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道传世神秘文化-山水临夏

佛道传世神秘文化-山水临夏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始建于唐初,1983年重建,是西北道教第二大观,与崆峒山齐名。民国十八年农历五月初十雨夜,瑞容佛光塔倒塌,至1958年该寺被关闭,“文革”中被拆除。从上而下依次为天王殿、念佛堂和佛教文化堂。素有“大庙山”之美称,是河州佛教和道教的风景名胜之一。

佛道传世神秘文化-山水临夏

【万寿观】万寿观在临夏市北郊北塬山坡上,距市中心2公里。依北塬塬头五峰修建,观建于中峰,系河州八景之一。始建于唐初,1983年重建,是西北道教第二大观,与崆峒山齐名。

万寿观自上而下,共分七级,为观音殿、真武殿、紫薇殿、玉皇殿、福禄殿、三清殿、混元阁,据《河州志》记:元,飞阳真人,在此修炼,成道羽化。观内建筑层叠而上,共有七台殿宇经堂,七台顶端有八角九级乾元宝塔,栋宇飞云,塔影坠空,现已开辟为北山人民公园。据传乞伏氏在河州建立西秦政权时,已有此观。后历经兴废,元称飞扬书院,明为真武宫或通明阁,清始为此名。后历经兴废,现仅存民国重建的真武殿、紫微殿和玉皇阁,其余建筑都是近年新建。

万寿观(杨进明 摄)

【宝觉寺】宝觉寺原名宝觉万寿寺,俗称北寺或北坛,系汉传佛教寺院,位于临夏市东北角三里处,北依北塬山麓,西靠著名的王尚书墓园。

据传该寺创建于北魏,至唐朝贞观年间重建。寺内有浮屠1座,13级,高20丈,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辈出,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即金宣宗贞祐三年,由华严宗派方丈瑞云(佛光大师)聚财修建佛塔,塔呈八角形,塔龛供佛53尊,命名“瑞容佛光塔”,宝塔周围,绕以曲廊。元末临济宗和尚密云主持其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扩建。庭院七进,有天王殿、罗汉堂、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另修藏经楼一座,藏经5000余卷,僧居多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僧正司于此,专管青衣僧。此时,该寺极负盛名,是陇上有名的汉传寺院之一,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该寺建筑物全部毁于兵荒之中。清末(1909年)寺僧及地方人士四处募化,重建三座殿。寺院香火重显。民国十八年(1929年)农历五月初十雨夜,瑞容佛光塔倒塌,至1958年该寺被关闭,“文革”中被拆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落实,政府批准恢复宗教活动场所,1981年该寺成立了寺管会,四方募集资金,重新修建了大雄宝殿、地藏王殿、倒座观音殿及东西厢房等,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寺院又始具规模,1997年达理法师提出重建寺院瑞容佛光塔,在寺管会及各界知名人士的虔诚努力下,1999年瑞容佛光塔再度重显。塔高39米,九层,八角形钢混结构,周围绕以三阶曲廊。塔基58平方米,塔身供佛龛35位,内塑佛像35尊,寺内广植花卉,有牡丹芍药等,春夏秋季,名花争相开放,芳香四溢,宝觉寺名重一时,恢复盛前之景。

【潮音寺】潮音寺位于临夏县北塬乡孟家墩,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洞窟栉比,壁画生辉,香烟缭绕,磬声悠扬,是临夏地区一处引人入胜的佛教圣地和旅游景区。

潮音寺(杨进明摄)

