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妈教你解答疑惑-妈妈说给孩子的悄悄话

妈妈教你解答疑惑-妈妈说给孩子的悄悄话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几乎所有家长都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没想过要从科学的角度给孩子们解释,更没注意到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机会,99%的爸爸妈妈都会说成:你是我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于是,妈妈怀孕了。爸爸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在那儿,会有医生和护士帮助妈妈。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有时候,孩子提出这类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妈妈教你解答疑惑-妈妈说给孩子的悄悄话

——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性烦恼”

第一节 我究竟从哪里来

启蒙第一问,家长要坦诚

谎言是不真诚的,撒谎是不对的。几乎每个家长都这么教育孩子,但是有些事情,爸爸妈妈们竟然也说谎了,还骗了孩子那么久。每次被孩子们问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时候,其实都是一个向他进行科学知识讲解的机会,但是似乎很多家长都错过了,而且一个“垃圾箱”仿佛孕育了全中国的所有儿童,“捡来的”这个解释真的合适吗?

齐齐的爸爸妈妈经常会当着齐齐的面说起一件事,齐齐爸问齐齐妈:“你还记得那天把她捡回来的事吗?”齐齐妈就会故意夸张地说:“这还能不记得,还是我在天桥底下先看见她的呢,那时候小脸冻得都快成红苹果了”。

这个故事爸爸妈妈经常讲,而且一次比一次细腻逼真,小齐齐哪有不信的道理,终于有一天,她在幼儿园里哭着跟阿姨说,她想要她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想再住在别人家了,经过幼儿园阿姨耐心地询问,齐齐终于说了爸爸妈妈经常讲的那个故事,阿姨后来联系了齐齐的父母,以为齐齐真的是被抱养的,他们不小心聊天被齐齐听到了,但是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阿姨们也哭笑不得,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爸爸妈妈特意编出来逗小齐齐玩的。

所有家长都被孩子们问道过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而几乎所有家长都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没想过要从科学的角度给孩子们解释,更没注意到这是一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机会,99%的爸爸妈妈都会说成:你是我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家长们觉得这是一个时间才能解释的问题,只要等到孩子们长大了,自己就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不应该问,问了也不应该回答,回答也不应该照实说,只要用“垃圾箱”把他暂时糊弄过去,把问题掩埋在时间里,等宝宝长大之后一切都自然会大白于天下了。

但是被电视、网络等媒体包裹着出生的宝贝们却不会心甘情愿地听妈妈的话,一同等待时间来解释,既然爸爸妈妈都说从垃圾箱里来,那我肯定就是从垃圾箱里生出来的了。原来垃圾桶才是我的妈妈啊。于是8岁的童童跟妈妈关系不再那么亲密了;幼儿园大班的妞妞甚至还打电话给110,希望警察能帮助她找到她真正的“垃圾箱妈妈”;7岁的阿宁还在经过天桥的时候央求妈妈把她送回去,被拒绝之后,阿宁号啕大哭对着天桥喊“妈妈”……值得家长们注意,这一切都是由于那个流传已久的谎话造成的,我们聪明又敏感的宝宝们早就不是一个谎言就能糊弄的了,他们种种幼稚可笑的行为不过是因为对爸爸妈妈的信任。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可信度和依赖感,就请你不要再随意骗他,如果再被问到这个问题,请你珍惜机会,也许这是你们第一次认真启蒙他的人生观和性教育,请你认真、耐心地就实回答。

轻松回应“我从哪里来”

5 岁的壮壮最近总是缠着妈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知道的。”

“可我现在就想知道嘛……”

看着不依不饶的壮壮,妈妈着实犯了难,怎么告诉他呢?

需要回避吗?

实际上,“我从哪来”,“我是谁生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孩子们极关心的问题。但大人们总觉得难以启齿,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西方童话故事中告诉孩子们“小孩儿是鹈鹕用嘴衔着从温暖的国度里带回来的”;而含蓄的中国人却将同样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单,“你是树杈中长出来的”或“路边捡回来的”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各样的传媒已经将我们完全包围。

孩子也经常在媒体或流行文化(如电子游戏和电影)中接触到遗传、繁殖或生殖等概念。

一方面是无限丰富的信息源(刺激),另一方面是遮遮掩掩的父母,二者间的巨大反差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适当地为孩子们讲解一些有关生命、遗传和生殖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能明白那些遗传和生殖的知识吗?

别担心,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大部分5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知道动物人类的子代来自同种亲代,能够判断孩子与父母在生理而不是心理特征方面相似,并且理解这种相似是由出生造成的。

一些研究也证实,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行指导,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遗传和繁殖的概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非常有效。这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科学生物概念的发展,而且还会为他们日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如果他问:“我从哪里来?”

可以这样回答:爸爸身体里有许多小鱼鱼,这些小鱼鱼叫做“精子”,妈妈身体里有个小泡泡,叫做“卵子”。当这些小鱼鱼遇到小泡泡时,都争先恐后地冲向小泡泡。那个身体最强壮、反应最灵敏、跑得最快的小鱼鱼冲到了小泡泡的跟前,一下子钻进了小泡泡的身体里。现在,小泡泡和小鱼鱼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细胞,叫“合子”(受精卵),这个新的细胞只有铅笔尖那么大。于是,妈妈怀孕了。慢慢地,这个细胞越长越大,长成了一个小宝宝。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因为在成千上万的小鱼鱼中,只有跑得最快的冠军小鱼鱼才能和小泡泡结合在一起,长成爸爸妈妈的宝贝!

小宝宝住在妈妈的肚子里,依靠脐带来从妈妈体内汲取营养。他/ 她长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大。200 多天过去了,小宝宝已经从妈妈肚子里吸取了足够的营养,长得也足够大了,他/她可是从铅笔尖儿那么点儿长起来的呀!

妈妈的肚子再也住不下了。小宝宝现在很想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看看亲爱的爸爸妈妈,看看外面的世界,再换一间大屋子,于是,他/她开始使劲儿了……

哎呀呀,妈妈的肚子开始痛了。爸爸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在那儿,会有医生和护士帮助妈妈。妈妈使出全身力气,宝宝也使劲儿往外钻,终于,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宝宝出生了!

小宝宝一出生,就会从妈妈的乳房里吮吸乳汁,所以医生剪掉了没用的脐带。在医院住了几天后,小宝宝回到了自己的家。

另外,我们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应避免使用“路边捡回来的”等话语来敷衍孩子。因为成人一旦作出一个错误解释,就不得不用更多的错误解释去应对孩子。而这样的误导会对儿童理解科学概念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有时候,孩子提出这类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温和地问一声:“你怎么会这么问呢?”或许,我们会听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声音——“毛毛说他妈不是亲妈,我是不是也不是你亲生的?”

