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减乘除三十年:隆秀美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加减乘除三十年:隆秀美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一概是“听众”,没有发言的权利,孩子更是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审判者”。但是,如果不敢放手、不敢尝试,孩子将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这样听课,才会体会到思维的乐趣;这样学习,才真正实现“高效”。这也正是智慧教师、智慧班主任的智慧所在。

加减乘除三十年:隆秀美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强化孩子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作为智慧型班主任要善于把问题摆在孩子面前,引导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享】

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别样的家长会所感

家长会是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构筑学校与家长的友谊之桥、信息之桥、沟通之桥,为孩子的成长共谋良策。以往的家长会多数班主任充当的是“家长的家长”的角色,一个人口干舌燥地唱独角戏。家长一概是“听众”,没有发言的权利,孩子更是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审判者”。随着新理念的浸润,我曾尝试着请几位家长代表发言,但是由于家长的知识层次、发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就是由于经验不足——在家长发言的内容上我没有做具体要求,致使多数家长只是泛泛而谈,不具体,而且用时太长,效果不是很好。

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高,我曾萌生过这样的想法——让孩子在家长会上发言。但是我又没有把握,不知孩子能否承担这一重任——唯恐孩子说不到点上。“万事开头难!”在这种迟疑与两难抉择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打了“退堂鼓”。但是,如果不敢放手、不敢尝试,孩子将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思前想后,我决定还是“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的出现成为家长会的一道靓丽风景,孩子的发言把家长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紫荆同学的发言一语道破“高效学习”的实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培养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学得投入,真正投入了才能达到高效;最关键的一点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思维跑到老师的前面”——一个概念提出来了,不妨试着自己先给它下定义;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这样听课,才会体会到思维的乐趣;这样学习,才真正实现“高效”。李想是一个非常爽朗、幽默的小姑娘,她的发言让台下的叔叔阿姨觉得英语真的不再神秘,英语也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她总结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说英语要快速、大声。”“快速”能锻炼听力及反应能力,“大声”能消除胆怯心理,给自己增加自信。文娜是一位非常沉稳的姑娘,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很到位,她的发言同样赢得了家长的喝彩。今天表现最为“抢眼”的还要数我们班的“小才女”——宋文嘉,她的语言干脆而精练,言辞准确而恰当;生性沉稳,不急不躁;临场发挥,而且又联系实际。她的精彩发言让在座的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目瞪口呆、赞不绝口,话没说完就被家长们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掌声“平息”后她又继续讲下去……听完她的发言,赞叹声弥漫了整个教室——“真是太精彩了!”这是发自家长和老师心底最真实、最强悍的声音。看来,孩子的潜能、孩子的发展空间真的是太大了,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次机会,他们就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当真正把孩子推向家长会“前台”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智慧型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问题摆在孩子面前,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出主意、想办法,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孩子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在进行自主管理与自主教育的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教育工作锦上添花,卓有成效。这也正是智慧教师、智慧班主任的智慧所在。

(二)班级管理,犹如经营家庭、教育子女

作为一名智慧型班主任,要善于体察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巧用情智原则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案例分享】

“心平气和”效应

放学铃声响过,同学们匆忙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因为今天有美术课,孩子们带来了小桶、笔墨、砚台颜料书法工具,所以今天的“战场”收拾起来有些麻烦。我正想嘱咐孩子们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东西,话还没出口呢,只听“啪”的一声(显然是有玻璃或瓷器掉到地面上打碎了)。孩子们先是一阵唏嘘惊叫,而后又都闻声张望,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叹息声中,不知从哪儿冒出了一句很不和谐的话语:“谁这么牛×?”听到这刺耳的话语,我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我听错了?我们班怎么会有这么没有修养、出言不逊之人?从他们口中会说出这种粗鲁的话语,我惊愕……

教室内一阵骚动,同学们和我一样,对这粗俗的话感到震惊,但更多的是惊异于这句话的出处,可能也为这个同学“捏着一把汗”呢。

“学校,因为有了规则的提醒,教育才能突显本色;孩子,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才能彰显最美的灵性,才能获得更完美的自由。”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不能再保持沉默了。(www.xing528.com)

“刚才是谁说脏话了?”我的声音明显提高了八度,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无辜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师,是王××。”一个孩子愤愤地说,55双眼睛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他似乎嗅到了这句话的敏感效应,显得很不自在: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又是他,这个孩子今年刚转到我们班,娇气十足,一些不好的习惯更是难以改掉。我跟他交流过,对他鼓励过,甚至也惩罚过,他较以前有点儿进步,但“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这不,今天他又“出风头”了。

