富有流动感,犹如山中的回声一样衬托着旋律,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音乐发展到第七小节,速度开始逐渐加快,力度也大幅度地加强,推动着音乐的发展。此处的旋律还加上了颤音作为装饰,把手腕放低,手指低触键均匀受力并做小幅度的渐强,让声音听起来自如而清澈。音乐进行至第九小节乐谱上的表情记号注明了“自由的节奏”。旋律改由中音部奏出,显得温婉、多情。高音部用二度与三度和声音程配以小切分的节奏形式作为伴奏出现,而这一伴奏的力度要有控制,利用手臂带动手指小心地落下,音量切不可超过主旋律,避免喧宾夺主,同时也拉开了两个声部的层次。这里要找准两个声部节奏的相互对应,以免节奏对应混乱不清。十二至十三小节,从高音区连续不断地轻轻奏出三十二分音符,好像远处传来的潺潺流水声。随着力度的加强,速度也随之加快,直冲低音部。开始只需用手指的力量即可,轻盈、柔和地奏出,但是,在力度变强的过程中就要逐渐加上小臂和大臂的力量,手指干净结实地触键,把力量全部放开,最后形成大气的共鸣,带来了听觉上的震撼,犹如山涧中清澈的小溪,顺流而下并不断积聚着力量直冲山底,那大气磅礴的声音回荡在整座山谷之中。此后,音乐又慢慢回到平静之中,右手八度的落提以大拇指为支点轻松地去弹,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让音乐渐行渐远。

《山歌》是整首钢琴组曲中最安静的一首,全曲勾勒出了一幅淡雅、清新的山水画卷,美丽至极,让人听了不禁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整体的演奏上关键是要把握好音色,弹出那种静谧且悠远的意境。音乐的速度虽然舒缓,但绝不可以把乐句弹得过于拖沓、缓慢,心里要深情地唱着旋律,一直让音乐有一种向前流动的感觉。在力度上,除了十二和十三小节处的渐强,总体来说起伏不是很大,一直在以轻柔、多情的语气来讲述,让人们感觉好似置身于一片薄雾弥漫的深山之中,那大山被披上一层薄纱,显得若隐若现,一切看似是那么的朦胧并带有一丝浪漫的感觉。

4.《听妈妈讲故事》

乐曲分为三段,结构相当规整。谭盾把儿时熟悉的曲调与西方传统作曲技法—复调结合在了一起,音乐听起来既亲切又新鲜。

《听妈妈讲故事》描绘的是在宁静的夜晚,一个孩子正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认真地在听妈妈亲切地讲着故事,场面温馨、感人至深,母子间的深情展露无疑遗。也许这正是谭盾童年的情景再现,正是他自己对儿时与母亲共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所以,要以最真挚的感情,满怀深情地去演奏。

纵观全曲,除了乐句间的呼吸和左手的休止符之外,其他的音全部都要使用连奏。

A段一开始便以徐缓的速度奏出这个朴实无华的动人旋律。演奏时,指肚触键,虽然要以较轻的力度去弹但是触键要深,声音不能虚掉。手指贴着琴键慢触键,用手腕带动手指随着旋律的走向来回移动,有助于音与音之间连贯性的加强。同时在情感上,要饱含深情地,歌唱似地去演奏。特别要注意的是乐句之间的呼吸,因为这是用以表现乐曲韵味的重要手段。手腕要轻轻地提起,不要太过着急,处理得要稳健、略带深沉。第九小节起,开始正式地使用复调,也是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力度的使用上要比前一句稍强一些。用耳朵仔细地去听这两个声部各自是否清晰地弹出,用心去感受它们的此起彼伏。