“爷爷说我是从垃圾里拣来的孩子,要是不听话,就把我送回去。”

这些声音表达出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信心,而不是想听父母讲解遗传和生殖知识。在作出回应前,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心理需要。

答案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在回答孩子关于“精子如何与卵子结合”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把握好“度”,还担心孩子了解这个过程后会变成小流氓,有的回避孩子的问题,有的不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正面回答,有的答非所问。

但孩子对父母的回答却不依不饶,直逼“底线”,父母弯弯绕绕一通后还是让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个5岁的男孩,观察动物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由此也学会了交配、受精之类的词。在了解了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就形成受精卵后,男孩开始思考妈妈告诉他的是“人工授精”使精子和卵子结合,于是认为男人和女人都要去医生那里进行“交配”。

有一天,男孩问妈妈堕胎是什么意思,妈妈告诉他就是不想要肚子里的小孩了,要去医生那里做手术将小孩拿掉。孩子反问妈妈:“那为什么还到医生那儿去做受精卵?”这下可把妈妈难住了,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解套

这位妈妈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违反了“讲事实”的原则,将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回到问题的起点,妈妈要将“精子与卵子是如何结合的”事实告诉孩子,才能够帮助孩子搞清楚后来的问题。

一个5岁半的女孩,对于精子和卵子相遇形成受精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天,女孩突然问妈妈:“爸爸的细胞怎么到妈妈的肚子里的?”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那就是生殖器官接通了细胞就传过去了嘛。”女孩说:“我知道,那妈妈的器官和爸爸的器官是怎样接到一起的?是不是这样?”然后她努力地把肚子向前顶,两手还把外阴向前凑。

此时,如果妈妈回答“是的”,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但妈妈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却对孩子说:“这是结婚以后才做的事,是隐私,现在不能做的。”女孩不依不饶:“我知道现在不能做,我只想知道那是怎么做的嘛。是不是这样的?”最后,妈妈只好含含糊糊地说:“嗯,或许有的人是这样的。

当夫妻之间这样做时,他们的心里和身体会感到很高兴。但是,如果被别人强迫这样做,却是非常难受的。”孩子问:“为什么会被别人强迫呢……”

妈妈本想通过引入的新概念转移孩子的问题,结果把自己绕进了套子里了,因为要对5岁多的孩子解释“为什么会被别人强迫”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坚持“孩子问什么,父母就答什么,答案要直截了当”的原则,解决孩子当下的问题就可以了。答案不要超出孩子的理解范畴,否则,孩子会就父母引入的新概念进行提问,这个问题或许已超出孩子的认知水平,父母就很难回答。

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回答

有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安妮西·班斯坦博士,她曾做过儿童对“人类的起源”的认识的广泛研究。她在研究过程中采访了100多个注重儿童教养问题的家庭。其中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他们已经向子女恰当地解说过“婴儿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觉得孩子应该能答复得很好,没想到研究结果却使这些父母大为惊愕。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各位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性好奇,各年龄段的孩子各有其性探索取向。“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给孩子合情合理的解答。

第一阶段,大约三四岁。此时的孩子多半无法理解婴儿是怎么来的。对于生殖器,孩子想象着——它是存在的,不过也许在别的地方。

第二阶段,为4~7岁之间。此时,孩子开始认知婴儿的某种由来,他们相信自己是由成人“组合”而来的,或者像商店中购买的货物一般,是被制造出来的。

第三阶段,在8岁左右,孩子逐步能够认知父亲也是创造婴儿的角色之一,而且具有肤浅的性交观念,但是他们无法把整个过程联想在一起,从而形成某种全面的认知。

第四阶段,在8~10岁之间。孩子再被问到“婴儿从哪里来”时,第一次出现困窘的样子。他们能够完整地叙述怀孕的原因,但是仍然不了解如何发生、如何结合,才能开始生命的过程。

处于11~12岁的第五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也是处于这种困惑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有人向他解说;精子和卵子相遇并且结合后,胚胎才开始形成。

青春期为第六阶段,倘若父母从小就曾告诉孩子婴儿如何出生,这时的他们通常能较正确地描述其过程。

所以,提醒所有父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时,要分阶段去解答孩子们的性疑惑。同时,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父母必须端正性教育态度,认识两性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良好的良性教育知识,学习和掌握良好的教育方式,以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 从孩子口中冒出来的奇怪问题我是怎么跑到妈妈肚子里的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情绪有些低落,闷着头坐在椅子上,看着正和爸爸坐在沙发上聊天的妈妈的肚子,忽然石破天惊地问出一句:“妈妈,我是怎么跑到您肚子里去的?”

场景一:

妈妈愣住了,看了看爸爸,继而放声大笑: “有一次啊,妈妈吃了个苹果,但没有吐籽,后来,肚子慢慢大了,生出来才发现,原来是我最爱的宝宝。”

宝宝吃惊地说:“原来我是苹果籽变的呀?那我算不算是个妖怪?”

场景二:

妈妈的脸涨红了,随手打了宝宝一巴掌:“你这孩子,脑子成天都在想些什么?怎么不想些好事情?!”

场景三:

妈妈大大方方地把宝宝领到窗前,指着窗台上正在开放的花说:“……这是雄蕊、雌蕊和子房,花要通过雌雄受粉才能结果,有自己的后代。人也是一样,爸爸妈妈相爱,所以……”

“噢,原来是爸爸帮妈妈授粉,我才跑进妈妈肚子里去的。”

3~5岁的孩子最常向家长问到的有关性的问题,大多与自身有关,例如“我是从哪儿来的?”现在的家长们大多知道,应该告诉他标准答案。然而,当孩子的问题是我是怎么跑进妈妈的肚子里时,家长的反应就不那么自然了。

在这种情况下,以开玩笑的方式对付过去或简单地告诉他,长大后就会明白,当然是行不通的,这只会令孩子对这一过程更有神秘感,更有好奇心,以不正常的目光去探寻这件事情的真相。粗暴的做法当然更不可取,因为如此一来,就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印象:这一过程是不好的,丑陋的。这种消极的情绪记忆,甚至可能会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对他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最好的办法,是科学、平静地向孩子讲解这一过程。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不用讲解的过于实际,因为他只是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到好奇。用花来对他讲解,既让他以正确的方法了解了性,解决了他的疑问,同时,也可以引导他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

周末,张阿姨带着儿子强强到茵茵家玩。强强撒尿时,妈妈急忙从床底下拿出了茵茵的小便盆,接着“小鸡”尿出的弧线。

过了一会儿,茵茵悄悄地问妈妈:“为什么强强有小鸡鸡,我没有呢?”

妈妈吃了一惊,不知如何回答。

张阿姨是一家医院的大夫。她看了看茵茵的妈妈,微微地会心一笑,替她解围说:“因为你是女孩呀!”

“阿姨,为什么女孩就没有小鸡鸡呢?”茵茵接着问。

妈妈的脸上有些尴尬,张阿姨急忙示意妈妈不要阻止茵茵的提问,说:“因为女孩和男孩不一样啊!”

茵茵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睁着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脸蛋上写满了期盼,问:“女孩和男孩为什么不一样呢?”

“茵茵的这个问题,阿姨也说不清楚!”张阿姨鼓励着说:“茵茵以后好好学习,长大了,弄清了这个问题告诉阿姨好不好呀?”

