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妈妈懂孩子的天赋-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

妈妈懂孩子的天赋-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

时间:2024-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我就是儿子的头号“粉丝”。既然是孩子的“粉丝”,看到他的每一个变化时我当然打心眼儿里高兴,也会在语言上“吹捧他”。做孩子的“粉丝”,这是家长的大智慧。这也是做孩子“粉丝”的基本要求。

妈妈懂孩子的天赋-孩子,你的天赋妈妈懂

做一个“省心”的父母,站在孩子身后,关注他、信任他、支持他,直到有一天他们在自己的那条路上走出我们的视线,去到我们都不曾梦想过的舞台。

我们总说,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它无关财富和智商,是每个家长都具有的能力。但是,带有教育愿景的爱(或者说需要付出爱的家庭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耐心。

小学一年级,孩子刚上学一个月跑回来告诉妈妈“我得了100分”,妈妈很高兴地摸摸他的头,说“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个月孩子又跑回来,说“妈妈我得了80分”,妈妈说:“你还好意思说?我没有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

孩子的意识里就出来一个念头:我想要得到妈妈的爱,那就需要考一个好的分数。当爱附上外来的条件和功利的期待,快乐就变了味儿。家长这样做,孩子自然会有恐惧,因为他不是活在无条件的爱里,而是活在有条件的交易里。

这里面显然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的问题,也有父母虚荣心作怪的因素。

我更愿意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那么天才怎样才能造就出来?有三个通道:

一是父母有天才的基因,比如梁启超生出了儿子梁思成

二是孩子遇到了天才的老师,比如汪曾祺遇上了沈从文

三是有天才的圈子,比如当年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等人经常聚在一起开文学沙龙。

父母可以没有天才的基因,但要有一颗谦逊的、包容的心,因为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有一天都会超过自己的父母。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心态上就可能会很不同。

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有很真切的感触。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谁对我的影响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儿子”,在他面前我可能有与其他家长不同的“姿态”。

在儿子7岁之前,我从不“俯视”孩子,基本保持“同等高度”与他对话。我心中感激的是有他陪伴在我生命里,和我一起经历并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悦,而在每天不易察觉的变化中(正如我所养的兰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他身上一一展现的闪光点——阳光、独立、简单、志存高远、心存感恩等,让我欣慰而自豪。

孩子7岁之后,我已经不将他当成“弱小”的孩子看待,反倒愿意他是“强势的一方”,我这个妈妈去做他的“追随者”。程杰精力充沛,经常练跆拳道羽毛球高尔夫球……因为他对生活永远保持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也常常激励我,让我时常都有重新焕发青春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幸福,也很美好!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我就是儿子的头号“粉丝”。

说到这里,我想说,我们许多家长有一个需要改变的习惯——不爱夸奖孩子,说是怕孩子骄傲,家长在孩子面前总要端起一点架子显示威严,是不肯真正放低姿态跟孩子做朋友,就更别说做孩子的“粉丝”了。

在我们家里,情形则完全相反,我从不吝于为孩子鼓掌叫好。既然是孩子的“粉丝”,看到他的每一个变化时我当然打心眼儿里高兴,也会在语言上“吹捧他”。有时我父亲开玩笑说:“看你,都成了你儿子的马屁精了!”我笑说:“你答对了,我是他的‘铁杆粉丝’。‘铁杆’你懂不懂?‘铁杆的爱’就是爱他的一切。”儿子听了也会笑。

其实,每个人从小到老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认可。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我作为儿子的忠实“粉丝”看到儿子的“精彩表现”,内心是幸福的,在他成长的不同阶段我早已收获了许多惊喜,今天的金程杰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了——他在任何场合和人交谈或是演讲都不会怯场,表现得落落大方;他喜欢交朋友,从同伴身上学习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习惯和品质;他爱好旅游,常和朋友一起去玩,并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他有爱心,曾多次用自己挣的钱给先天性心脏病基金捐款;他很会理财,在2011年还曾先后两次接受国内最大的财经类杂志《钱经》专访……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朋友说我的孩子真让大人“省心”,都希望向我“取经”。(www.xing528.com)

我的回答是,小孩没那么难教育,好父母也没有那么难当,我能分享的做家长的“心得”也很简单,那就是:培养一个让自己“崇拜”的好孩子,然后当一个幸福的“粉丝”。家长都可以以简驭繁,做一个“省心”的父母,站在孩子身后关注他、信任他、支持他,直到一天他们在自己的那条路上走出我们的视线,去到我们都不曾梦想过的舞台。

做孩子的“粉丝”,这是家长的大智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转变心态——懂得孩子原本就是天才,他们终究会成长、会超越我们,从而站到人生的高度,在更远的视野内看待家庭教育问题;其次转换角色,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保有“谦逊”“敬畏”之心,从而站到孩子的高度谈教育,真正地做孩子的“伯乐”。