B段旋律运用加花手法进行变奏。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打破了刚才那安静的气氛,顿时让音乐变得欢快起来,好像故事的发展到了高潮,情节变得复杂、紧张起来,情绪也不由地开始激动。这一部分手指改由指尖触键,手指动作灵巧快速地跑动,使声音有极强的颗粒感,让这些十六分音符听起来紧凑而干净。两个声部你追我赶,就像两个嬉戏的孩子。那么要表现出这种感觉,左右手的配合就要紧密,特别是左手凡是遇到音符之间的休止符,手腕不要抬起而要平稳地横向移动,让声部之间的咬合听起来自然、舒畅。思想上要控制手指,不断给予其向前的推动力,从而让音乐呈现出一种向前走的感觉。这一段由弱起开始,随着情节的发展力度也不断加强并带出了全曲的高潮。这个力度的变化要做得明显而自然,是为了增强音乐的起伏感。此段最后呈渐弱的态势向低音区走去,最后归结到La这个音并加以延长,让这热闹的气氛慢慢冷却下来。第三十三小节起到连接的作用,两组三连音做小幅度的渐强,手要带着力量去弹,音色显得厚实一些。语气上要意味深长地奏出并尽快在情绪上做出调整,心要平静下来,逐渐由刚才欢快的情绪再次转向从容、沉稳的旋律之中。

A1段旋律交给左手,右手对其进行模仿,音乐回到安静之中,这就像是妈妈那精彩的故事已经讲完,而孩子也伴随着妈妈那温柔的讲述进入到了他那甜蜜的梦乡当中。

此外,在这首作品的演奏当中,还有三点需要把握好。

(1)复调的弹奏

复调的弹奏往往是考验钢琴演奏功底的重要手段,在这首典型的复调作品中,不仅要注意左右手旋律各自的横向进行,还要十分注意声部之间的纵向进行。此乐曲分为两个声部,一高一低,此起彼伏,就像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切对话。由于复调的弹奏对手指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若想把两个声部的层次区分得清晰,就要靠音色的变化来实现,而音色的变化则需通过手指的不同触键来实现,所以要在手指的练习上多下功夫,增强手指的控制力。从整体上来讲,声部之间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如作品的题目所说《听妈妈讲故事》的旋律温柔并富有歌唱性,音乐内容紧扣主题。先把两个旋律各自反复轻唱出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演奏。利用音区间音色的差异配以具体的音乐形象,让音色变化,进而使声部间的层次更具立体感。每一个声部也要以歌唱的方式去弹,使旋律线条更加柔和并增强音乐整体的流动感。(www.xing528.com)

(2)演奏中的速度

乐曲分为三个乐段,有两次速度的变化。A段为行板,速度徐缓、从容。旋律要歌唱性地奏出,就像妈妈在温柔地讲述。B段速度稍微加快,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表现得更为流畅、清新。Al段速度再次回到行板,音乐感觉与A段一样,结尾慢慢变弱,在安静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3)演奏中的力度

仔细观察乐谱便可发现,乐曲三个乐段力度的变化完全呈阶梯式向前发展A段力度为弱,B段变为中弱,A1段为中强。力度逐步加强、层次非常清晰。

5.《荒野》

家乡的那一片荒野也是作者对家乡回忆的一部分。广阔的原野一片寂静,是那么的荒凉、空旷,天空显得那么的高远,好像都被笼罩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随着音乐的进行,视野逐渐开阔,像是在诉说着什么,这片苍茫的大地中发生过各种各样的故事,仿若是一位老者看着这世间的变幻。

全曲速度徐缓,但是在演奏中对这一速度的拿捏一定要恰到好处。速度过慢会使音乐停滞不前甚至产生一种向后拽的感觉,让人听起来感到枯燥、疲惫。速度如若过快,就表现不出荒野的寂寥之感,这也与音乐整体所要表达的情绪不符。乐曲的旋律感并不是太强,给人感觉较为自由,带有一些现代派的音乐风格,就如同那荒凉的大地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

A段第一乐句一开始,只用单音作为旋律轻轻地奏出,音乐显得非常单薄,而正是以这样的手法来烘托那苍凉的气氛。弱起小节的附点在整体节奏不变的前提下将第一个音的时值稍加延长,单音部分的旋律要圆润地奏出,其中的装饰音一带而过即可,气息要稍稍提起,与后面增加的低音部形成一个对比,这样的处理方式让音乐更有味道,意境更加悠远。从第二小节开始,逐渐加入另外三个声部,织体变得丰满起来。高声部的旋律不断向上走并要注意尽可能地连贯地去弹,手指触键要慢而深,声音的色彩要给人以透亮、清澈之感。中间两个声部要严格控制手指下键的力度,音量不能超过高声部,以免喧宾夺主。进行低音部的演奏时,要借助大臂发力,把小臂的力量充分落下来,让音色厚重而深沉,用耳朵认真去听这几个声部是否各自被清晰地弹了出来。这一句整体力度较弱,强与弱的起伏并不大,注意控制塑造出悠远、清幽的意境。第二乐句的中声部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织体也随之不断加厚,自然而然地把音乐推向高潮。第二句最后一小节,几个声部一同向下走去,整个手臂不断加劲,把每组音都结结实实地弹出来。