茵茵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一定告诉阿姨。”

孩子从两岁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开始发生兴趣、产生认知,3岁以后,逐步对异性身体(性器官以及第二性征)产生好奇,会问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3~5岁的儿童已经不自觉地对性问题进行自我探究了。男孩子自然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和他一样的性器官;女孩子则会思考,为什么自己身上没有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这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然的、也十分必要的过程,通过对身体发育的了解,孩子逐步理解了性别差异,做到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当他们向大人请教时,家长要注意对其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否则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他的那个东西没有用,等妈妈有空给他们剪了。”

这种戏谑式的回答借贬低对方来抬升自己性别的位置,不仅错误而且极易造成危险的后果。孩子对于父母都是遵从甚至崇拜的,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借“听话”来获得父母的认可甚至只是注意。他们缺乏安全的知识,有的时候,也许真的会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爸爸和我还有你奶奶都想要个男孩,可惜你却出生了!”

在城市中,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许不那么流行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说出来,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女孩听到这话之后会感到自己是不被重视的、多余的,或是出现对自己性别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比男性少了几样东西,部分女孩会形成“阴茎嫉妒”心理,对其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男孩有小鸡鸡,女孩也有小麻雀啊!”

这是一种消极、保守的回答,只是强加式地描述了现象,但是并没有作出回答,这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她的冒险心理。

“所有的女孩都没有小鸡鸡,因为男孩子与女孩子生殖构造本来就不一样啊!女孩子因为将来要生孩子,所以需要子宫和阴道,不需要小鸡鸡,这些是男孩子没有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们。”

在告诉了孩子男女性别特征的差异,培养了孩子明确的性取向之后,再让孩子树立起男女平等的观念,也能较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感,不失为一种回答的好方法。

为什么妈妈胸部比爸爸的大

面对这种问题,很多父母常常会觉得很尴尬,并且会责备孩子说:“小孩子注意这个干什么!羞不羞呀?”

如果父母将之看做是下流的意识加以看待,并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自然无益处。要知道“疏”总比“堵”好,父母如果一味地“堵”和“管教”,是根本无法让孩子弄明白问题的实质的,只会导致孩子产生更强的好奇感,于是千方百计地从别的途径了解答案,一旦他们从一些不正常的途径得到一些错误观念,继而影响到日后的性观念乃至正常生活,父母也许只能后悔莫及了。

妈妈不妨这样回答:“爸爸妈妈的胸部和你的胸部都叫做乳房,但是爸爸妈妈的身体里的激素不同,妈妈身体里的激素会让妈妈的胸部鼓起来。宝宝生下来后要喝奶,妈妈的乳汁就是小宝宝的粮食,乳房是给宝宝储存粮食的地方,所以妈妈的胸部是鼓的。爸爸的激素跟妈妈的不同,它不会让爸爸的胸部鼓起来,所以爸爸也就不能给小宝宝喂奶了。”

回答这种问题时,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女性乳房大是“理所当然”的,是母性的象征。这样的答案,对男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而对于女孩子,还可以同时告诉她:“你的胸部小是因为你还比较小,等到你上中学的时候,你的乳房也会慢慢地发育变大,为你将来生小宝宝做准备。不过,在没有生小宝宝的时候,乳房里就不会有奶水;小宝宝长大以后,乳房里也没有奶水了,你看,妈妈的乳房里现在就没有奶水了,因为你比较听话,已经会自己吃东西了。”

当爸爸和妈妈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像对待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一样,自然平静地对待孩子的问题,实话实说,告诉孩子他想知道的一切,当孩子了解了乳房的“真相”以后,他就不再好奇了。

为什么妈妈还用“尿不湿”呢

一次,妈妈在卫生间换卫生巾时被4岁的小玉看到,她非常好奇地问:“妈妈,你怎么还用尿不湿呢?”

“妈妈害怕来不及,弄脏了衣服。”

“那你早点来卫生间,就来得及了,妈妈,流血疼吗?”

“妈妈不疼,过几天就会好的,但有些人可能会疼,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那我长大是不是也会流血?为什么会流血呢?”

“因为妈妈现在不需要这些血了,就把它排掉,就像吃的东西过了期,变质了,就得扔掉一样。女孩子长大了都会流血的。”

由于日常生活都在一起,有的母亲在来月经或者换卫生巾时,会不小心让孩子看到,一些孩子也偶尔会在卫生间里注意到妈妈的卫生巾或者卫生棉,他们会向妈妈问起它们的用途。

面对孩子的这些疑问,不少妈妈回答时大费周章。这毕竟是一个连成人都不愿意去提及的话题,更何况与自己年幼的孩子进行沟通呢。这时候,父母万万不可羞于表达或者是气急败坏,而要平心静气地向孩子解释,因为一方面孩子都会碰到这些问题,提前给他们一个感知,会让他们日后不至于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孩子关心的并非是父母的隐秘,而只是现象本身,是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只要父母平心静气,孩子的这类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

“哎呀,脏,赶紧出去。”

有研究表明,一些女性成年之后的性方面出现种种障碍正是年幼的时候得不到健康的性教育引起的。上述的这一回答,其实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当的表现之一。它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来月经是“脏”的,更会进一步觉得女性的身体是“脏的”。男孩可能会因此对女性产生歧视,女孩也许会因此而自卑,甚至会引起日后性方面的不协调。

“这是‘大姨妈’,女人每月都会这么‘倒霉’一次。”

这也许是一些“传统女性”的回答。其实,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这是一种禁忌的现象,人类排出的液体人们都会视为“脏”,因为他们与自己的身体分离,是被抛弃的东西。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当的。当孩子在不明所以然的情况下见到出血现象,本来就会感到可怕、讨厌等,而父母如果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更会加深孩子的不安情绪,认为月经就是“倒霉”的观念可能会很长时间伴随、影响着他们。

“这没什么奇怪的,每个女人都会有的。”

这种回答比较中性,但其实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对生理知识的需求。过于简单的回答,可能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好奇心,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从别的途径获取到一些更加不当的回答。

“妈妈用的不是尿不湿,而是卫生巾,妈妈用它来吸收妈妈排出来的一些液体。妈妈身体里有一个供宝宝生长的地方,叫子宫,它每隔一段时间(差不多一个月)就会产生一个卵子。如果这个卵子遇到爸爸的精子,就会在子宫里安顿下来,长成一个小宝宝。当爸爸妈妈不想要小宝宝时,那颗卵子就不会被子宫收留,身体就会把它排出来,排的时候会出一点血。因为每个月会有一次,每次会持续几天,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过程叫做‘月经’。为了在月经时不把裤子弄脏,所以我使用卫生巾。女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或是初中,也会来月经,但是月经和身体受伤流出来的血是不一样的,不会损伤身体,所以不用为妈妈担心。你长大了也会有的,那时候就表明你长大了。”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是妈妈最好的回答方式之一,妈妈耐心、科学地解释,本身就会让孩子感到尊重和满意。同时她们确知自己也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就会感到满足,对这种身体变化不再有恐惧心理,她们会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知识上的满足。

“人长大了,身体就会有很多变化。像男孩子会和爸爸一样长出胡子和喉结,女孩子也会像妈妈一样来月经,这是很正常的。你长大了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的。”

妈妈这种回答比较客观、准确地告诉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发育会有不同的现象和特征。借此机会,父母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从男女的性格、身体、工作等各个方面综合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别,理解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及其行为表现。同时可以告诉他们,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是不同的,因此,男孩子要像一个男子汉,而女孩子要像一个女孩。

爸爸,你那里为什么鼓鼓的

早晨,妈妈在叠被子,爸爸穿着短裤找衣服。就在这时,4岁的女儿推开了卧室的门——

“爸爸,你那里怎么鼓鼓的?”