很多时候,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应自作主张。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孩子尽早找到他们自己擅长的领域,发现她或他是个什么样的天才,在哪些方面是家长完全做不到而孩子可以做到的。这也是做孩子“粉丝”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当天才,她或他才能成为天才,即使确实不是天才,一个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就有了更高的人生愿景、更充分的信心,哪怕最终没有太天才的表现,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的感受是,在孩子人生的竞技场上,父母不用再充当“裁判”,而是学会做“拉拉队员”,信任孩子、支持他们走自己的路。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已经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心肝宝贝,都快将他们“当菩萨供起来”了,这不算是做他们的忠实“粉丝”了吗?

我想说,做孩子的“粉丝”,关键不是对孩子付出了多少关注、多少爱,而是如何提高爱的“质量”,这同样需要“技巧”——可能有时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有时是令人不快的“克制”,有时是父母暗自得意的“小心思”——这些大智若愚的“技巧”的终极目标,是能发掘出孩子身上那些让他们自信、让我们自豪的闪光点。

程杰9岁的时候已经掌握许多电脑技术了,而我从来都是一个电脑盲,有时办公室的电脑出现问题,我就会向他求助。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给他电话:“儿子呀,电脑网络接不上了,你能帮忙吗?”电话那头孩子回答说:“你们办公室不是有好多员工的吗?”“可是都是女的啊。”我沮丧地说。“啊?都是女的,不可能啊?那好吧,我这就过来修,您甭管了。”“您甭管了”是程杰的口头语,只要他说出这句话就一定言出必行,代表他会负责到底。

等儿子弄完电脑网络,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说:“妈妈,有的时候我发现女人的动手能力很差。”“我们确实是不会嘛,你能麻利地钻桌子底下弄好,我们可不行啊!”儿子潜意识里认为妈妈这样的女人动手能力比他差,所以很多时候都会照顾我的情绪,愿意主动帮我做一些事,承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我们上街都是儿子帮我拎包,走累了他会强制我坐下来给我捶背,去旅行,要拿大的行李箱,他也会自觉地承担起拉箱子任务,从中我能感受到“小男子汉”透露出来的自信,我则在孩子面前聪明地做着一个会“示弱”的女人。

家庭教育的全部秘密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从这个观念上来说,家长给孩子当“粉丝”,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任何一点成功都会得到大人的赞赏(很早就当“拉拉队员”),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长对他的“需要”在增加(适当的“示弱”),让孩子相信父母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没有条件的爱)!

所以,我经常告诉程杰:“儿子,你一生的成就,会远远超过爸爸妈妈。”每犯一个错误,我也会给他分析:“看看,妈妈错了吧?你不能全听妈妈的话,要自己想一想,你能比妈妈做得更好。”

因为理财方面的天赋在6岁的时候就被发现,金程杰在实践操作中,投资眼光一直很准,所以到11岁时,他有了更大的“权利”。比如我们家里每年度的“财务报告会议”,他作为“常委”参加,也有一票的否决权,如果他说不批准,那么有些支出项目,比如我要买衣服或者包等动议就不能通过。

开始家人觉得好笑,都是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变得爸爸妈妈听孩子的话了呢?我当儿子的面对他们说:“儿子在许多事情上,比爸爸妈妈有更好的判断力。特别是在投资理财上,他也特别冷静、特别自律,比我好多了。难道不是谁表现好就应该听谁的吗?”结果,儿子做“财务监督人”的劲头更足了。

这种来自事实的鼓励,正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最佳途径。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错误地将欣赏与赞扬等同起来(前者是一种态度,后者是一种方式),以为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就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帮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但很快家长和老师们可能发现,光有表扬是不行的,这样的方式最明显的问题是教育出来的孩子心理脆弱,只愿意接纳赞同,却经受不住批评。

我要分享的观点是,做孩子的“粉丝”,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在赞扬孩子时采用什么样的措辞,而是藏在语言背后的态度。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感知能力,能知道您这个“粉丝”对他的欣赏和支持,是真心实意还是敷衍了事。

有次想到这个问题,我在晚上临睡时问儿子:“你觉得妈妈是无论如何都会爱你呢,还是只有你取得好成绩、做得很棒……”没等我罗列完各种情况,他就脱口而出:“无论如何都会爱我!你是我的头号‘粉丝’啊!”从他坚定、果断、毫不迟疑的口气中,我欣慰地感到在给孩子的爱、信任和支持等问题上,我们基本过关了,正是这些奠定了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基石。

我坚信儿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一路走去绝不会孤单,他一定会演绎出我所无法想象的精彩,那时我依然会是他忠实的“粉丝”,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粉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