B段是全曲的高潮,开阔的音域让音乐更加大气。高潮部分要弹出如同交响乐一般的颇具气势的音响色彩,要尽量地把音区之间的宽阔之感表现出来,让声音音响化,这样的高潮才能震撼人心。这一段使用了大量的和弦来表现激动的情绪,在演奏这些和弦时,要运用整个手臂的力量,把手型牢牢地支撑住,看准位置毫不犹豫地弹出坚实而集中的声音。注意手肘可以稍稍向外,这有助于大臂向小臂力量的传送。还有就是,在弹奏高声部连续的和弦当中,要以二分附点音符为着力点,其音色要更为坚实、突出,其他和弦都要有意识地向它靠拢,让力度有一种归属感,不只是一味地用力弹奏,而是有侧重点的,这样使音乐在横向进行中也可以富有层次感,演奏更具有思想性。中声部的后附点音型在进行弹奏时手腕要放松并且灵活,指关节要稳稳地立住,快速而有力地触键,以得到集中、明亮的音色,就像是乐队中突然出现锣鼓的敲击声,让音乐的语气更加地铿锵有力。低音部的音色要厚实,演奏时的气息也要跟着沉下去。低音部作为上方声部的奠基石,把它们强有力地托起来,无论音乐怎样发展却始终有一种沉稳、坚定的力量跟随着。

B段在力度变化上比较大,开始为ff,发展到十六小节速度开始减慢,力度也跟着减弱,音乐重新回到平和的状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力量要慢慢地、平稳地收回,不要着急。Al段再次回到慢板的速度中来,但要以更弱的力度奏出。三个带有装饰音的La,语气要一个比一个强,在处理上变些花样,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了。中声部二度音程的触键要轻,手指小心地控制力量的使用。低音声部合理运用指法,旋律线尽量保持连贯。最后逐渐向低音区走去,愈发的深沉,幽静,音乐在延长音中消失殆尽,可是却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在这首乐曲中,声部间的演奏要错落有致,让音响变化丰富却不杂乱,从而使音乐情感在整体上的表达更清晰、完善。

6.《古葬》

这首《古葬》是《荒野》的延续,全曲严肃、沉重,要求弹出从容的、阴郁的感觉。在湖南的“巫楚文化”中,人们对祭祀是非常有讲究的,祭祀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并且流传至今,对神灵的崇尚使这种文化带有很浓重的神秘感,甚至显得有些诡异。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谭盾对家乡的这种古老文化再熟悉不过,他把祭祀音乐中的一些特点自然地融入在这首乐曲之中,再用西方葬礼进行曲的风格与之结合,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便成就了这首乐曲的独特音乐风格。

在这首作品的演奏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古葬》使用了复调的写作方式,织体比较复杂,各个声部的配合稍不留意便会混为一谈。所以,要利用手指不断地变换音色,让声部之间协调配合并且层次明晰,避免因声部繁多而引起的音响上的混乱不清。

演奏前,把自己的气息充分地沉下来,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严肃而阴郁的气氛中,准备好了再开始演奏。整个A段都在平静中演奏,似乎是要刻意地去克制感情的表达,从而给人以压抑之感。乐曲第一小节由大二度交替进行,音虽然弱但是决不能虚,手指勾住琴键,手腕稍稍放低一些,下键速度要慢并且要带着手臂的力量去弹。这个二度交替地进行从头至尾一直作为中声部隐藏在乐曲中,是乐曲进行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尽可能地把它们的时值充分保持并连贯地去弹奏。第二小节开始逐渐地加入了另外三个声部,音乐整体变得充实起来。主题出现在高声部,旋律听上去压抑、沉重,又带有一些诡异的色彩。由于同时用右手弹奏两个声部,所以在手指的控制上必须小心,主旋律触键要深,用手腕带动手指连贯地奏出,音色稍显灰暗。特别注意的是指法的运用要合理,使两个声部各自弹得连贯,若不然旋律就会断掉,乐句的呼吸也会变得急促。中声部的音量不可强过高声部,在整体采用较轻力度的前提下让主题突出,使其能够清晰地听到。高声部旋律的两处装饰音要稍稍做渐强,加强语气的同时给人以怪异之感,推动旋律的发展。