场景一:

“你先出去,不叫你就不要进来——说过多少次了,进房间要敲门。”

场景二:

“因为,爸爸那里藏着一只小老鼠……”

“小老鼠?”

“我要小老鼠,我要小老鼠……”

场景三:

妈妈抱住女儿,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爸爸趁机穿好裤子。

“爸爸是男人,你和妈妈是女人。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宝宝想想看,男人和女人还有什么区别?”

“嗯,女人的头发长、男人的头发短……”

生活中难免遇到这种尴尬的场景。

场景一中的妈妈,情急之下,把孩子推出门外,虽然在阻挡住孩子的目光之余,教导了孩子的礼节常识,但却没有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反使之更为强烈,而且,易使她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爸爸妈妈之外的人,我并不重要,甚至产生失落的感觉。场景二中的妈妈,谈笑间告诉了孩子一个“歪理”,这种引导将会让孩子对性及性别产生歧义。在这种尴尬的场景中,家长的表现极为重要,是亲切、随和还是紧张、惊慌,是视性为自然还是洪水猛兽,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一个烙印。场景三中,家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妈妈自然地抱住孩子,爸爸趁机“遮羞”,平静地告诉孩子,那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并自然地引导孩子进入自我认知的学习当中。

对于4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什么是生殖器官,而男女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可能略显早了些。因此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只是平静地告诉孩子:男性、女性不同,但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妈妈,女孩为什么不能站着尿尿

夏天的一个晚上,妈妈给玲玲洗澡,玲玲听到洗澡水哗哗的流动声,总是条件反射似的先蹲着小便一次,而今天她却非常特别地站着小便。

于是妈妈问:“宝宝今天怎么站着小便呢?”

玲玲说:“幼儿园的男生都是站着尿的,为什么女生不能站着尿尿呢?”

错误的回答

“因为性器官不同的缘故。”

“你又不是男孩子,怎么能够那样撒尿呢?可不能这样!”

通常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会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想了解为什么男孩子长着“小鸡鸡”,为什么妈妈有“奶”而爸爸没有等许多有关“性”

差别的问题。如果大人对他们采取隐瞒或回避的态度,孩子心中会产生“性是不可以知道的”观念,并对“性”产生不正当的好奇心。

聪明妈妈的回答

“你能观察到男孩和女孩的差别,这说明你很细心。男孩有阴茎,可以把尿撒得很远,这样裤子就不会湿,女孩没有阴茎,尿直接从尿道里流出来,所以就要蹲下,要不然会把你漂亮的小裤子弄湿的。”

这种回答方法很明确地给孩子讲述了男女在排泄器官上的不同,让孩子能够以一种科学的认识来看待这些“奇怪的不同”。同时还可以让女孩亲自尝试着做一次,当女孩子看到尿湿的裤子或地板时,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做的确很不方便,自然就会明白了。

为什么只有女人才能生小宝宝

浩浩和邻居家的小妹妹晶晶一起在浩浩的家里做作业。一会儿,浩浩好像想起什么似的,神秘地将嘴巴凑到晶晶的耳朵边,说:“我们玩生孩子的游戏吧。”

晶晶同意了,“不过你要听我的,我要做爸爸!”

“好啊,好啊!”浩浩说着便把自己的靠垫塞进衣服里,然后挺着“大肚子”说:“你看,我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

晶晶忙纠正他:“不对,我妈妈说了,男孩是不能生孩子的,你是男孩,所以你不能生孩子。”

浩浩不解,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能生孩子!”

晶晶一点儿也不肯让步:“我妈妈是医生,她肯定不会错的!你们男孩子就是不能生孩子!”

浩浩沮丧地掏出了靠垫,他很伤心,因为他将来竟然不能生下自己的小宝宝……他就一直等着妈妈回来。

不久,妈妈下班回来了,浩浩连忙跑到妈妈面前伤心地问:“妈妈,我为什么不能生孩子?”

当然只有女人才能生孩子啦,小傻瓜!哈哈!

嘲笑,是父母听到孩子的“怪诞”问题后的普遍反应。其实,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一做法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同时,还有可能使某些男孩以为自己比女孩缺少某种“特异功能”,形成性别上的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到他日后性心理的正常发育。

“小小年纪怎么玩这种游戏,谁教你的?”

这一态度可谓是父母强权而又内荏的表现。其实,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关于性,孩子与父母的兴趣点是不同的。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关心的是性行为和性过程本身,其实,孩子只是“性好奇”,只是希望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对此,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将孩子所希望了解的部分明确地告诉他。不必遮遮掩掩或者严加训斥。

面对孩子的这一问题,妈妈可以这样回答:“的确是女人才能生出小宝宝,因为女人的身体里有一个专门可以让小宝宝吃住的器官,叫‘子宫’,而男人的身体里就缺少这个器官,所以他不能怀小宝宝。但是如果没有男人的帮助,女人也是无法生小宝宝的。在女人生小宝宝的过程中,男人可是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角色哩!”

同时要提醒父母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用一些类似童话、动物的故事来向孩子讲述这些答案,让他知道,生育孩子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事情,男人也是必要的!如果是女孩提出这一问题,父母还可以再跟孩子说“长大后你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生孩子,不过,现在就要她好好地吃饭和锻炼,把身体养得好好的,将来才能够生育出健康的小宝宝。”一定要向孩子强调必须是“长大后”,是身体和心理都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做。

妈妈,他们抱在一起做什么

我们住的家属院有一个大操场,那里有孩子非常爱玩的滑滑梯、跷跷板、秋千等,每天下午我都要带着孩子去操场上玩一玩。昨天下午,孩子跟我回家时,在路上正好碰上一对年轻人搂在一起亲热。孩子从他们身边走过,只瞟了一眼,随即站住,直直地看了足足有十分钟,然后仰起小脸很认真地问我:“妈妈,那个叔叔和阿姨抱在一起干啥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因此,孩子在人与人的交往、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介中看到许多父母不想让孩子看到的东西,甚至动画片里都会有男女接吻拥抱的镜头。有些父母在电视上出现男女亲热的画面时,会急忙蒙上孩子的眼睛或者是急忙调换频道,但这样做会让孩子更加感到好奇或误认为这种做法是罪恶的。更重要的是面对“防不胜防”的现实,您不可能永远“蒙”下去。

“堵”不如“疏”,对孩子放弃“蒙”、“堵”的想法,而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无疑是优秀父母应有的举动。

“那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

往往事物受到的压力越大,反抗力就越强,对待孩子的一些敏感问题,有时候只能采取顺水推舟的方式,稍微改变航向,引开他的注意力就行。如果一味的敷衍孩子,反而会增强他的好奇心。

“小孩子家,瞎看什么,看什么不好,非看这个?”

这样怪孩子其实是不公平的。孩子走在路上东张西望,本来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了解和学习。看到什么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有问题要问更不是错。家长应付不了,倒把孩子当成替罪羊,虽然摆脱了自己的困境,却会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对于这个问题,妈妈其实可以这样回答:“两个非常相爱的人才可以接吻和拥抱,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亲热。不过,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你明白吗?”

