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与佛道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中国陶瓷与佛道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以陶瓷制作享誉世界。佛教传入中国,多以汉明帝释梦入西域求法而建“白马寺”首刹作为标志性事件。图20-1三才盖碗回溯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不断中国化,对当前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宣导器物育人和格物德馨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陶瓷与佛道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中国古代以陶瓷制作享誉世界。陶瓷制作是一种依据五行思想而展开的艺术,陶土瓷泥、水碓淘洗、柴烧气焰、描金加彩等工序完成之后,最终入火府而定。其“方圆体用”于象,“得心应手”于技,“兼善兼美”于理,“点土成金”于火,熔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之具象于一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咀天、地、人三才之气象,展现了华夏“观物制器”的易象思维。文化乃一大生命,诸如日常生活所用器皿“三才盖碗”(图20-1),揭示了器物的意蕴在于把文化凝固。而以艺术表现佛道文化精义流变的作品,其内容往往不离生生之德,广大而精微。

中国佛教艺术受到印度“佛迹”与佛艺的双重影响,同时又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性。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具象,在佛教教理的人文化成义中“入乡随俗”。这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成己成物”的物化与神化的互融,也是不离佛陀“慈悲双运”本怀与三藏法义精神的一次升华之旅,养塑了中国佛教艺术民艺化、福田化的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多以汉明帝释梦入西域求法而建“白马寺”首刹作为标志性事件。随后,汉译《四十二章经》兼具大小二乘贯通的典籍输入,与魏晋南北朝玄学相格义的风流、隋唐佛学“五家七宗”的创派,至入宋以后的“三教激荡”,促使佛教文化融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地处昌南一隅的景德镇因生产青白瓷而被天下知晓,在历代瓷艺题材的工艺传承中,与佛教艺术精神多有涵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记载了元明时期景德镇曾大量生产仿宋代官、哥二窑产的佛前供水碗,仿金银器式样的佛前供器净瓶。清代朝廷也曾下令烧造过大量佛教供器和赏器,以满足满、蒙、藏上下层的交往礼俗和民众宗教的心理诉求,将佛陀、佛塔、天王俑、观音弥勒、达摩造像与各种佛教装饰图案如八宝、七珍、莲花纹、忍冬纹、璎络纹等,融入陶瓷器物创作中,将形而上的佛教教义与形而下的有形形象、图像纹饰相融合,表征了陶瓷艺术中的恭敬礼佛、增益祥瑞、怀柔行治、利乐有情、慈悲双运等人文关怀,将佛教的经义与中华固有的儒道文化意蕴符号,以佛艺共生共荣的艺术图景如实地呈现出来。(www.xing528.com)

图20-1 三才盖碗

回溯佛教陶瓷造像、佛教陶瓷装饰纹样的不断中国化,对当前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宣导器物育人和格物德馨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原始佛教、大乘空有两宗、佛性理论、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系乃至人间佛教考究,都揭示了缘起论在整个佛法中的地位与作用[1]。陶瓷器物与佛教具象透过景观、形象、法益的因缘聚合,凝固了文以化成的多维意蕴,同时又赋予了不同时代关照图像、塑形、装饰以多元综合的形式。以下就从造像和纹饰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图像的精义诠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