A段整体使用较轻的力度,营造出一种神秘、阴郁的氛围,与后面即将出现的B段形成对比。

第七小节开始,力度开始加强,速度也随之加快。第八小节低声部不断向低音区进行,高低声部的音域变得开阔,预示着即将奏出气势恢宏的音乐。

B段速度加快,气氛庄严、宏大,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要把与A段的对比性充分地弹出来,展现其整体的戏剧性。它就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带有哀婉的腔调吟诵着,最后以悲剧的结局收场。运用七和弦把悲壮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七和弦都要强有力地、实实在在地弹出来,特别是小手指要坚实的立住突出强调上方的主旋律。在这里,以腰部为发力点,整个手臂的力量融会贯通,源源不断地送向手指,弹出集中且带有爆发力的声音,把力量全部打开,毫无保留的去弹,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段中两个颤音由弱渐强,手指贴键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起伏要非常明显,必须带有很强的冲击力,使音乐呈现不断变化的姿态。十七至十八小节逐渐地把力度收回来,速度也开始放慢,乐曲又重新归于平静,为A1段的出现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中声部的时值要充分地保持,高声部音程的手指触键动作保持一致,声音要整齐而连贯地奏出。

A1段再次奏出了那凝重、阴郁的旋律,力度上一弱再弱,还要用耳朵仔细地去听是否严格地控制了手指来区分各个声部。最后的三小节,左右手先后在中低音区做大二度的交替,就像是前后承接的关系,在二十四至二十五之间音区的转换上,左右手的衔接要不留痕迹,渐弱与渐慢的进行要做得圆滑、自然,最后在延长音中慢慢地飘向远方,意境悠远、深缓。

7.《云》

这首作品速度适中,自然、婉转的音调加以流畅的线条描绘出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湛蓝的天空中,时不时地飘过几片柔软的云朵,在茂密的山林之中,流淌着潺潺的小溪,鸟儿们在树上清脆地鸣叫,花儿静静地开放,在绿草的映衬下更加的娇嫩欲滴,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悠闲、惬意,让人情不自禁地就产生了心旷神怡的感觉,浮想联翩。在谭盾的眼中,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让人流连忘返。

为了能更完美地诠释这首乐曲,所以在演奏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1)伴奏音型的演奏

乐曲的中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伴奏,并且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流畅进行,这更好地烘托出旋律的细腻、婉转,使其更加生动、连贯。那么在演奏时手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弹奏时,用手腕轻轻带动手指随着旋律的走向灵活地进行左右移动,手指也要积极主动地快速触键,让这一伴奏以最柔美、最清澈的音色连贯、优雅地奏出。

另外一种就是八度内的五音一组的分解和弦音型。五个音一组为一个连贯的动作,用统一的力度去完成。弹奏完前面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后,手指贴键随着手腕有意识地向后面的四分音符靠拢,把力量最终也送至此音并且充分地保持它的时值,如小河流水般轻柔的弹奏,使之与前一种伴奏形成对比。两种伴奏默默地交替运用,也让音乐更富于变化。

(2)力度的变化

总体上来说A段的力度较轻,所以注意控制手指的触键不要太用力,轻巧、柔和地奏出即可,使旋律的起伏柔和、精致,呈现出一派富有生气的清新景象。B段力度加强,要让各乐句的起伏感增强,强与弱的变化要区别得明显。在渐强的过程中运用大臂的力量把旋律推上来,之后力量再慢慢地收回,就像海浪一般,层层推进。尾声速度减慢,力度越来越轻,手指小心地慢触键。

(3)双手交替

在这首作品中,做交替演奏时,两只手在动作上的衔接要做到自然、连贯,就像一只手在演奏一样。在右手越过左手前往低音区之前,思想上已经准备好并且找准位置,这就是平素所说的音乐的前瞻性即思想要走在手的前面。手臂自然抬起后,用指尖站稳,集中地落下,让声音产生柔和的共鸣。