“爸爸和妈妈也亲过嘴,那是爸爸和妈妈表达相互喜欢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大人使用。”

如果电视里出现性爱镜头,就会令父母更加尴尬。如果孩子问您“叔叔阿姨在做什么”、“他们在打架吗”,为了不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印象,建议您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实话实说,但不必过于具体。(www.xing528.com)

爸爸的小鸡鸡那里为什么会长头发刚从外面踢完球回来,小强和爸爸浑身都被汗弄得湿漉漉的。于是两人便嘻嘻哈哈地一起走进卫生间洗澡。在洗澡的过程中,小强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边看着爸爸的下面一边异常惊奇地问爸爸:“爸爸,你的小鸡鸡那里怎么和我的不一样,怎么长头发了?”

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性别认知阶段。在洗澡的时候,父母经常会被问及体毛的问题。当孩子问“为什么会长头发”的时候,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似乎太困难了。

孩子习惯地将所有的“毛”和“发”定义为“头发”,凭他们有限的观察经验,他们认为“头发”都该长在头上,所以,当孩子看到父母与自己和小伙伴有所不同时,心中立刻产生了种种疑问。这其实是他们认知发展的结果。

但是,当男孩看见爸爸和自己相似却又不太一样,并且长着黑毛的阴茎时,一般都不会吓一跳,他们只会非常好奇地注视它,然后问“爸爸的小鸡鸡为什么会长头发……”

“你这小屁孩怎么问这么多?”

这其实是许多父母面对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的直接反应。他们觉得很尴尬,不好回答,甚至会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小小年纪就……”所以干脆采取呵斥或拒绝的方式企图蒙混过去。不过这样做孩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他们能从别的途径了解到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还比较好,一旦从一些不正常的途径得到一些错误观念,就可能会危害他们的一生。

“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要脸!”

成年人其实懂得很多道理,但是往往不能将其用到教育孩子上。大家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疏”比“堵”好,但是,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仍是一味地“堵”、“管教”,其实,孩子的发展正如树苗,需要引导,而不是单纯地修剪、控制。

“长在头上的叫头发,长在胳肢窝中的叫腋毛,长在两腿间的叫做阴毛。”

在孩子稍大后,父母可以在为其洗澡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身体一些隐秘部位的正确、科学的名称,比如“阴茎”、“外阴”、“乳房”等;而不要含糊地称“小鸡鸡”、“小麻雀”等。

“长大以后,不管是谁的小鸡鸡都会长毛的。”

要想用科学的说法来回答“为什么会长毛”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像下面这样回答就可以了。

“因为那是很重要的地方啊!有毛发就可以保护它。就像我们的脑袋,因为非常重要,所以先用硬硬的头骨来保护,然后再用头发保护它。”

父母的这种回答方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同时还向孩子说明了生殖器的重要,如果能再说明一下“生殖器是每个人的隐私,没有得到允许是不能随便看的,而且别人没有得到自己的允许也是不能看的”会更佳,因为性知识可以慢慢地从成长的岁月中得到,而性道德必须是在小时候就要学会的。

这个气球(安全套)是做什么的

早晨在收拾房间的时候,不小心被女儿发现了避孕套,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飞快地跑过去拿到手中问这是什么,我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反问她你猜这是什么呢,她说不知道。这时她又要求打开让她看看,说她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我就给她撕开让她看,她用手摸了一下,说好多油啊,我说是很多油,快收起来吧。她依旧不依不饶着问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我以为告诉她名字她也许就不会再问了,就告诉这是安全套!

谁知她居然又问是套在哪里的?我赶紧转移了她的注意力,扔了这个避孕套。她跑到一边玩去了。

碰上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跟女儿解释呢?如果不满足她,她还是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套在哪里的……避孕套、避孕药以及一些娱乐工具、敏感光盘等父母应该将其置于孩子难以找到的地方,以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这些东西。而一旦不小心被孩子发现这些东西,父母也不应该过分慌张,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它的作用,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健康才使用的,而且是成年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你怎么乱翻妈妈的东西?不像话!”

斥责只能让孩子更加好奇,他们会在你不在的时候偷偷地翻看。

“孩子,这种气球只能爸爸玩。”

这种回答仍是对孩子进行搪塞,并没有解释那是成人用品。孩子仍会想:为什么只有爸爸才能玩?

☉☉“宝宝,翻看爸爸妈妈的东西是不对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空间。你翻看的那些东西是大人才可以用的,它可以防止妈妈怀孕再生小宝宝;你现在用不着,所以,爸爸妈妈把它藏了起来,你可以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

这一回答在让孩子明白这些东西的作用的同时,也让他明白尊重别人(纵使是最亲密的父母)隐私的道理,是一语双关的回答。

“宝宝,那些是成人用品,只有爸爸妈妈才能使用,是爸爸用来防止妈妈怀孕和生病的。”

这一回答告诉了孩子那些东西是什么,又让孩子树立了成人用品只有父母才可以使用的概念。如果孩子年龄较大,父母也可以趁机向孩子介绍一些简单、正确的避孕和性健康常识。

第三节 爸爸怎么没有穿衣服

父母和孩子能不能裸体相向

儿童性教育是父母较关注的话题。每个家庭几乎都会遇到有关裸体的问题。例如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游泳,母亲带女孩去洗澡或游泳……同时,孩子们自然地也会见到其他人的裸体。这有何好处和坏处?

该不该光着身体在孩子面前走来走去?这个问题,答案恐怕见仁见智。

我们随意请教了4个人:

“噢,不,绝对……绝对不可以。孩子绝不可以看到双亲没穿衣服,至少不能脱得光光。”

“我觉得,父母‘应该’光着身体在屋里走。当然喽,没必要时常这么做……”

“荒谬……只有糟老头子和嬉皮士之流才会光身露体。我是个健全的成年人,宁可服装整齐出现在他们面前,同时也希望他们在我面前能穿上衣服。”

“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呢?重点在于你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以及认定该怎么做。我父母都是很高傲的人,老弟没穿戴整齐也从不走出浴室或卧室。所以我们都晓得无论到哪里,记住——得先敲门。”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专家观点,即决定权在你。假如你认为父母不该在孩子面前光身露体,就穿上衣服吧。如果你觉得在自己家里、在孩子面前,脱光了是很自然的事,也尽管去做。重点在于,自在就好,根本别去伤这个脑筋。尽量顺其自然,其次才考虑该不该做。

顺其自然

孩子看到了你没穿衣服,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孩子天生就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到好奇,他好奇的对象包括父母在内。因此他们看到后,除了能增进对人体的认识外,也能由于看见父母的身体,预知自己日后的发育情形。

也就是说,若父母觉得,偶尔让孩子在浴室或卧室中看到自己裸体是件很自然的事,同时这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就确实能经此不矫揉造作的方式得到“人体是美好的”信息。如果你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裸露的习惯,可别为了“或许会对孩子有好处”的想法而勉强自己。

