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经验分享

数学教学: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经验分享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自身实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齐健教授谈到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论”问题。而齐健教授认为:“二次成长论”适于一位教师从初任阶段成长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好的教师。而后齐健教授又结合齐鲁名师的个案分析,阐释了“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境界的不断超越与突破”。再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进一步感受到,山东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对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同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不同阶段的成长关键,分析得真是太到位了。

数学教学: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经验分享

最后一个做报告的是我们的东道主,山东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齐健。他兼任山东省名师成长办公室的主任,因此,他对我们山东的名师非常熟悉。在做报告的过程中,他结合身边的名师成长案例追述名师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感觉更自然、亲切、实在。

结合自身实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齐健教授谈到的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论”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一是王笑梅(2003)主张的教师专业成长“四阶段论”:适应期、稳定期、发展期、成熟期;二是李海林(2008)提出的教师“二次成长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而齐健教授认为:“二次成长论”适于一位教师从初任阶段成长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好的教师。但根据我们项目组深度调查69例本省知名教师的成长轨迹进行分析的结果,基本观点则为:作为一位教师,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型教师(“名师”),则恐怕还需要有一个“第三次成长”的阶段(即,提出教师“三次成长论”)。并结合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关于书法艺术“四境界”说的启示,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境界分为四类:

第一境界:职初型教师(“疵境”);

第二境界:成熟型教师(“稳境”);

第三境界:专家型教师(“醇境”);

第四境界:卓越型(教育家)教师(“化境”)。

并总结出了教师三次成长论:走向真卓越——

第一次成长:由“疵境”到“稳境”(第一个高原期,第一次分化);

第二次成长:由“稳境”到“醇境”(第二个高原期,第二次分化);

第三次成长:由“醇境”到“化境”(大师、教育家,出神入化、大象无形……)。

而后齐健教授又结合齐鲁名师的个案分析,阐释了“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境界的不断超越与突破”。

一是把握不同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

职初型教师(一般指入职后的前3年左右);(www.xing528.com)

熟练型教师(一般在职后8~10年左右相继进入)(第一次高原期、倦怠感到来,开始分化;约持续5~7年);

专家型教师(约在职后13~15年开始初步形成)(第二次高原期、自负感到来,开始再次分化:持续时间较长,大部分止步于此,极少数再次突破);

卓越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

二是把握不同阶段的成长关键

第一次成长关键:模仿他人、经验积累……

第二次成长关键:勤于思考、外力推动……

第三次成长关键:文化自觉、教育情怀……

总之,教师要成功地走向卓越,基本取决于两方面要素:自我(内在)、生态(外在)。

最后,他以德第斯多惠的几句话给与会教师以启示,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孩子。

齐健教授的报告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专业成长之路有了新的思考,正如惠特曼所描述的:“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看到什么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孩子尚且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并朝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也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以上这段文字是2012年学习归来后写的,今天正好是2021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再细细品读这些文字,进一步感受到,山东教育学院齐健教授对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同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不同阶段的成长关键,分析得真是太到位了。对照当时的分析,再回头看看自己30年走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各时间段基本吻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