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临夏三大石窟-炳灵寺与红塔寺壁画-山水临夏

甘肃临夏三大石窟-炳灵寺与红塔寺壁画-山水临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塔寺石窟仅有一个洞窟,面积10余平方米,窟内壁画有3层,目前只能看到最外一层清代康熙年间绘制壁画。该石窟壁画是临夏地区发现的仅次于炳灵寺石窟之外的又一处重要壁画,填补了东乡境内没有石窟壁画的空白,是研究临夏地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甘肃临夏三大石窟-炳灵寺与红塔寺壁画-山水临夏

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是中国五大石窟及甘肃省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永靖县境内西南35公里处,积石山大寺沟峡内。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明代嘉靖进士鲍龙[1]在《冰灵寺》一诗中写道:“韩泉欲就居民食,溜下城头灿若虹。生养几多浑未感,清流犹自激高风。”

历史上,关于炳灵寺的记述,曾见于北魏人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条,《水经注》中记载:“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从记载中可见,这里风光清丽,千峰竞秀,崖如刀劈,极适宜石窟寺院的建造。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炳灵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鸣岩石窟】松鸣岩石窟位于和政县松鸣镇松鸣岩景区,天桥上方长150米的岩石上,有窟龛18个,可见栈道孔35个。现窟龛内造像均不存,多为长方形小龛,与原有栈道相通。石窟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至正统二年(1404—1437年),河州都督刘昭自捐俸银并倡导民众捐钱创修。据《和政县志》记载“天桥”并非真桥,而是凿于万丈悬崖上的一段横泾,宽不足1米,长10余米,似悬架于半空中的栈桥而得名。从中可以推断松鸣岩石窟或许就建于此时,也有可能是建成于宋代,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松鸣岩石窟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填补了和政无石窟艺术的空白,也将松鸣岩佛寺的建寺时间推前到了宋金时代。(www.xing528.com)

【红塔寺石窟】红塔寺石窟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河沿村红塔山悬崖上。原为红塔寺的上殿,清代中期红塔寺被称为洪塔寺,之后因紧靠高约百米、形似宝塔的红色砂岩巨柱,改名红塔寺。据寺内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立的《洪塔寺募化舍施常住碑记》记载:“红塔寺始建于南宋末年,依悬崖峭壁凿窟而建。地方志云:十六国时,佛教已在洮西传播,唐时颇盛,南宋末年,汉传佛教禅宗派兴盛之时,信众在红塔山峭壁凿窟立寺。”这里“山势岧峣,林木葱郁,仿佛落伽之地”,“傍山而禽鸟参禅,近水而鱼龙听法,游人随喜而不思去,高僧至止而愿高栖,此所以甲于洮河之诸刹也”。清末河州名人邓隆[2]游览此地后,留下千古名句:“擎天石柱号红塔,万古凌云笔一支。洮水满田青不尽,月明倒影蘸清池。”

红塔寺石窟仅有一个洞窟,面积10余平方米,窟内壁画有3层,目前只能看到最外一层清代康熙年间绘制壁画。此窟为殿堂窟,平顶,北壁开一方形龛,龛内塑像已毁。东壁居中绘释迦牟尼[3]佛,四周绘佛本生故事。通过窟内题记可知,此窟壁画在清代康熙年间由当地唐氏家族重修绘制。该石窟壁画是临夏地区发现的仅次于炳灵寺石窟之外的又一处重要壁画,填补了东乡境内没有石窟壁画的空白,是研究临夏地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