潮音寺始建于唐代,原址在临夏市大夏河畔(今东公馆附近),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清同治后,迁至临夏市城内(临夏市粮站附近),当时僧人众多,香火旺盛,并在城南门内侧的山陕大会馆分设观音殿等殿堂,供往来商贾拜礼。1988年重建,占地百亩,主要建筑有殿堂和洞窟两部分。殿堂部分修建在孟家墩山头的前沿台地上,已建成大雄殿、圆通殿、藏经楼、天王殿、念佛堂、讲经堂及寮房、膳舍等砖木结构建筑。寺院北面西侧为大雄宝殿,建筑宏伟气派,集砖雕木雕彩绘为一体。正面台阶下有两尊巨大的石狮,台阶中央为“苍龙教子”砖雕图案,两侧数十个护栏石柱上均蹲一小石狮。殿堂外侧两壁为佛教故事的砖雕图案,东侧有一口悬挂的大钟,殿堂内供奉着金身释迦牟尼、阿弥陀佛[44]及药师佛等三大古佛,庄严高大,前有幢幡,后有宝盖,两侧供有十八罗汉,形态各异,释迦牟尼佛像下有较小的玉佛和铜佛各一尊。大雄宝殿西侧为藏经楼,内存全套《大藏经》300多箱,东侧为寮房。寺院东面为圆通宝殿,所在位置正是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孟家墩,殿内供有千手观音,两侧供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南面是一座三层楼阁,依山而建,从山下望去高大壮观,“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从上而下依次为天王殿、念佛堂和佛教文化堂。天王殿供奉着弥勒佛[45]、韦驮菩萨[46]和四大天王,也饰有精致的幢幡宝盖。两侧为钟鼓楼,分别挂着一口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钟和一面直径两米的大鼓,有“晨钟暮鼓”之意。二楼为念佛堂,中间供着阿弥陀佛,站立云端,空中悬挂仙鹤、孔雀等,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是僧众诵经念佛的地方。底楼为佛教文化堂,陈列着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潮音寺”“大雄宝殿”大字及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郑颂英题写的对联和全国各地许多知名书画家关于潮音寺及佛教方面的书法绘画,书法行草篆隶,各具特色,绘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山下祖师殿、牌坊门等正在修建中。院内松柏林立环境幽雅,诵经之声回荡,香火旺盛。

【龙首山】龙首山位于临夏县城东南4公里处,面积25.6平方公里。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北与烟洞山对峙,南与古城山相望,耸立在老鸦关、土门关、槐树三关之首。龙首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聚老鸦关河、大夏河、槐树关三河之水,从东到西,山势险峻,气势磅礴,国道213线环山而过,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河州“西部旱码头”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甘南等地的交通要道。

龙首山也称青龙山。因其东端像龙头,故称龙首山。素有“大庙山”之美称,是河州佛教和道教的风景名胜之一。龙首山依山傍水,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寺庙建筑群分上下两院,上院有朝阳寺、观音楼、万佛塔,下院有二圣宫、灵瑞宫、城隍庙,山上还有传说中的如意松、马跑泉、道人泉。鉴于龙首山素有神庙古迹,每年初一、十五,信士民众,游人络绎不绝。

【西蜂窝寺】西蜂窝寺是临夏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康乐县鸣鹿乡,距县城西南20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时称“古佛寺”,有1900多年历史;唐贞观时改名积宝寺,明永乐十年(1412年)赐名正觉,颁赐了皇帝敕谕,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到至元十一年(1274年),帝师八思巴[47]住本寺,修建临洮大寺、卓尼禅静寺,称本寺为上寺,临洮大寺为下寺;大德元年(1297年)颁敕改建,又称临洮新寺;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赐名正觉寺;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改寺名为“西蜂窝寺”。现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鼎盛时,建有大佛殿、扩神殿、讲经堂、十二级宝塔以及厢房、僧舍数百间,住寺僧人曾达千人。2009年保存大殿两幢,山门一座,厢房十余间,所供主佛为藏传佛教的香巴佛,清代顺治帝铸香巴铜像一尊。

西蜂窝寺在近代渐渐销声匿迹,是因为清代后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佛寺受到巨大损失。同治初年变乱中,该寺被焚毁,碑碣钟磬荡然无存,金印金册被劫掠殆尽,文物经典所存无几。

