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东运河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一窥中国运河三千年

浙东运河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一窥中国运河三千年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遂称流经钱清镇的这一段浦阳江下游河道为钱清江。从杭州乘船循浙东运河至曹娥江,再溯曹娥江去天台山。由于浙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南面是四明山和会稽山,北面是杭州湾和钱塘江,地势呈南高北低倾斜,其中会稽山以北的山会平原,这一地势特征尤为明显。这是今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虽然山阴古水道早就湮废,但为后来发展、形成浙东运河,奠定了基础。

浙东运河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一窥中国运河三千年

前面第三章和第七章都谈到钱塘江南岸和会稽山北麓之间的山会平原上有着众多的南北向河流,其中最大的两条河流是东边的曹娥江(其下游俗称东小江)和西边的浦阳江(其下游俗称西小江)。

曹娥江有多源,东源出自天台山,流经新昌县至嵊县,与发源于东阳山区的西源会合北流,其上游古称剡溪。北流至上虞县城(百官镇)以西,折向西北,流入杭州湾,全长三百多里。原为钱塘江支流,后因钱塘江入海处江岸坍塌,杭州湾向西扩展,曹娥江随之成为独自注入杭州湾的河流。

浦阳江也是钱塘江的支流,汉时称为潘水,《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会稽郡余暨县下云:“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说:“《地理志》云:‘县有萧山,潘水所出,东入海’。疑是浦阳江之别名也。”一语点破了汉代的潘水,就是后世的浦阳江。浦阳江发源于东汉设置的丰安县(今浙江省浦江县西南),曲折北流经诸暨,至萧山县境的渔浦附近入钱塘江,自古就是东阳、义乌、诸暨等浙中一带北至太湖流域的水运要道和捷径。这是浦阳江在北宋中期以前和明代中期至今的流经路线。大约自北宋中期至明代中期的400年间,由于浦阳江下游临浦一带围垦等原因,致使该地的碛堰山通道受阻,由南向北流到这里的浦阳江不得不从原临浦附近折向东北流,借道于一条小河拐了个大弯,流经钱清镇,再东流至会稽以北,与曹娥江相会在三江口,注入杭州湾。后人遂称流经钱清镇的这一段浦阳江下游河道为钱清江。这条原是小河的钱清江,自从浦阳江借道流经以后,不仅名声大噪,经常出现在南宋以后的有关文献上;而且流量大增,小河逐渐被冲宽刷深而成大河。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有一个日本僧人成寻,到中国天台山参拜和考察佛事。从杭州乘船循浙东运河至曹娥江,再溯曹娥江去天台山。根据他沿途所写的日记反映:“五月六日……未时到达钱清堰,以牛轮绳越船……船上人多从浮桥渡,以小船十艘造浮桥,大河一町许”[5]。大河,指钱清江。町,为日本长度单位,一町约合100米。由于日本僧人的日记是每天亲身经历的记录,史料价值高,因此足证浦阳江借道钱清江东流,最迟在北宋熙宁以前已成事实,故当时钱清江河面已宽达100米左右,并已设置堰埭以牛拽船。日本僧人所反映的北宋时代钱清江的宽度,与后来元代建造钱清江浮桥时,河宽为三百六十尺(约合120米)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

曹娥江和浦阳江都是潮汐河流,它们一在东一在西,犹如两条粗大的胳膊,将山会平原紧紧地抱住,因此每当山洪暴发或海潮倒灌时,都会给山会平原带来灾害,这就迫使当地人民自古以来就积极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其中包括筑堤塘、挖渠道,以利于农田灌溉和水运交通春秋时代在这片土地上立国的越国,在历史上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6]而出名的,说明水运交通对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民众来说是何等的重要!(www.xing528.com)

由于浙东地区的地理环境,南面是四明山和会稽山,北面是杭州湾和钱塘江,地势呈南高北低倾斜,其中会稽山以北的山会平原,这一地势特征尤为明显。从会稽山北麓流下的一条条溪沟,都自南向北注入曹娥江下游和钱塘江。而东西流向的水运交通河道则很少。这种不理想的河流分布格局,使东西向的水运交通十分不便。为此,早在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时代,出于发展军事经济方面的需要,开凿了一条从会稽城东至曹娥江畔、横贯于山会平原东部的人工运河,这条运河没有留下名称,史称山阴古水道。这是今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虽然山阴古水道早就湮废,但为后来发展、形成浙东运河,奠定了基础。

到了东汉顺帝永和年间(136~141年),会稽太守马臻为了利国利民,利用山会平原南高北低的地形条件,在平原南部边缘修筑长堤,拦阻诸多溪沟的水流,使原有在山麓下自然潴成的一连串小湖泊,扩大成为一个面积很大的人工湖泊,这就是著名的鉴湖。鉴湖的形状为东西长而南北窄,故《水经注》称它为长湖[7],其东端通曹娥江,其西端通钱清江,中间从会稽城向南筑有长堤驿路通向会稽山禹陵,长堤将鉴湖分为东湖与西湖两部分。鉴湖除用于蓄水防洪和灌溉平原上的农田外,湖面还可航行船只。其时,从会稽通向曹娥江的山阴古水道早已湮废,因此鉴湖的东半部分即东湖,成为会稽向东至曹娥江的水运交通要道,起到东西向运河的作用。事实上,鉴湖系人工建成,又呈长条形,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条东西向的宽阔运河。但是,鉴湖毕竟是在原野上筑堤拦阻山溪、就地蓄水而成,湖底地形高低不平,低岗矮阜遍布,湖水深浅不一。水盛时,湖堤内一片浩淼,舟楫可以畅行;但在枯水时,湖堤内则原形毕露,除了一个个水深较大的原有小湖泊外,其余水域并不具有行舟的必要水深。一言以蔽之,利用鉴湖水域通航要受到水旱季节的限制,东西向的水运交通仍然很不方便。

再说历史背景。《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浙东一带正是属楚越之地,由于地处东南僻壤,生产落后,人口也就稀少。春秋末,越王勾践立志强国灭吴,苦于人口稀少,曾问计于范蠡:“今欲定国立城,民众不足,其功不可以兴,如之奈何?”[8]为此,采取了处罚晚婚、奖励生育的政策,如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9]。可见当时浙东一带确实地广人稀,以致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所以勾践要实行奖励生育的政策。到了鉴湖建成后的东汉时代,浙东一带地广人稀的现象依然存在。就会稽郡而言,据《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会稽郡》记载:会稽郡有123000多户,计481196人,当时会稽郡辖14个县,则每县平均人口为34371人,相对于毗邻的吴郡所辖13个县,共164164户,每县平均为54000人来说,人口密度是比较小的;如相对于中原的陈留郡、颍川郡、南阳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每县平均人口来说,则更是显得地广人稀。

由于当时浙东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因此有了鉴湖这样的水运条件,也就可以基本满足水运交通的需求。但是到了西晋末东晋初,国家形势发生剧变,中原地区战乱频仍,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民纷纷渡江南迁,原本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浙东一带,骤然间人口激增,劳动力出现富余,许多一向闲置无人开垦的荒地也被陆续开垦,增加了大量耕地和稻田。为了养活愈来愈多的人口,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产量,发展副业手工业,活跃商品交流,进一步调动民众的劳动积极性,开发生产资源,已成为当时浙东一带发展社会经济的紧迫任务。因此,与灌溉、水运联系在一起的浙东运河也就应运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