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器的诞生与中国陶瓷文化发展

陶器的诞生与中国陶瓷文化发展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能力积累,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图1-4莫斯特文化时期带柄武器素描图图1-5日本冲绳Sakitari洞遗址出土的史前鱼钩那么,是否只要具备了能力基础,陶器就能自然而然地诞生?因此,发明创造陶器的动机是基于盛装食物的需要。但事实上,从满足功能需求到陶器诞生的这一过程是非常漫长且复杂的。

陶器的诞生与中国陶瓷文化发展

要了解中国陶瓷文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陶瓷。“陶瓷”,在广义上可以按字面意思划分为陶器和瓷器;在狭义上可以以烧造温度为参照,划分为土器、陶器、炻器和瓷器。

最早出现的黏土器皿是土器,它是通过晒干或在低于800℃的温度下露天烧制而成的。比土器烧造温度稍高一点的是陶器,它的烧造温度是800℃~1100℃。比陶器温度再高的是炻器,它的烧造温度是1100℃~1250℃。而烧造温度在1250℃以上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瓷器。

那么,最早的黏土器皿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它的诞生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有两部电影可以作为参考,一部是2008年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导演的电影《史前一万年》,另一部是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发行的系列动画电影《冰河世纪》。这两部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时间、背景都与土陶器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即都以史前1万年的一次地球重大环境变化为背景。那么,当时的地球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答案就是:在史前1万年的时候,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地球气候开始回暖,人类主要的生产模式由狩猎开始转向采摘和农耕。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促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发展至新石器时代,而陶器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能力积累,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旧石器时代的遗产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岩洞壁画与工具制作。

1879年,在西班牙坎塔布利亚山麓,距桑坦德城30公里的玛尔村附近发现的阿尔塔米拉(Altamira)洞窟,是全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洞窟岩画之一,距今已有11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该洞穴全长270米,内有大小洞窟11个,在洞窟的顶和壁上留有大量的动物壁画。其绘画内容主要是涂有红、黑、紫等多种颜色的成群野牛以及野猪、野马、赤鹿等(图1-1)。这些动物形象绘制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被公认为世界美术史上原始绘画的代表作。通过这些生动的动物形象,我们可以获知当时的人们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观察自然和模仿自然的能力。

图1-1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旧石器时代另一项历史更加悠久的遗产是工具制造。通过观察和分析旧石器时代的工具,我们可以获知当时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制作人造物的三种能力,即选择能力、组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奥杜威石制砍砸器”(图1-2)和“奥杜威手斧”(图1-3),出土于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Olduvai)峡谷,距今已经分别有180万至200万年和120万至140万年的历史。它们不仅是大英博物馆最古老的藏品,更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类制造的打制石器。

图1-2 奥杜威石制砍砸器

图1-3 奥杜威手斧

这两款石制工具都是史前人类在大自然中挑选出具有砍砸与切割功能的天然石头之后,再根据石头的形态大小和材料特性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选择能力。

奥杜威砍砸器,选择的是在河床或池塘中可以找到的手掌大小的天然石头,通过使用另一块石头对它进行反复敲砸,形成了直线的边棱,以便于敲碎动物骨头,提取骨髓进行食用。奥杜威手斧,选择的则是火山熔岩中的一种响岩,这种岩石边缘很薄很锋利,制成工具以后,其顶部的尖头可以当钻头,两侧锋利的边棱可以砍树、切肉、刮兽皮,厚实的底部还可以用来砍砸果壳、骨头和贝类。

右面是一张有关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时期最早带柄武器素描图(图1-4)。这是一种复合工具,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而成,反映出来的是史前人类的组合能力。这种武器通过兽皮缠绕将石器和木棍组合成一体,相比纯木制的矛,不仅具有更大的穿刺力,还能远距离地捕杀猎物,既增加了狩猎的成功率,又提高了狩猎的安全性。

除了选择能力和组合能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还发展出一种更为高级的能力,即创造能力。它是在选择能力和组合能力的基础上,创造发明自然中没有的人造物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鱼钩的设计制作。

2016年,考古学家在日本冲绳南城市的Sakitari洞遗址,确定发现了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鱼钩(图1-5),通过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法分析,距今大约2.3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这对鱼钩呈月牙状,长约1.4厘米,利用海螺壳的底部打磨而成。在出土这个鱼钩的地层,还发现了可能是用于打磨鱼钩的砂岩碎片,以及一些没有完工的鱼钩,同样距今2.3万至1.3万年。

综上所述,在绘制岩洞壁画中发展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和在制作工具过程中发展出的选择能力、组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旧石器时代的遗产,一并“遗传”给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为陶器的诞生奠定了能力基础。