【亥母寺】亥母寺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夏牟山,距县城8公里。亥母寺古称云界寺,建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毁于清。明永乐时,有殿、楼、阁、亭25处,依山而建,鳞次相连,层层登高,极为壮观。几次大地震导致亥母洞塌落,殿阁亦有损坏,清同治之乱时被焚。至民国时仅剩寺院一座,系乱后重建。该寺为藏传佛教西蜂窝寺支寺,法门[48]始建于山下约2公里之遥的徐家沟口,沿用为今日村名。寺对面的山梁上有条陡直的坡道。名曰“西番婆路”,可以想象当年吐蕃妇女朝山之众。亥母寺历经劫难,1958年时被辟为畜牧场,其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000多亩缩减到200多亩,乔木类被砍伐殆尽。1978年后,寺内佛事活动逐渐恢复,并增建了6间北殿,6间南殿,重修了钢筋水泥仿古山门,山脚下新修接引殿一院。

现亥母寺有僧人数名,专职佛事。寺管会每年农历三月举办桃花会,农历五月十五、九月十九日举办法会。届时香客游人如流水,上寺下寺香火旺盛;绿荫深处传笑语,梵音梵钟祈太平。

【罗家洞】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位于永靖县城2.5公里的黄河南岸赤崖山腰,佛窟开凿于高崖绝壁的十余龛皆为悬空式檐阁,殿古崖险,十分壮观。山下殿阁层叠,依势起伏。现有三间藏式佛殿,中间为两层楼阁,洞内弥勒佛两侧塑有释迦化身270尊,塑有释迦牟尼佛像,铸有铁牛一头,生动逼真。据传,明朝初年,尼泊尔王子潘唐娃之师授其偈语:“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依此他跋山涉水,终于在罗家洞找到了禅坐修炼之处,村人罗荣为助其修行,使闺女金环早晚送饭;后来潘唐娃修成正果,并与金环缔结良缘,一同坐化洞中。

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此寺香火历来鼎盛,“番族往来瞻拜,络绎不绝”。潘唐娃与金环女修行成佛的故事在中尼民间广为流传,象征着中尼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www.xing528.com)

白塔寺】白塔寺是永靖县境内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在甘肃的永靖、东乡、临夏、积石山和青海的民和、循化等地影响较大。原白塔寺位于炳灵湖底,1968年,因刘家峡水库蓄水而被淹没。现在的白塔寺位于原白塔寺以北的塬头,为1981年当地群众集资所建。院中白塔耸立,高有18米,塔座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飞檐翘角,具有藏汉建筑风格。塔身四周雕有千余尊石佛造像,亦名“千佛塔”,塔内有王昭君和王宝钏的塑像,她们被称为“白卓玛”“绿卓玛”。寺院正殿有佛祖释迦牟尼等的塑像。

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是传统的白塔寺龙华善会,附近各地寺院的僧众及广大的信徒,在这里举办大型的宗教法会。

【抱龙山】抱龙山位于永靖县关山乡南堡村,距县城约40公里。据清光绪《重修皋兰县志》载:“抱龙山(一名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势起伏,状如龙耸脊、昂首状。故名。”另据当地传说,清乾隆皇帝曾逃难于此,被当地老百姓救护,又名曰“保龙山”。

抱龙山始建于元代。明时大兴土木,屡建殿阁庭院不绝,延至清代,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古典建筑群。清代临洮诗人魏椿《游龙山》一诗有这样的描绘:“抱龙山景净尘缘,地僻清幽别有天。殿阁参差依峻岭,松篁淅洒杂流泉。野花红绣仙坛外,瑶草青铺药灶边。”可惜这些历代所建的庙宇殿堂,在1958年被人为地毁掉了。

抱龙山至今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文物遗存。山中珍藏着镇山之宝“金蛤蟆”一只,清乾隆宝瓶一对,宋朝色彩艳丽的封神帧子一幅,还有大量的雕塑石刻等艺术精品。近年来,县上为了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址,前后重建和修复了三清殿、祖师殿、药王殿、乾隆藏身洞等,基本上恢复了原有规模。在抱龙山中,榆柳掩映,泉溪和鸣,千木竞秀,百花争芳,一年四季前来进香、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

