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中国陶瓷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莲花纹的大量流行,与当时佛教的盛行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建筑开始融入域外的艺术风格。图11-19彩绘陶房图11-20绿釉三层陶水榭图11-21褐釉陶磨坊汉代厚葬之风十分盛行,许多以真实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明器成了权贵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表现了汉代富庶人家居住的建筑和周围环境。

中国陶瓷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魏晋北朝时期,随着各种建筑物的兴建,建筑陶器的制作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砖瓦的形制一般较小,战国时期流行的大型空心砖此时已很少见到,最普遍的是长方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11-1)。该画像砖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拼嵌式画像砖,由300多块小型实心画像砖拼嵌而成,描绘了魏晋时代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和战国隐士荣启期共坐欢饮的场景,人物刻画清秀潇洒,神态描述各具特色(图11-2)。此外,由于这一时期佛教盛行,用砖砌筑的琉璃塔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并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如陕西法门寺砖塔(图11-3)。

图11-1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局部

图11-2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拓本图

图11-3 陕西法门寺砖塔

图11-4 北魏莲花瓦当

这一时期有关瓦的制作,也与前朝有所不同,瓦上的装饰花纹比较少见,板瓦和筒瓦基本上都是素面的。不过这一时期的瓦上多刻有制瓦时间、工匠姓名、管理者姓名等文字信息。如“主”,即瓦窑主,“削人”,即削瓦工,还有“轮”“匠”等工种名称。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制瓦工场的生产规模很大,工匠人数众多,分工也十分细致。据统计,仅洛阳一地发现的这一时期瓦上刻的工匠姓名就达两万余个[1]

这一时期瓦当的装饰纹样,主要有莲花纹和兽面纹两种。莲花纹的大量流行,与当时佛教的盛行密切相关。如图11-4所示,莲花纹以六个双瓣宝装式的莲花,中间凸起一个圆珠,四周饰以联珠纹的式样最为常见,当然也有七瓣或八瓣的,不过形制基本相同,构图均衡匀称,富于装饰性。此外,还有一些瓦当饰有兽面纹(图11-5)和卷云纹(图11-6),它们基本沿袭汉代的构图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字瓦当数量也比较多,通常是吉语类文字瓦当(图11-7),还有少量的纪年文字瓦当(图11-8)。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建筑开始融入域外的艺术风格。从北朝开始,建筑上大量使用琉璃砖瓦。琉璃最初是指这一时期从海外进口的一种釉色玻璃,自从把铅釉用到建筑砖瓦上之后,便称之为琉璃。在山西大同北魏故城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一些琉璃瓦碎片,其胎质略含细砂,釉色呈浅绿色,比唐三彩的质地稍粗。据文献记载,北魏皇帝宫殿的殿台和鸱尾都是用琉璃制作的[2]。可见,中国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烧制琉璃砖瓦,并用它来做建筑装饰。

图11-5 北朝兽面纹瓦当

图11-6 魏晋南北朝云纹瓦当

图11-7 北魏万岁富贵瓦当

图11-8 十六国 大秦龙兴化牟古圣瓦当

隋唐时期是古代建筑琉璃发展的成熟期。尤其是唐代,唐三彩娴熟的制作技艺大大丰富了琉璃瓦的色泽和品种,使其具有绿、黄、蓝、白等多姿多彩的颜色。如唐代大明宫的屋顶,不仅使用了大量的琉璃瓦,还使用了表面雕有莲花的绿琉璃砖。

到了宋代,琉璃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建筑上,其烧制技术更趋完善,并出现了大量应用于建筑上的雕刻精细、色彩斑斓的琉璃贴面砖。宋代琉璃还有的制成了铁黑色,如保存至今的位于开封市区的北宋佑国寺琉璃塔(图11-9),俗称“铁塔”,就是用黑琉璃建成的。目前山西地区的宋、辽、金、元的琉璃遗存比较多,如大同地区的上下华严寺(图11-10)、太原晋祠的圣母殿(图11-11)、朔县的崇福寺(图11-12)等寺庙,在建筑上都保留有最初建造时的琉璃构件[3]