图1-4 莫斯特文化时期带柄武器素描图

图1-5日本冲绳Sakitari洞遗址出土的史前鱼钩

那么,是否只要具备了能力基础,陶器就能自然而然地诞生?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缺少一个发明陶器的动机。而冰川期的结束与生产生活模式的改变,恰好给人类提供了一个驱动内部创造力的外部环境要素,激发出人类创造陶器的行为。

假设我们是史前人类,冰川期结束以后,当我们开始采摘农耕生活时,我们最迫切需要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呢?答案非常简单,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容器来盛装采摘的果实和种子。因此,发明创造陶器的动机是基于盛装食物的需要。需求能使人们产生行为动机,而动机又诱发人们通过行动去满足需求。

解决了能力基础和需求动机问题,陶器如何诞生的问题貌似就能迎刃而解了。但事实上,从满足功能需求到陶器诞生的这一过程是非常漫长且复杂的。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继续回到我们是史前人类的这个情景设定中来。假设我们在10公里外发现了一片葡萄林,现在要求大家去那片葡萄林把葡萄采摘回部落,你会用什么方法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手捧着,还可以借助旧石器时代遗留的选择能力——选择大自然中的一些现成的容器,如椰子壳、竹子、兽皮、鸵鸟蛋、荷叶等。它们都可以作为装盛容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碗和盘子一样,可以用来盛装野果。

但这些办法都有缺点,比如说用手一直捧着,会非常累,并且拿的数量十分有限,而诸如鸵鸟蛋、椰子壳之类的自然物又受到地域的约束:比如说西亚、北非地区有鸵鸟,而东亚地区没有,没有鸵鸟自然也就没有鸵鸟蛋;椰子只有沿海地区有,而内陆地区没有。另外,像荷叶之类的自然物则受到季节的约束,夏天有,而冬天没有。而兽皮在史前时代是人类专门穿在身上用来防寒保暖的,非常昂贵,用它来盛装果实,代价实在太高,很不划算。

如果说这些办法都不理想,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着使用比选择能力更为高级的创造能力,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容器呢?事实上,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此,利用旧石器时代描绘岩洞壁画时所发展出的观察与模仿自然的能力,从自然中寻找模型,也不失为一种创造理想容器的好办法。

这样,在物质需求与观察、模仿和创造能力的共同作用下,诞生出一个历史比陶器制作更加悠久的工艺种类,即编织工艺。人类通过观察和模仿,以自然界中的鸟巢为原型,加之旧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时已经具备的工具捆绑技能,在组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发明出最早的工艺品“篮子”。

有了篮子,人们就能轻松便利地盛装水果。难道篮子就没有缺点吗?篮子可以盛装个头较大的蔬果,但诸如谷物、种子之类的小颗粒物,就很容易从编织条间隙的孔洞中掉落出来。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把篮子有孔洞的缺点解决掉呢?

右图是中国福建漳州南靖的夯土房照片(图1-6)。这种土房是史前“编织+黏土”组合在建筑工艺上的一种遗存。通过照片可以发现:这个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龙骨,然后在竹木结构上夯黄土加以填充完成的。这种方法与史前人类解决编织品孔洞问题的办法是一致的:以篮子为龙骨,在上面涂抹一层厚厚的黏土。待晒干后,这种“编织+黏土”的容器就能盛放干燥的谷物,这种容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土器”。(www.xing528.com)

那么,这种“编织+黏土”的组合方式有什么缺点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只能盛装干燥的食物,不能盛装液体。一接触液体,黏土就会变成泥,用它喝水,水就会变浑浊,成为“泥汤”。

那么,如何解决它不能盛装液体这个问题呢?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用火烤”。事实上,答案的确是用火去烤,但史前人类是怎么发现黏土能用火去烘烤的呢?

图1-6 福建漳州南靖的夯土房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现在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天火说”,另一个是“围灶说”。“天火说”讲的是:史前的某一天,森林因雷电或高温干燥产生了大火,火灾过后,人们进入森林捡食动物尸体时,意外地发现土地因大火灼烧结成了硬块,进而知道了黏土能用火烤的道理。而“围灶说”认为:人类发现黏土能被火烤,与灶的发明和使用有关。有证据表明,人类在至少70万年前就开始逐渐从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转向火烤烹饪的熟食习惯。在最早的烹饪方法中,就有一种用几块石头撑起一块石板,然后在石板的下方放柴烧火加热食物的方法。中国云南省怒江流域的怒族人,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石烹方法:在用火加热的青黑色页岩上焙烤面食(图1-7)。这是目前还能看到的最古老的食物烹饪方式之一。原始先民为了让火力更集中,便用黏土将石板下的石头围起来,只留下一个投柴口。最原始的“灶”就这样诞生了,所以“灶”这个字是由“火”和“土”组合而成的。由于长时间地火烤,石板下的黏土变得坚硬,于是人们就发现了黏土能被火烤的道理。