裸体本身没有伤害

孩子在无意间瞥见你裸露身体时,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深远。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裸体,无意中撞见时,你愈生气,他们对你当时的反应愈难以忘怀。于是他们将会认定,自己一定做错了事,同时也认为裸露自己是件坏事——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他们日后对性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为防止父母有过于强烈的反应,也避免使从未见过双亲裸体的孩子产生困惑,大部分的性教育学家认为:一般家庭在平时最好别太注重服装是否整齐。因为假如孩子常能看到成人的躯体,届时比较不会引起观念上的偏差或过度惊讶。

至于平常就习惯于穿得比较少的家庭,也不必担心所谓的“过于暴露”。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极限,他们自然会明白地表现出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特别在意自己发育中的身体,逐渐把自己隐藏到门后,同时也要求你这么做,当孩子说“爸,把门关上”或者是“妈,请你出去”时,教育学家及精神学家一致主张,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一要求。

专家建议,在家中,你不妨对性采取“开明”而“自在”的态度——但是得特别记住一点,千万别勉强自己。你自己对裸体的感觉,或许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裸体相向的好处

孩子们能看到父母的裸体的好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们自己身体的发育和性特征。小时候的肉体接触则能促使他们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这样他们会具有更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和父母共浴,一直有机会裸体相向的话,他们完全能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影响。

相反,如果过去在家庭中并没有这样的习惯,父母突然裸体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令孩子感到震惊、不安、羞怯,特别是孩子年龄已经比较大时。

让孩子们从小获得有关两性身体结构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些知识对确定他们的心理性别,即性认同很有关系。这样身体的形态和性器官大小的区别就会得到认可,并将向他们提供有关自身或对立性别在成年后会是何种形象的准确的想象。

总之,父母能否和孩子裸体相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在儿童早期生活的性别自认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逐渐教给孩子们注意保持隐私,尊重他的隐私。到了这一时期,父母的行为尤其应该注意,不应作出违背上述注意事项的、令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尴尬、不自然的举动。

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洗个澡

不久前的一天,4岁的儿子跑过来跟我说:“妈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嘘嘘怎么拉出来了呢?”我说:“女孩子也有小鸡鸡的,就是非常非常小,与男孩子的不一样。”“我想看看好吗?”“这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的。”虽然再三强调了隐私部位,可儿子就是要看。在和丈夫商量之后,我决定和儿子一起洗一次澡。那天,我故意装得很坦然,当裸体展现在儿子面前时,他的反应倒是很平静,只是说:“噢,原来是这样的。”之后,他再也没有提出要看隐私部位的要求。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允许女儿与母亲一起上卫生间,一起洗澡;男孩可以和父亲一起上卫生间,一起洗澡。但男孩与母亲之间就不可以这样,同样,女儿与父亲之间也不可以这样。在许多家庭里,父母认为让孩子看见自己的裸体很尴尬,从不在孩子面前裸体,不与孩子一起洗澡、上洗手间。这都是不正确的。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从兄弟姐妹那里了解异性的机会,如果从来也没有看见过成人的裸体,孩子就无从知道两性身体的差异;这些孩子稍大一点之后,一旦看到异性身体或者成年人的裸体,他们就会感觉惊奇,认为异性的身体不正常。

所以,在孩子4岁之前,父亲和母亲与孩子自然地一起洗澡,或者满足孩子看父母洗澡或上洗手间的欲望,是让孩子了解成人身体的最自然的方式。

孩子年龄越小,这个过程就越容易进行。

英国性心理学大师哈夫洛克·霭理士认为:孩子对裸体的认识越早获得越好。假如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发育时期,始终没有见过异性儿童的裸体形态,会引起一种病态的好奇心理;然后一旦突然见到异性成年人的裸体形态,精神上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打击。如果一个儿童对成年人裸体的好奇心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就为成年后的性心理异常和性犯罪留下了空间。比如成年后通过偷看异性浴室、偷看异性身体、偷看异性卫生间等获得性的满足。

所以,如果孩子想了解成人的身体,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看,而且还要大方地、坦然地、自然地让孩子看!父母要明白:现在我们坦然地让孩子看我们的裸体,目的是将来孩子不去偷看异性的身体。

究竟什么时候该停止与孩子共浴

平时,爸爸妈妈会与宝宝一起去浴室洗澡,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很多家长难免在考虑,什么时候该停止与孩子共浴呢?

有位儿童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每年他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

他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因此,儿童专家认为,当孩子未产生男女有别的疑惑或好奇心时,即4岁之前,是可以用男女孩子“共浴”或与异性父母同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关于男人与女人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的。

孩子和同性或异性的父母在公共浴室同浴,正好是创造性教育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觉察到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在生理发育上的不同,父母还可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性别差异的教育,使孩子牢固地树立起男、女性别差异的观念和良好的性意识。美国一位幼儿教育学者说得好:“在孩子还在学前年龄时,父母在家中稍微赤身裸体是很好的性教育,可使孩子对性与身体构造有较放松而健康的态度,不过待七八岁以后,就该保守一点了。

孩子到了七八岁以后洗澡时,也许希望把浴室的门关起来,就尊重他这隐私吧!父母们也该这样了。”

第四节 孩子们喜欢玩的性游戏有哪些宝宝玩入“洞房”游戏

4岁宝宝入“洞房”

小欣今年4岁,在幼儿园读中班。日前,幼儿园举行了一场化装舞会,小欣被安排当新娘,与另一名当新郎的小男孩挽着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礼堂。幼儿园的老师还特意为这精彩一刻拍照留念。女儿回来后,马上把照片拿给我看,兴奋得小脸通红。我当时看了没在意,谁知没过两天,小欣就拉着同一个小区的小男孩要结婚洞房,还装模作样地要上床。小欣的妈妈担心女儿在新娘新郎游戏中慢慢堕落,幼儿园不应该在幼儿还没具备分析判断能力时搞太多成人化的活动。站在旁边的小欣可不理会妈妈的焦虑,她一把夺过照片,笑嘻嘻地说:“扮新娘子真漂亮!”

莫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其实,孩子玩‘新郎新娘’游戏,只不过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模仿行为,成人不应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也没有必要将孩子的这一类问题复杂化。”教育专家表示,对这类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大人不必过分忧虑。

有教育人士说,在幼儿园里,很多小朋友都向往成年人的世界,觉得很威风、很自由,因此每逢举行时装秀、化装舞会或角色扮演时,孩子们都特别投入。

比如,小孩子喜欢“扮医生”,每个参与者都以“合法的手段”“科学地”检查或观看其他伙伴的生殖器。其实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满足了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而已。因此,如今很多幼儿园都安排男女幼儿同用一个厕所、同用一个浴室洗澡,以减少幼儿出现对异性身体过分好奇的现象。

“性游戏”有利心理健康发展

专家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性游戏”对他们并不会带来什么身心方面的伤害,相反有利于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

如果成人在亲眼看到孩子的“性游戏”后,直接加以干涉,或者对孩子加以责骂、压制和惩罚,使孩子觉得自己做了很坏的事,这样就会对孩子今后性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性是罪恶的,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快乐是错误的,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坏孩子”。这种信息可能会妨碍孩子成年后接受和给予性爱愉悦的能力,最后还会干扰他们建立爱情和亲密关系的能力。