图11-9 北宋佑国寺琉璃塔

图11-10 大同华严寺金代琉璃鸱吻

图11-11 太原晋祠圣母殿琉璃瓦

图11-12 朔县崇福寺琉璃鸱吻

明清时期,琉璃砖瓦的制作进入了全盛期。琉璃瓦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屋顶材料,具有防水耐磨、经久耐用、外形美观、色彩艳丽等特点,常被用于皇家建筑,以营造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建筑氛围。在清代,琉璃砖瓦成为表现宫殿、宗庙、寺观神秘庄严的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以紫禁城为代表的皇家建筑,几乎全由琉璃瓦(图11-13)覆盖,仅有少量的寺庙建筑或皇亲国戚、朝廷官员的宅邸,能在皇帝的特许下使用琉璃瓦。普通官员或百姓的房屋只能使用布瓦,不得使用琉璃瓦。可见,琉璃瓦的使用频率和数量也能彰显出皇家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区别。紫禁城的皇家建筑除了屋顶大量使用琉璃瓦外,还有许多建筑构件使用琉璃,如琉璃门(图11-14)、琉璃壁(图11-15)、琉璃砖(图11-16)、琉璃花坛。以养心殿(图11-17)为例,其主体架构呈“工”字形,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宫门和照壁都用琉璃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其琉璃照壁(图11-18)以黄色线砖为框,以绿色琉璃面砖为底,主题图案是白色的鹭鸶、绿色的荷叶和黄色的荷花,碧水彩云萦绕其间,构图新颖,题材别致,充分展现了琉璃作为装饰物的釉色莹润光亮、丰富多彩、坚固耐用的特点[4]

图11-13 故宫琉璃瓦

图11-14 故宫锡庆门

图11-15 故宫九龙壁

图11-16 故宫一束莲琉璃砖

图11-17 故宫养心殿

图11-18 养心殿琉璃照壁(www.xing528.com)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留存在地面上的古代建筑实物逐渐减少,而建筑明器却随着考古发掘重现天日,成为现在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建筑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凭证。这些建筑明器两汉时期最为流行,大部分为陶制品,包括房屋宅院(图11-19)、望楼、水榭(图11-20)、磨坊(图11-21)、仓、井、灶、圈和厕等。

图11-19 彩绘陶房

图11-20 绿釉三层陶水榭

图11-21 褐釉陶磨坊

汉代厚葬之风十分盛行,许多以真实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明器成了权贵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表现了汉代富庶人家居住的建筑和周围环境。如图11-22所示的灰陶院落,体现了均衡对称的四合院形式,既安全又能减少相互干扰,是古代沿用时间较长的建筑形式。院楼是一种以楼为主体,楼前用墙围成庭院的形式,如图11-23所示的东汉时期的绿釉陶院楼,就反映了这种由院和楼组成的建筑形式;望楼(图11-24)是兼有瞭望、侦察和远眺等功能的高层楼房,少则三层,多则五层,常伴有武士俑出现,这种类型的陶楼多装饰华丽,伴有彩绘、模塑等工艺;陶仓楼(图11-25)是储藏粮食的仓楼和仓房,其中连阁式陶仓楼由院落、主楼、附楼、阁道组成,设计制作考究、造型雄伟,是汉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的集中体现。除了较大型系统的陶屋建筑,陶制建筑明器中还有仓(图11-26)、井(图11-27)、灶(图11-28)、圈(图11-29)和厕等古代生活配套设施,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

图11-22 灰陶院落

图11-23 绿釉陶院楼

图11-24 绿釉陶望楼

图11-25 五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

图11-26 彩绘陶仓

图11-27 陶井

图11-28 灰陶灶

图11-29 陶猪圈

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原因,地处岭南地区的建筑明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建筑格局和形式更接近现实建筑的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部分中原建筑的样式,反映出古时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南北建筑传统“汇流”的见证。岭南建筑早期以干栏式为主,这一点也反映在建筑明器中,如图11-30所示的陶仓,即是“高架式”干栏建筑,下部以柱子支撑,把仓房高架起来,以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秦汉之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交往日益密切,许多中原建筑的特点开始出现在岭南建筑明器中,如以中轴对称布局的三合式陶屋(图11-31)以及陶院落、陶城堡等建筑形式,但外形上还保留着岭南地区的文化因素。中原地区砖、瓦等建筑陶器的传入,有效地解决了岭南地区民居的潮湿问题,干栏建筑的优势逐渐丧失,岭南地区的建筑明器开始向平地式发展,这无疑体现了南北建筑风格相互融合的特征。

图11-30 干栏式陶仓

图11-31 三合式陶屋

概言之,这些陶制的建筑明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文化,还反映出古人对生死、信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讲后练习题:

1.在宋代,琉璃瓦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建筑之中,有的甚至制成了铁黑色。( )(判断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________与荣启期”画像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拼嵌式画像砖。(填空题

3.唐代________娴熟的制作技艺,极大地丰富了琉璃瓦的色泽和品种,使其具有绿、黄、蓝、白等多种颜色。(填空题)

4.岭南建筑早期以________为主,这一点也反映在建筑明器中,如陶仓和陶囷,均作“高架式”干栏建筑。(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请介绍一下你所生活的地区的陶瓷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注释】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77页。

[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475页。

[3]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476页。

[4]江婉玉、刘亚兰、孙文:《谈紫禁城建筑中琉璃瓦的运用》,《山西建筑》,2014年第5期,第2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