乐曲的第一小节由清雅的伴奏作为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后在高声部奏出那个富有诗意的主题。灵活地运用手腕,并带动手指去跟随旋律的走向来回移动,对旋律连贯地奏出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手指轻巧、歌唱般地弹奏出明朗、柔美的音色,就好似山林之中那清澈的溪流顺着山谷慢慢地向下流动。旋律中在连线里的跳音时值不要太短,似乎有些像断音,声音要呈现出一种柔和的色彩并且有一种似断非断的感觉,触键稍慢一些,让乐句的气息连贯起来。而在弹奏装饰音时则应把指尖立住,快速地、轻巧地去弹,作为旋律的调剂一带而过,使这一旋律带有一丝活泼、俏皮的感觉,音乐形象更富于变化。左手的伴奏始终带着手臂的重量去弹,使音色纯净却又缥缈,好似那天上的浮云把旋律托在了空中。双手交替时,注意彼此之间自然的衔接,一气呵成。右手借助整个手臂的力量去演奏低音旋律,就像管弦乐队中低音提琴的拨弦那样,音色略带深沉并稳健地奏出,为这如同仙境一般的画面增添一抹色彩。整个A段都沉浸在静谧的气氛当中,强弱变化不宜太大,以免打破这种感觉。尽量把乐句的线条拉长,呼吸从容而沉稳,使其得以流畅地奏出。

B段,不必太刻意地按照节奏去弹,速度是比较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三十二分音符上加入短倚音,仿若是从远处传来的林中小鸟清脆的鸣叫声,所以这个装饰音的触键要稳,速度快且短促地弹出。这一段在主旋律中加入了几处颤音,手腕在处于充分的放松状态下,手指灵活地贴键弹奏,音色明亮清晰。虽然同为颤音,但是在处理上应使其不断产生变化,否则音乐会显得枯燥无味。速度上,可以前松后紧;力度上可以由强变弱,亦可反之而行,弹出如同波浪般起伏的线条,营造出浪漫、抒情的氛围。左手的伴奏变为密集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手指紧贴琴键做快速地跑动,就像小河流水一般轻柔地淌出。尾声部分,高声部不断强调重复同一音型,八分音符弹起后顺着这股力量直接落到后面的和弦上,和弦要集中力量并整齐地奏出。同时,力度逐渐减弱,最后安静地结束全曲。

整首乐曲就是一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自始至终都被一种朦胧、缥缈的气氛深深地笼罩着,仿若置身于人间仙境,演奏时,合理调整乐句间的呼吸,各声部之间配合协调,还有注意旋律的起伏,这样才能把乐曲诠释得准确、到位。

8.《欢》

这是整首钢琴组曲的最后一首,也是速度最快的一首,与之前的音乐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从而增加了音乐整体上的戏剧性。全曲结构规整,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气氛热烈,情绪高昂,其中大量地模仿了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中锣鼓的敲击声,来渲染喜庆、欢腾的热闹气氛。整首乐曲描绘了抗战胜利后,湖南人们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又重新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男女老少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的热闹场面。曲调朴素,真挚,表现了湖南人民朴实无华的性格。要一直以热情、饱满的情绪去演奏,以表现人民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声音程,把它们清晰地弹出来是演奏好这首作品的关键之所在。由于全曲速度较快,所以这些连续出现的和声音程,在这样快速地跑动中手指很容易变得僵硬而弹得参差不齐。那么为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就要灵活运用手腕,因为它就像弹簧一样连接着手臂和手指,起着调节作用。演奏时,把手腕稍稍放低一些并充分放松,把整个手臂的力量送至指尖,手指抓住琴键并快速触键,每一个音程都要能够清晰地听到,给人以轻松、灵巧的感觉。弹奏这些音程时,右手的上方音作为全曲的旋律线要重点突出出来,加强音乐的线条感,使其更富有层次。

