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升原渠开凿历史及改进成果

升原渠开凿历史及改进成果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是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说明开渠时升原渠已经存在,因此,升原渠的开凿时间必在唐高宗咸亨三年以前。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很明显,升原渠是从五畤原西南隅稍下之处引汧水东流的,循五畤原麓东流至武功县境内,入六门堰与原先已经存在的成国渠合流。作为渭水支流的汧水,并非一条大河流,升原渠仅以汧水为水源,必然会出现水量不足的状况。这是对升原渠的一次重大改进。延长后的升原渠,西起陈仓,东止咸阳。

升原渠开凿历史及改进成果

广通渠是隋文帝时期开凿的,起自咸阳西南,终于渭水入黄河口附近的华阴县境内。当时开凿这条运河在时间上十分仓促,只求尽快将关东地区的粮食和物资运输到京师,所以运河只通至咸阳西南为止。但是,咸阳以西地区也是一片早已开发的广阔天地,十分需要水运交通。因此到了唐朝,又在渭水北岸,开凿了一条与渭水几乎平行的运河,这就是升原渠。据《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凤翔府·虢县下记载:

县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岐、陇木入京城。

虢县即今陕西省宝鸡县,位于汧水入渭处的东面。汧水即今之千河,发源于陇县西北的六盘山,向东南流,至宝鸡县西注入渭水。升原渠开凿于何时?上引记载中没有提及。据《元和郡县图志》《册府元龟》等文献资料记载:

咸亨三年,于县(注:指宝鸡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至京故城(注:即汉长安城)。

既然是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说明开渠时升原渠已经存在,因此,升原渠的开凿时间必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以前。但是具体的开凿时间,凭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尚难确定。

关于升原渠向东延伸的路线位置,因文献上也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因此后世学者出现不同的看法。

有一种看法认为,升原渠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引汧水上周原,向东流,沿途接受岐水、漆水、韦水、武水等水源,至武功县入漆水河,再入六门堰,与成国渠合,然后东流达于咸阳。[5]成国渠是关中地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条东西向人工渠道[6],唐朝开凿升原渠时,在武功县六门堰以东是充分利用了成国渠故道的。(www.xing528.com)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汧水循五畤原西麓东南流,五畤原地形较高,而汧水河谷却深切低下,如何能引渠上原?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很明显,升原渠是从五畤原西南隅稍下之处引汧水东流的,循五畤原麓东流至武功县境内,入六门堰与原先已经存在的成国渠合流。在没有进入六门堰以前,升原渠与成国渠的相对位置是:前者在北,后者在南。两条渠道在六门堰合流出堰后,又恢复分道东流,不过此时两渠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流至兴平县城附近时,成国渠在城北十一里,升原渠在城南十五里,两渠的间距有二十多里。[7]升原渠东流至咸阳止,而成国渠一直东流到泾渭会合处止,两渠的终点也是不同的(见图11-1)。

图11-1 升原渠与成国渠相互关系示意图[8]

升原渠开通后,文献上关于利用它运输木材的记载较多,可能当时开凿该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输木材。唐初,高宗、武后时期,长安及其周围地区,忙于建造宫殿和寺观,需用大量木材,而当时关中的岐州、陇州一带是木材的主要产地,朝廷在陈仓等地设有官办伐木场,把砍伐下来的木材通过升原渠浮运到长安。因此上引记载中有“运岐、陇木入京城”的说法。

作为渭水支流的汧水,并非一条大河流,升原渠仅以汧水为水源,必然会出现水量不足的状况。为此如上引记载所说,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向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短渠道,长约六十里,将升原渠与渭水直接连通。这样,就为升原渠增添了一个大水源,使渠道的水位足以保证浮运木材和航行舟船的需要;同时,也将升原渠的起点从虢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向西延长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这是对升原渠的一次重大改进。

延长后的升原渠,西起陈仓,东止咸阳。正好与西起咸阳、东止华阴的广通渠首尾相接,因此可以说,唐朝开通的升原渠,是对隋朝广通渠的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