【八里寺】八里寺又称关吧禅林篱笆寺,位于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关滩沟,属藏传佛教格鲁派[49]僧侣修行道场,前身在寺院东南方向4公里处的索罗观顶(吉祥寺),因历史上的兵劫匪患和土地移主等诸多原因,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迁至老鸦关口的龙头河对岸,与当地的唐朝古刹关吧寺(德乐寺)合并为关吧禅林篱笆寺(吉祥德乐二寺),周围四山环绕,五山池神秘莫测,龙头河峭泉,林间松涛阵阵,枝头鸟语花香,寺院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关滩梅花鹿养殖发展迅速,老鸦关风景区生态旅游前景广阔,是一处探幽览胜、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三皇观】在大夏河北岸的临夏县先锋乡境内,有一处占地31亩,融道、释、儒于一体的古老道观三皇观,又称“三清观”,长期以来都是当地群众敬神求雨、诵经祈福的传统宗教场所。

据史书记载,三皇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系唐太宗开国功臣尉迟恭驻军河州时所建。元朝时,有个被称为凤林“乔真人”的修道于河州。明代,三皇观的香火更加旺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河州志》曾详细记载其修建情况,并将其列为全州十二所道观之首。

三皇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规模宏大,环境优雅,是一处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清虚观】清虚观位于和政县城北面的龙泉后山坡,是县城的制高点。观内松柏参天,殿堂雄伟,钟声洪亮,诵经之声不绝于耳。

清虚观始建于清光绪壬辰年间(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自1985年新建后,占地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玉皇大殿、文庙、三法殿、三官殿、圣母殿、三圣殿、城隍庙、冥府十殿、戏楼、钟楼,2010年新建九层清虚塔一座,均属于我国建筑中独有的明清斗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是砖刻木雕镶嵌造型,也是融民族建筑艺术与民族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各殿中雕塑神像共35尊,其中泥塑神像33尊,檀木雕像2尊。彩画(壁画)神像70尊,各神像色彩丰富,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清虚观是和政县宗教名胜和文化景观之一,现存树龄上百年的青松1棵,石刻马桩1对,石狮2只,石灯杆座1对,属文物遗迹中难得的珍品。观内经幡招展,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十月十五举办盛大的宗教活动,有高僧、道士诵经,外地剧团演戏,四方善男信女扶老携幼,云集观中,焚香上愿,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美满。

【白云观】白云观位于临夏市凤林路,是临夏地区道教全真派重点宫观之一。白云观的前身文昌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明洪武初,又有河州西南玉伦沟(今榆林沟)三清观并入。三清观为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道人何廷秀建。洪武七年(1374年),指挥徐景主持重修文昌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做道纪司。成化四年(1468年)增修三清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编修《河州志》时,已改为道正司[50]。明末道正司废。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文昌观年久失修,殿堂零落,多已倾塌。知州王全臣主持,徙州衙西南之旧文庙于文昌观,建大成殿于三清殿废墟上,又建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塞门、牌坊以及启圣祠、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文昌阁、四贤祠、庄毅公祠、学正署、学训署等诸多建筑。河州城内文庙街之名自此始。

光绪十年(1884年)左右,知州周丕澧主持,重修文昌观,更名文昌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文昌宫后院新建吕祖(吕洞宾)殿,定名白云观。殿堂有匾曰“云集山房”。至是,殿堂、两庑、过厅、楼房,规模具备,形势壮观。吕祖殿北向,山门在前司街(今前进路);文昌宫、三清殿南向,山门在文庙街(今凤林路)。北两院,南三院,统属白云观。

1923年左右,增修白云观山门、戏台。20世纪20年代,城内知名人士刘子翔、汪百川、鲁桂舫等主持、捐资,重修吕祖殿及其两厢。2003年6月21日,省宗教局落实宗教政策,发文批准开放临夏白云观为道教活动场所。6月25日,市宗教局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09年10月,临夏白云观初步建成1860平方米的吕祖文昌大殿。现为临夏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