引子的前两小节,双手同时奏出强劲有力的和弦,模仿了锣鼓的敲击声,让人们的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整个手臂都要动起来,手型稳稳地撑住,使用指尖触键,动作整齐,力量集中于一点并且要果断地落下去,和弦之间的弹奏要有一种稍稍弹起的感觉,使声音坚定、饱满并且富有弹性,像锣鼓猛烈地敲击着,不断回荡在耳边,带来听觉上的冲击。接下来右手的二度和声音程指尖快速、敏锐地去触键,声音短促并富有弹性,音乐显得生机盎然。左手伴奏简洁、明快,为加强旋律的节奏感,要把每一小节第一拍的重音弹出来,只需用手指轻巧地弹奏即可。引子部分由强渐弱,速度也随之稍稍放慢,为A段的主题出现做好充分地准备。

A段可分为两句,第一句由较弱的力度进入,但是却精神十足地奏出欢快的主题。右手的音程要找到着力点,也就是说一组连续的八分音符只使用一个连贯的力量弹出,而这股力量最后要落在后面的四分音符上,这个四分音符要充分保持它的时值,使音乐的语调有坚定之感。音程要集中而整齐地弹出,与此同时还要把高声部的旋律突出出来,使音乐在织体上获得层次感,旋律上生成清晰的线条感。左手伴奏故意避开强拍,只在后半拍出现。弹奏时,节奏应把握好,轻巧、集中地奏出并与右手准确地结合,产生一种协调的错位感,音乐便更显得生动、活泼。第一句在渐强的过程中,速度也逐渐恢复到活泼的快板。接下来是两小节的短暂过渡,只是这次在节拍上变为右手避开强拍做一个小幅度的渐强,要着急弹出下一句,语气上稍稍放慢,故意向后拖一点。第二句由中强的力度开始,在力度上要比上一句上一个台阶,是层层递进的感觉,速度也再次逐渐回到原速。主题高八度出现,手指始终带着手臂的重量去弹,触键有力,音色明亮。中声部与低声部在音响上要搭配出层次感,中声部用指肚触键,使音色柔和,力度不可超过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要充分发挥出其低音区的音色特点,出来的声音就像管弦乐队中的定音鼓一样,低沉而稳重地支撑着上方声部。这一句的情绪较上一句更加激动,透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到来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接下来又是一个连接句,前三小节两个八分音符一组,左右手交替使用“落提”,由高到低,由强到弱地奏出。这三个小节的落提要弹得连贯而果断,决不能拖沓,动作一气呵成,每组重点弹出音头以加强语气。之后的两小节左手和弦的弹奏需要手指贴键、站稳并不断使用小臂的力量向琴键里推,这个动作有助于声音更加集中。这一连串和弦紧密地奏出,好像是一阵急促的小锣在敲击着,不断加强的力度把音乐推至高潮。

B段音乐更加热烈,情绪激动异常,描绘出了一片喜气欢腾的场面。三十到三十七小节,双手使用卡农手法并以极强的力度响亮地弹出。整个B段的音都要以跳音的形式来演奏,运用整个手臂的力量并使之融会贯通,使力量得以顺畅地送往指尖,指关节牢牢地站立于琴键之上,发出的声音要强劲有力。三十八到四十一小节非常有趣,右手打破了节拍重音的规律,每个小节的重音都变换位置,听起来非常新鲜。这一部分在弹奏中,稍不注意便会与左手的重音混在一起,所以一定要多加留意。右手的重音快速触键,就像用手去碰火苗一样迅速,更加集中而有力地弹出,甚至使声音听起来更加尖锐,明显地突出出来。四十二小节力度迅速收回变为中弱,逐渐渐强,屏住呼吸不断积聚力量,最后的和弦强有力地爆发出来。这里的和弦运用到膜部的力量,手臂完全把力量放开,毫无保留地、尽情地去弹,同时身体也要跟着稍向前倾,使手臂更有力量。

A段是主题的再现,但是左手的伴奏出现了变化,低声部的持续音用小手指连贯地弹奏,声音结实而坚定,旋律的线条清晰、明朗。尾声的跳音模仿的是典型的锣鼓点,短促并富有弹性。音乐进行至五十九小节,不要着急结束,而要进行深呼吸,把气口留长一点,同时双手要做好准备做最后的爆发。最后的三个音使出全身的力量,坚定果断地奏出洪亮的声音,产生强烈的共鸣回荡在空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