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至隋唐:中国古都动态解读

魏晋至隋唐:中国古都动态解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城市经济衰落,此后才进一步复苏。对曹魏邺北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等城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至此逐步发展成为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北魏洛阳城平面示意唐长安城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到隋唐时期发展至顶峰。隋唐东都洛阳城,除因地形关系将宫城和皇城设在郭城西北部外,格局与长安城大体一致。

魏晋至隋唐:中国古都动态解读

本书论述的重点是早期中国古都,对于汉代以后礼仪性城郭阶段都邑的特征,仅做概括性的扫描,以便读者参照比较。

总体上看,从魏晋明清时代的中国古代都城,具备了下列三个重要特征:城郭兼备的总体布局,全城大中轴的设计理念,里坊街巷的统一规划。这三者互为表里,大体同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城市经济衰落,此后才进一步复苏。庄园经济和新的等级制度在都城规划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对曹魏邺北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等城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至此逐步发展成为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

三国时期的曹魏都城邺北城,开始出现方正的布局,连接东西两大城门的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区为宫殿、苑囿、官署和贵族居住区(“戚里”),宫城建于城的北部中央,官署集中于宫城前的司马门外。南区为一般衙署和里坊等。北区大于南区。位于全城中部、由外朝前殿文昌殿南伸的南北向大道,经宫城南门,直通南垣中央城门中阳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1]。至此,中国古代早期都城中分散的宫殿区布局被中轴对称的规划格局所取代,曹魏邺北城的这种平面规划,对后世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魏邺城平面示意(《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www.xing528.com)

北魏洛阳城的主要部分仍沿用东汉至西晋的洛阳旧城,仿照邺北城的规划格局,宫室北移。正对外朝主殿太极殿、由宫城南门阊阖门南伸至南垣城门宣阳门的铜驼街,形成了一条明确的南北中轴线。铜驼街的两侧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太社,使中轴线的设计更为突出。城的北半部被宫殿区、太仓、武库、官署和苑囿区所占,南半部则有九寺七里,都是中央官署、高官显贵的宅第和寺院区。因佛教兴盛而寺院林立,是北魏洛阳城的一个显著特点。至此城内部分几被占尽。于是在旧城外围新筑外郭城。外郭城范围广大,其内规划了320个坊,每坊一里,四围筑墙,开四门,封闭式坊制至少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出现。相应地,作为工商业区的三个“市”也设置在外郭城中[2]

北魏洛阳城平面示意(《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唐长安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到隋唐时期发展至顶峰。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中国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城市的典范。长安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后来扩建的大明宫兴庆宫,也分别位于地势高亢的北墙外和城的北部偏东,便于控制全城。宫城之南设有皇城,是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所在。全城以对准宫城、皇城及外郭城正南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在外郭城范围内,以25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东、西两市。这种方格网式的规划,使整个城的平面如同棋盘。坊之四周筑有坊墙,开四门,坊内设十字街,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将全坊划分为16区。坊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督察制度。商业交易活动,则被限制于呈封闭状态的东、西两市之内。隋唐东都洛阳城,除因地形关系将宫城和皇城设在郭城西北部外,格局与长安城大体一致。其大部分坊的面积相同或相近,约0.5平方公里。这种将宫城和衙署区置于城的西北隅,采取整齐方正的里坊布局的规划,成为当时甚至后世地方州县城效法的蓝本[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