“过家家”游戏有益交往能力

孩子们的游戏主要是学习和模仿。孩子们热爱游戏,是因为他(她)们可以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家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由男孩和女孩饰演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在“过家家”过程中,他们在用自己的眼光评判父母的对错,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游戏对孩子心理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具体表现在:

“过家家”与性别角色的教育有关给孩子安排在游戏中正确的位置上,让孩子充分地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对自己(爸爸或妈妈)的感受(正确的或错误的),及时地给予指导,即告诉他:做爸爸应该如何、如何……做妈妈应该如何、如何……

学会与同龄伙伴相处

在“过家家”游戏中,孩子乐于服众,乐于打下手,也乐于参加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当个小角色。大孩子们当爸爸妈妈,小孩子自然就当孩子,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能渐渐学会与人和平共处,得到点滴人际关系的经验,这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几乎所有家庭都仅有一个孩子,在家中他们习惯于独占一切玩具。与大人做游戏时大人迁就,不能学会体谅别人。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时一不能独占,二要听从吩咐,三要体谅别人,否则会遭人拒绝。孩子们都害怕别人不同自己玩,处处要使自己符合大家的意愿,这种教育是家庭和父母不可能代替的。

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

有些孩子入幼儿园很快就适应集体生活,另一些迟迟不能适应,问题很可能就在于是否通过游戏已适应了与人交往。因此,父母应有意让两岁半以后的孩子有机会与年龄不同的孩子游戏,请他们到家来玩,或让孩子参加有同伴的群体活动,使他们能短期离开父母和监护人,学会与人交往的初步技能。

“过家家”游戏让孩子们学习承担责任在“过家家”的游戏中,孩子们将演绎家庭生活的不同片断,养育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幕。著名的美国芝麻街节目制作者,曾制作了一套“少年性教育”片,其中就有主持人安排男女少年领养“替代娃娃”两个星期的片断。

两个星期后,这些临时的爸爸、妈妈畅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想我自己是非常热爱孩子的”,有的则说“哎呀,太麻烦了,我以后可不能要孩子”,更多的是体会到“未婚先孕”决不可取。可见,这样的预演,对一个人今后生活的指导,受益匪浅!

☉☉通过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及时发现将来可能向不良发展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这些问题主要为:

1.男孩强行扒看女孩子的生殖器官。

2.男孩和男孩,女孩和女孩之间扮演生活中的男、女角色。

3.数个男孩与单个女孩扮演夫妻生活或数个女孩与单个男孩扮演夫妻生活。

4.在男孩与女孩扮演夫妻的过程中,“鬼鬼祟祟”东躲西藏,认为自己扮演的事是见不得人的。

……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通过孩子的游戏,家长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修改自己的行为。家长还可以亲自参加到游戏中,如扮演“布娃娃”的爷爷、奶奶,与孩子在游戏中增进感情,教授知识。“过家家”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孩子在表演、编排情节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

“亲亲游戏”,孩子情有独钟

4岁的明明在公园里正玩得高兴,看到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向自己走过来,明明二话不说,兴冲冲地跑过去抱住人家就亲了一口。小女孩一边气呼呼地跑向妈妈,嘴里还一边叫着“小流氓”。女孩的妈妈生气地责骂明明,明明爸爸在非常尴尬的情况下,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明明打了一顿。痛哭流涕的明明一脸迷茫,他不明白爸爸为什么打他,阿姨为什么责备他。

面对孩子之间的拥抱亲吻,家长应注意些什么呢?

1.大多数孩子与异性伙伴拥抱亲吻,往往是一种纯模仿性的行为,他们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这种天真的喜爱之情,实际上并不理解这种动作的真实含义,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

2.切不可把孩子之间的这种现象当做笑料宣传或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会促使孩子模仿,以为这是成人赞同的,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得到强化,给孩子以后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这种行为后大打出手,大骂孩子“下流”,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促使他更频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游戏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的困难。

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呢?其实,许多外国孩子童年时也常玩这种游戏,因为受到成人及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将拥抱亲吻当成一种礼节。

正确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1.对待越年幼的孩子越应注意:平时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画刊中表示性爱的动作;夫妻间的一些亲昵行为,在孩子面前不宜过多过频,避免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这是生活的主旋律。另外,到了适当年龄,孩子就应与父母分室而居。

2.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这类教育应着重于性别教育,可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生理卫生知识。

3.成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可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玩更有趣的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从而逐渐减少玩这种模仿游戏的机会。

4.有的孩子喜欢模仿搂抱动作,但并无恶意,家长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抱来抱去容易摔跤,亲来亲去也不太卫生,还是不要这样做为好。”

5.一般孩子间的拥抱亲吻是情境性的偶发行为,但如果有的孩子经常故意模仿这类行为,父母就要严肃对待,一方面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地让他看影视画刊;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孩子们玩的“生宝宝”游戏

妈妈从外边回来,发现女儿正和一群小伙伴玩生孩子的游戏。她躺在地板中间,衣服下塞得鼓鼓的。那个小男孩正举着把玩具刀:“你假装宝宝要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我当医生,为宝宝切个洞。”……妈妈走过去,温和地对他们说:

“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你们都快点回家吧!”

“我们还没玩完……”

妈妈当时没有说什么,待小朋友们走后,她抱起女儿,向她讲解了生她时的情景:

“……那时,妈妈痛得出了一身汗,像被雨淋湿了一样……”

“妈妈,你太伟大了……”

孩子玩生宝宝的游戏,表明他们开始关注生育的问题,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解惑。从而,也从探索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得知各器官的功能。

如果此时家长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对人体及生育过程感到神秘。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朋友态度不友好时,还会伤及到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完全可以利用轻松的机会——例如在洗澡或准备就寝时,让他看看其他小孩赤裸的样子,指出身体结构上的不同,并且告诉他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以及随着成长,身体也将改变的原因。在教孩子身体名称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字眼,这比用“嘘嘘”、“嗯嗯”、“小鸡鸡”来得自然贴切。如果你有朋友怀孕了,也可以请她让你的孩子摸摸胎儿的蠕动。可能的话,让孩子看看新生儿,并简单说明婴儿是如何出生的。让孩子在了解正确的生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到生产是件神圣的事情。

性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婚姻敏感期”

今天,威威换上一身崭新的牛仔服,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他双手捧着一个盒子,对园园说:“我从家里给你带了好吃的巧克力。”谁知园园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手中起劲地摆弄她的玩具,头也不抬地说:“我才不稀罕呢,我家多得是!”满怀期待的威威大受打击。 下午回家的路上,他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告诉妈妈:“我失恋了!”

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无师自通地把心爱的东西送给他(她)喜欢的人,而且还懂得用“失恋”这个词。也许他(她)会有以下表现:披着白丝巾在屋里跑来跑去,寻找做新娘的感觉; 嫉妒谁和谁玩得欢,走得近;大胆宣称××是我的公主(王子),甚至还要亲嘴、结婚!

