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与诗词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中国陶瓷与诗词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史,陶瓷与诗词文化的结合大致有三次高潮:一是唐至五代时期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二是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的题诗;三是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题诗。除了瓷器上的题诗,陶瓷与诗词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以陶瓷和陶瓷生产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上。长沙窑是中国较早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于陶瓷器物上的古代窑口。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内容,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中国陶瓷与诗词文化-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

自唐代以来,陶瓷与诗词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且两者都具有借物抒情的特征。陶瓷与诗词文化的结合,使文学艺术依托于实用器物,寓于器物文化传播之中,这样既增强了可视性和观赏性,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史,陶瓷与诗词文化的结合大致有三次高潮:一是唐至五代时期长沙瓷器上的题诗;二是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的题诗;三是清代景德镇窑瓷器上的题诗。除了瓷器上的题诗,陶瓷与诗词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以陶瓷和陶瓷生产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上。下面将分别予以讲述。

长沙窑是中国较早将诗歌通过书法装饰于陶瓷器物上的古代窑口。唐代以前,长沙窑瓷器上题字者甚少。到了唐代,长沙窑的工匠们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感受和体验,以诗词的方式题写于他们制作的瓷器上。这成为长沙窑瓷器装饰的特色,是当时在其他瓷窑很少见到的。长沙窑瓷器上的这些诗词装饰,是先在瓷胎上书写诗词,然后施釉入窑烧制而成的。为了增加胎体的白度和光洁度,长沙窑的工匠们普遍在胎体上施加一层化妆土,以便题诗作画,刻划或彩绘装饰后再施青釉。据统计,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多达百首,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风民俗、社会现实、茶酒文化、宗教信仰、商业活动等。

首先说民风民俗方面的。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绝大多数未被收录《全唐诗》,而是长沙窑的工匠“佚名”所作的民间诗歌。这些民间诗歌情感直接真挚,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采。长沙窑的工匠虽然不如文人在诗词创作方面那么“专业”,但他们所书、所绘同样饱含着对生活的切身感受,是一种有别于文人的特殊创作风格,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民间色彩,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如图18-1所示的长沙窑瓷器上所题诗歌“作客来多日,烦夕主人深;未有黄金赠,空留一片心”,表达了当时人际交往的习俗;“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日日斗量金”(图18-2),此诗当为专门祝贺乔迁新居者所作;“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图18-3),简单的八个“春”字,既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又可作春酒销售的宣传语。

图18-1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作客来多日”诗文壶

图18-2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上有东流水”诗文壶

图18-3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壶

图18-4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壶

此外,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中,还有一些是描写男女之情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图18-4)。这首诗描绘了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悭煞人”(图18-5),则表现了妙龄女子尽心梳妆,等待与情人见面的焦急心态。

图18-5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日红衫子合罗裙”诗文枕

图18-6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不意多离别”诗文壶

其次说社会现实方面。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内容,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为唐代盛衰的重要分界点,“安史之乱”使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西迁或南移,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中就有相关记录。如“不意多离别,临分洒泪难;愁容生白发,相送出长安”(图18-6),此诗语言直白,用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当时人们离开长安时的伤感之情。诗歌是情感表达的载体,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就是人们对现状的哀鸣和对盛唐的回味,是他们情感的真挚表达,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性[1]

再次说茶酒文化方面。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主要装饰在壶、罐、碗、盏、枕等中型器物上。尤其是瓜棱壶(图18-7),不仅制作数量众多,而且艺术水平颇高。这种壶既可用作酒壶,也可用作茶壶。长沙窑是最早用诗歌装饰酒壶的窑口,这提高了长沙窑瓷器的艺术价值。唐代饮茶饮酒之风十分流行,饮茶饮酒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中,就有大量与饮茶饮酒相关的诗文,尤以饮酒之诗为多。长沙窑瓷器上的酒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酒桌上的各种规矩、喝酒时的酒态等酒文化在民间的真实情形,如“终日如醉泥,看东不辨西;为存酒家令,心里不曾迷”(图18-8)。这首诗表现了唐人喝酒时以醉酒为乐、酒醉心不迷、讲究酒桌规矩、不能忘行酒令的情形。

图18-7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如长信宫”诗文壶

图18-8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终日如醉泥”诗文壶

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中,知名诗人的诗只占10%左右,且以酒诗为多。如张氲《醉吟三首》之一的“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图18-9),就调侃了酒痴无酒可喝“佯醉”的境况。还有一些瓷铭诗与传世诗文内容有别,这可能是由于口耳相传造成的文字出入,也可能是题诗者的故意改动,如“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图18-10),这首诗就源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但文字内容有所改动,其原诗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长沙窑借助名人名诗的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吸引爱酒爱诗之人,为酒壶开拓市场。

(www.xing528.com)

图18-9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去岁无田种”诗文壶

图18-10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二月春丰酒”诗文壶

第四说宗教信仰方面。唐代由于皇帝大多崇尚佛教,因此佛教盛行,信徒众多,佛教文化异常活跃,这在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中也多有反映。如“念念催年促,由如少水如;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余”,这是奉劝佛门也是奉劝世人的诗。题有这类诗文的瓷器,都是当时长沙窑的工匠为了迎合信佛之人的购买心理而专门制作的。

第五说商业活动方面。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除了表达感情或反映生活,还具有一定的商业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广告性质。如“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图18-11),这首诗反映了买卖双方的心理,买者怕自己买贵了,而卖者担心不能卖个好价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代,长沙窑的工匠们将如此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题写于瓷器之上,不仅大大丰富了唐代的民间文学,更是拓展了陶瓷装饰的新领域,开启了瓷器上题写诗词的先河。并且,长沙窑的工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用途,在瓷器上题写不同类型的诗词。如在瓜棱壶上写酒诗,在瓷枕上写爱情诗,迎合了当时购买者的心理诉求,反映了长沙窑窑主们强烈的市场意识。同时,作为唐代比较兴盛的外销瓷器,长沙窑瓷器经由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将带有中华诗词文化的标签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专门吟咏陶瓷的诗歌,有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长沙窑为例,唐代如此著名的产瓷区,其陶瓷生产情况于现存的古代文献中却不见记载,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石绪》[2]诗对长沙窑的陶瓷生产盛况做了记录: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图18-11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买人心惆怅”诗文壶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唐代陶瓷诗吟咏较多的还是越窑。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就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越窑秘色瓷的传世七绝诗《秘色越器》,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夺得千峰翠色来”,生动地描绘了越窑秘色瓷的青釉色泽。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夺”字,画龙点睛地传达出越瓷制作工艺之巧,也点化出秘色瓷之釉色有巧夺大自然“千峰翠色”的“灵性”,让人读之浮想联翩,余韵延绵。

诗歌的意境启迪了陶瓷制作的灵感,而陶瓷的制作和生产又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

讲后练习题:

1.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绝大多数可见于《全唐诗》。( )(判断题)

2.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诗《__________》,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填空题

3.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__________》记录了当时长沙窑的陶瓷生产盛况。(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请结合你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谈谈你对陶瓷与中国诗词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注释】

[1]萧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2]《石绪》,或作《石潴》。该诗收录于[唐]李群玉:《李群玉诗集》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