教育是一种艺术,对这种孩子还真不能硬碰硬,因此,我告诫自己:不要激动,要克制住情绪,冷静!“先到办公室等我,好好反思一下。”

于是,我先组织孩子放学站队,等再回到办公室,情绪已平静了许多,和他心平气和地进行了交流。我前后态度的转变可能出乎他的意料,刚才还像“愣头青”的他竟然低下了头,开始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改。”“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有些话已经成了口头禅,有时是无意识地就出口了,今天也是这样。老师,你以后可以让同学们监督我,这样可以督促我尽快改掉一些坏习惯。”听着孩子真诚的话语,我释然。“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心灵本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因为缺少正确的引领和教导才会使其锈迹斑斑。作为班主任,我甘愿做清除铁锈的试剂,让孩子本应纯洁的心灵更加透亮。

反思今天这个教育案例,我惊喜地发现,“心平气和”以前曾是我努力追求的境界,今天却变成了没有理由不如此的事实状态。在这种平静、淡定的外表下,我的心依然是滚烫的,追求依然是执着的,但是,它使我更加平和,更加持久,也更加地自信与坦然。

(三)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与孩子平等对话

建立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之间的相互悦纳。

【案例分享】

走进孩子的心灵

课堂上,我习惯性地环视一周,与每个孩子的目光相遇时,他们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看着孩子们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我欣慰。我也不失时机地用孩子们能读懂的眼神向他们传递着我对他们的赞赏和鼓励。正在为孩子们的积极投入而高兴之时,一个目光呆滞、神情恍惚的形象映入了我的眼帘,“怎么又是她?”我心头一紧,不禁暗自嘀咕起来。

这个孩子自二年级进入我们班,起初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学习还算刻苦,在我的鼓励下,成绩直线上升,到了三年级已进入班级前列。这对她来说,应该是最大的鼓舞,如果乘胜追击,勇往直前,成绩应该会更好。可不知为什么,进入四年级以来,她的情绪和状态很不正常:上课经常开小差,下课也不愿与同学交流,整天自己呆坐在位子上想事情;作业做得乱七八糟,字写得张牙舞爪……所有这些变化,让我甚是不解。当我想接近她,进一步了解她时,她明显地表现出对我的不友好:两眼直愣愣地看着我,不管我怎么问,她也不回答,而且脸上写满了“仇恨”。看到这些,我整个心都凉了,一时不知该如何走近她,与她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春节前的期末考试她的数学成绩竟然下滑到后十名,面对这样一个分数,我无言以对,但我还是不想放弃。于是,素质报告单上,我这样写道:

瑶:

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着想成为一名好孩子的美好愿望,老师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好孩子。其实,你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非常好的好孩子了,但是有些方面还有欠缺。“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了,你能自我评价一下,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吗?老师希望你能自己找到答案,下学期做一个更加完美的好孩子。老师期待着!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本以为,经过一个假期的“洗礼”,她的状况应该有所好转,但没有想到,开学刚几天又让我看到了刚才那一幕。于是,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让我感觉棘手的是,她的妈妈在电话那头,话没说两句,竟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泣不成声了。等她的妈妈情绪平静下来,才告诉我,自上学期开始,她父母感情上出现了一点儿问题,整天吵吵闹闹,甚至谈到了离婚,以至于打乱了孩子平静的生活,扰乱了孩子的思绪,随之也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了解了这些,我的心里沉甸甸的。

当我再次面对她时,没有了责备和质问,而是多了一份关心和爱护,从谈话的语气到态度上,让她处处感受到我对她的爱。一开始,孩子还是有些拘谨,当我用真诚博得了她的信任后,她心中封存已久的“冰”终于融化了。自此,我们师生心灵之间相隔的那堵墙被彻底拆除,我们的心灵靠拢得越来越近。她开始主动和我聊起了爸爸妈妈的事情,此时,孩子脆弱的心灵再也无法控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在这里她没有了一点儿矜持,感情的防线完全消除,犹如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终于回到了亲人身边,找到了安全的归宿,回到了久违的“避风港”。这时,我才真正感到,作为一名智慧型班主任,只有真正走近了孩子的心灵,孩子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把你当成她最亲最近的人。也只有此时,我们才是孩子心目中真正的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