孩子的这些举动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你可能会感慨,“如今的孩子真早熟!”不,其实这算不上早熟,只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孩子有“失恋”、“结婚”的想法,表明他对性别、自我、异性已有了初步的感觉,进入了“婚姻敏感期”。父母不理解的原因,是自己小时候没有这样“张狂”

过,在严格的集体环境中成长,统一纪律、行为规范遏制个性的发展,“婚姻敏感期”没有产生的机会。

孩子对婚姻的探索是从自身开始的情感学习,是真正社会性认知的开始。婚姻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人际结构,孩子从这里开始探索人和人的关系,并逐渐发展到更复杂的社会关系。此时的孩子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对婚姻充满了向往,他正在学习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对于孩子来讲,对异性朋友的敏感完全是纯心理、纯精神性的。它使人变得向上、助人、自爱,使孩子经历痛苦和快乐。孩子在认真地投入情感,他已认识到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这一过程使他学会了婚姻最基本的要素:找一位两情相悦的异性,而且没有血缘关系,这为他成人以后的婚姻品质打下基础。

不要斥责孩子“失恋”、“结婚”的想法,许多父母在孩子未定型之前,就一厢情愿地把一些所谓“道德”或“正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这种做法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

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人吧!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感叹无比复杂的爱情纠纷,唏嘘“他与她、与另一个她”之间的情感纠葛时,是不是想过,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在6岁之前得到解决!

温和与理解是良药

对待孩子既可气又可笑的举止,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温和的解决方法。一个德国男孩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他要结婚了。妈妈对此没有惊讶、责备,而是耐心地询问新娘是谁?婚礼打算怎么办?需不需要她帮忙?结婚后住在哪儿?靠什么生活?结果孩子一下子明白,结婚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男孩看上去很可笑的请求,引发了他对婚姻、家庭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教育,而且不留痕迹。

1.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笑话孩子。无论你觉得孩子要结婚的宣言多么幼稚,父母都要避免开玩笑。虽然孩子对“恋爱”或“失恋”的理解幼稚而天真,但不可否认这是单纯而美好的。如果我们不但不理解还笑话他一通,孩子长大后更会觉得,失恋是一件很难保持尊严和自信的事情。

2.告诉孩子喜欢上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被人拒绝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样复杂的内容,也许孩子还不明白,但在感情问题上,从小培养孩子客观、理智的心态并不为过。

3.抱抱孩子、安慰孩子,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将来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伴侣。现在开了个头,长大后再与孩子谈及此类话题就会很自然,因为对孩子的爱情婚姻教育是一生的事情。

4.用其他新鲜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快就会忘记曾经的痛。

5.不要一个劲地追问,除非孩子愿意谈。父母知道这是个很自然的事就好了,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孩子不提,家长也不要提。

正确看待孩子之间的性游戏

对待儿童性游戏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儿童性意识发展中的自然而幼稚的表现。不过,也应认识到,男孩玩弄生殖器虽然如同玩弄自己的手脚一样自然,可以拉长和任意弯曲摆弄……但是玩弄性器官所产生的快感,可以诱使儿童形成手淫习惯,这是与玩弄身体其他部位不同的。

有的性游戏反映了儿童模仿周围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渴望了解人体构造。对此,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

当发现儿童互相观看裸体,或偷看异性洗澡等行为时,必须马上制止,但不要大声呵斥,而是应心平气和地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该这样做。教育儿童应该有恰当的引导方法:

1.转移注意力。如发现婴儿玩弄生殖器,便可用玩具转移其注意力。

七八岁的孩子如仍有玩弄生殖器的情况应积极寻找原因,如有尿意,可劝告孩子上厕所;要注意是否裤子太窄太紧,或是否有皮炎、尿道炎等病症。

2.扩大兴趣。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如唱歌、弹琴、画画、练书法、做体操、打球等,孩子就自然地不会把兴趣只集中在人体方面。

3.如出现有关性的问题,应尽量给予合理的答复,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各种引导方法。

4.要重视预防性侵袭。当儿童与年长者玩耍时,要注意极个别品行不端的年长者将儿童作为性玩弄对象,他们有时侵扰同性,有时侵扰异性。

孩子们眼中的爱情其实是这样的

什么是爱情?整天困惑于其中的成年男女,不妨看看小孩子眼中的爱情和婚姻是怎样的呢?一组5~10岁的小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或许答案貌似傻傻的,但是……谁说小朋友就一定不懂事?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听人说,这和身上的味道有关。大人们都很喜欢用香水。──简,9岁我想大概会被一支箭之类的东西射中吧……应该不疼的。──哈伦,8岁爱上一个人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会像发生了雪崩,你得拼命地向前跑,不停地跑。──罗杰,9岁如果会像学拼写那么麻烦,我可不想试,太花时间了。──里奥,7岁合适的结婚年龄是多少岁?

84岁吧。那时候什么也不用做,有好多时间彼此相爱。──朱迪,5岁等我读完幼儿园,就得开始考虑为自己找个妻子。──汤米,5岁怎么判断在餐厅里吃饭的两个大人是不是在恋爱?

看看是谁付钱。谈恋爱的男人都愿意付钱。──约翰,9岁恋爱的人总是我盯着你你盯着我,吃的东西都凉了。──布拉德,8岁恋爱的人准会叫甜品……他们心里准是很甜的。──克里斯汀,9岁为什么恋人们总是手牵手?

是怕戒指掉下来吧。那些东西很贵的。──大卫,8岁要成为一个好的爱人,应该有什么条件?

起码得会签支票。就算你有好多好多爱,也得付好多账单。──爱娃,8岁怎么让别人爱上你?

告诉她你有好多糖。──阿朗佐,9岁请她吃饭吧。一定得是她喜欢吃的东西。我自己就很喜欢吃法国菜。

──巴特,9岁

外表重要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不是亲戚的人爱上你,当然是长得漂亮点好。──珍妮,8岁

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我长得应该算不错了,可是没听说过有谁想嫁给我 。──加里,7岁

外表是不能持久的。你有多少钱才最重要。──克里斯汀,9岁愿意恋爱吗?

我还是很希望和人谈恋爱的──只要别是在电视放《阿森一族》的时候。(注:《阿森一族》是美国很受欢迎的动画片)──安妮塔,6岁就算你想躲起来,爱情也一定会找到你的。从 5岁起,我就常常想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可是那些女孩老是能找到我。──波比,8岁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

她没准在想:爱是爱,不过最好他能勤点洗澡,至少一天一次。──米歇尔,9岁

人是怎么学会接吻的呢?

多看点肥皂剧一定有好处。──凯琳,9岁应该在什么时候亲吻自己喜欢的人?

除非我有足够多的钱,买得起结婚戒指和摄像机,否则我不会去吻一个女孩子。因为女孩子们总是想把结婚那天录下来。──吉姆,10岁我可不想在别人面前这样做,会很害臊的。不过如果没有别人看见,我可以考虑亲一个好看的男孩……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凯丽,9岁爱情怎样才能持久?

多花一点时间,不要老是想着上班。──汤姆,7岁别忘了她的名字……那样会把事情弄糟的。──罗杰,8岁接吻的本事很有用。就算你忘了清理垃圾,她也会原谅你的。──兰迪,8岁

你看,孩子们眼中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单纯和简单。在孩子们的心中,对爱情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爱情作为人世间一种圣洁的情感,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被排除在外的。爱情是人类正常、美好的事情,做父母的应该理解这一点。孩子渴望通过游戏与异性朋友交往是正常的。对于这种状况,妈妈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孩子的感觉,并且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而逃避的态度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