图1-7 怒族人焙烤面食所使用的石板

至此,“编织+黏土”的组合就变成了“编织+黏土+火”的组合,那么这种组合是不是就没有缺点了呢?涂抹在藤条上的黏土经过火烤以后,极易脱落。这是因为黏土和编织用的藤条是不同的物质,其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在加温、降温等热胀冷缩过程中彼此之间会产生缝隙,进而产生黏土块脱落的现象。那么,史前人类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当时的人们利用旧石器时代“遗传”下来的模仿能力,借助黏土的可塑性,用黏土模仿藤条,进而代替藤条进行编织,这种观点可以在现代陶瓷成型工艺中得到印证。

图1-8是编织成型工艺的照片,其原理是先纵向固定经线,然后再一圈一圈地编入横向的纬线。我们将编织成型工艺与陶瓷成型工艺中的泥条盘筑成型(图1-9)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泥条盘筑成型是先模仿藤条的模样将泥团搓成一根细长的泥条,然后再一圈一圈地进行横向盘筑,从成型的操作动作中可以明显地发现有模仿编织的痕迹。最终,“编织+黏土+火”的组合就变成了“黏土+火”的组合。

图1-8 编织成型工艺

图1-9 陶瓷泥条盘筑工艺

至此,真正意义上的陶器诞生了,而这个诞生过程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对陶器诞生的整个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第一,陶器诞生的时代背景。陶器诞生的时间是第四纪冰川期结束,由狩猎模式转向采摘农耕模式的新石器时代。

第二,发明陶器的动机。发明陶器的动机是基于盛装食物的需要,因为人们进入采摘农耕的生产生活模式后,需要用容器来盛装和储藏谷物、果实和水。

第三,发明陶器的能力基础。能力基础包括旧石器时代在岩洞壁画活动中积累下来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以及工具制作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选择能力、组合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制作陶器的工艺借鉴。通过以自然界中的鸟巢为原型,加之旧石器时代制作工具时已经具备的工具捆绑技能,人类发明了编织工艺。而陶器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借鉴了编织工艺,即借助黏土的可塑性模仿藤条,借助编织工艺的成型原理发展出陶瓷的泥条盘筑法。

最后,陶器诞生的整个过程经历了“编织+黏土”的组合、“编织+黏土+火”的组合和“黏土+火”的组合。黏土和火成为陶瓷的核心要素,也正因如此,我们常说“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

真正意义上的陶器自诞生之后,伴随着工艺的进步,在黏土成型方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第一阶段纯手工造型,到第二阶段口沿部分用慢轮[1]修整,再到第三阶段使用快轮[2]制成规整的器型,这个发展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无论是手工捏塑、模制和盘筑,还是使用慢轮和快轮制作,尽管出现时间有先后之分,但是并不存在新式制作方法完全取代旧式制作方法的情况,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许多制陶方法至今依然还在使用。

在烧造方面,最初的烧成方式是平地堆烧,密封不严,火力不匀,因此烧制温度不高,烧成后的陶器颜色不均匀,质地松脆。之后采用封泥烧[3],直至发展出后来的半地下式穴窑烧制,可将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大大提高了陶器的烧制质量。

陶器的产生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定居生活的需要,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为陶器这种新兴容器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契机。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史前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世界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后练习题:

1.陶器诞生的整个过程,经历了“编织+黏土”的组合、“编织+黏土+火”的组合和“黏土+火”的组合。( )(判断题)

2.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作体现出史前先民掌握的三种造物能力,它们分别是选择能力、________能力和创造能力。(填空题

3.我们常说陶瓷是“土与________的艺术”。(填空题)

4.陶器的诞生借鉴了________工艺,它的典型代表是篮子。(填空题)

讲后讨论题:

结合本讲内容,请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世界上第一件陶器是怎么产生的。

【注释】

[1]慢轮,亦称“转盘”,初级形式的陶轮,结构简单,转动很慢。中国的慢轮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目前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部分陶器的口沿上可以看到用慢轮修整的痕迹。

[2]快轮,是在慢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制陶技术的一大飞跃。快轮的结构是上面一块圆板,下面支一根圆轴。圆板经脚蹬后即可转动,速度可快可慢,易于控制。陶泥置于圆板之上,用手提拉陶泥,随着圆板的快速转动,陶器可以很快成型。

[3]封泥烧,是在平地堆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植物的茎秆涂泥包裹进行陶器烧制,如此可达到保持和稳定温度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