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阳渎:隋文帝关中广通渠外在淮南开凿的水道

山阳渎:隋文帝关中广通渠外在淮南开凿的水道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文帝时,除了在关中地区开凿广通渠外,还在淮南地区开凿了山阳渎。事实上,隋文帝的伐陈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工作,开凿山阳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二)山阳渎是循哪条水道开凿的?所以,几年后隋炀帝在重新开凿邗沟时,并未利用这条山阳渎。该《县志》认为:这条山阳河就是隋文帝时所开通的山阳渎。综合以上所说,存在于当地断断续续的山阳河和山阳浊,实际就是当年山阳渎残存水道。

山阳渎:隋文帝关中广通渠外在淮南开凿的水道

隋文帝时,除了在关中地区开凿广通渠外,还在淮南地区开凿了山阳渎。据《隋书》卷一《高祖纪上》记载:

开皇七年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一)取名山阳渎的诸多说法

山阳渎就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之所以将历史悠久的邗沟改称为山阳渎,其依据说法很多,如清代刘文淇《扬州水道记》说:“邗沟,一名渠水,一名中渎水,一名合渎渠,一名山阳浊,浊即渎也,山南曰阳,邗沟在蜀冈之阳,故曰山阳渎。江都高邮宝应皆有山阳河。或以山阳渎专属之淮安山阳县者,非也。”又如现代学者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说:“晋朝穆帝(345~365年)时期,地方官员陈敏沿着原有邗沟路线的西边,从射阳至末口开凿了一条多少直了一些的运河,从而缩短了距离。这条运河被称为山阳运道或山阳水道。在隋朝时期,这条运河淤塞了,但其线路仍有迹可寻。隋文帝在公元587年为通运漕,又修复了这条运河。”但是,最普遍的说法是由于邗沟入淮处的末口,位于山阳县境内。山阳原本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村镇,流经村北的淮水,在这里出现一个很大的弯道,称为山阳湾。东汉末,陈登开辟邗沟西道后,山阳村的水运交通开始得到了改善,并且很快发展成为人烟集聚的水运码头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在此营建城池。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开始设置县治,并分割广陵郡北部的地域,另设山阳郡,郡治就设在山阳县,而末口就在山阳县城以北的淮水边。山阳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

隋文帝开凿山阳渎是开皇七年(587年),开皇八年(588年)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大举伐陈,所以历来史家都认为开凿山阳渎的目的是为了伐陈的需要。但是在开皇八年(588年)冬开始的伐陈战争中,兵分八路的五十多万隋军,除了贺若弼一军利用山阳渎南下外,其余诸路隋军都未利用山阳渎。因此学术界中有人对山阳渎的开凿,究竟是否与伐陈有关产生了疑问。其实,伐陈是一种军事行动,军事行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除了作战部队的南下进军外,还有军粮、辎重等的运输也属于军事行动。事实上,隋文帝的伐陈进行了多年的准备工作,开凿山阳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山阳渎开通后,大批粮食和军需物资通过山阳渎南运到广陵等江边城市储存起来,开皇九年(589年)初,在隋军大举渡江伐陈时派上用场。

(二)山阳渎是循哪条水道开凿的?

开凿山阳渎,实际上只是对当地原有的水道进行疏浚而已,既是工序简单的疏浚,施工也很草率,航道标准很低。所以,几年后隋炀帝在重新开凿邗沟时,并未利用这条山阳渎。从表象上看,山阳渎的工程质量差,似乎是时间仓促的缘故;其实,隋文帝对于伐陈作了多年的准备,根本不是时间仓促的问题,而是生怕打草惊蛇,被陈朝得知隋朝的动静,加强长江的防御,增加伐陈的难度。因此开凿山阳渎并不像开凿关中广通渠那样,事前下了好几道诏书,进行宣传动员,而是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着。对于当时的开凿工程,尽量缩小规模,缩短工期。现在的问题是,隋文帝时的山阳渎,究竟是疏浚哪条现成水道而成?对此,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南宋程大昌《禹贡论山川地理图》一书的《后论八·汴》说:

邗沟南起江,而北通射阳湖,以抵末口入淮者,吴故渠也。隋开皇七年开山阳渎以通漕运,比射阳、末口则为西矣。八年,数道伐陈,燕荣舟师,乃不出淮,而出东海。则山阳之渎,虽稍增广,犹不胜(通行)战舰。

程大昌没有明确指出隋文帝时的山阳渎是循哪条水道开凿的,但认为是“比射阳、末口则为西矣”,就是说在邗沟东道的西边。清·刘文淇《扬州水道记》的说法则不同:“隋文帝于扬州开山阳渎,盖由茱萸湾至宜陵镇,达樊汊,入高邮、宝应山阳河,以达于射阳湖。”又说:“宜陵之山阳河,吴王濞时已开通,专以运盐,非南北通行之路,隋文帝始由此道入樊汊,以通来往。炀帝又开广之。”

刘文淇认为,隋文帝时所开山阳渎,是经由扬州东北十二里的茱萸镇(今湾头镇),循运盐河(原为汉初吴王濞所开,即今通扬运河的一段)向东至宜陵镇,折而向北,再循当地南北向的运盐河(当地纵横交错的运盐河很多),经樊汊(今高邮东南的樊川镇)、高邮县三垛等,通向射阳湖,然后达于山阳末口的。其北段显然是循原邗沟的东道(见图10-2)。民国时期武同举所著《江苏水利全书》的说法又有不同:

(www.xing528.com)

图10-2 隋山阳渎示意图[13]

炀帝开邗沟,即为建安所改之西道(按:建安为东汉末献帝年号,此处是指建安年间广陵太守陈登所改建的邗沟西道),与隋文帝所开山阳渎之东道有别。

武同举先生明确认为隋文帝时所开的山阳渎,是循原邗沟东道疏通而成的,而隋炀帝时所开的邗沟,则是循原邗沟西道,按统一的运河规格,进行拓宽、挖深、疏浚、改造而成。

上述三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其中程大昌“比射阳、末口则为西矣”的说法,值得重视;而刘文淇说的山阳渎南段,循当地山阳河的路线走向,无疑也是正确的。据乾隆年间编撰的《江都县志》卷四记载:

山洋河,在城东北六十里,濒宜陵镇。一曰山阳河,旧通运盐河,南接江潮,北至樊汊达高邮境,相传即隋山阳渎也。

可知扬州东北六十里的宜陵镇,确有一条山阳河,它南经茱萸镇(今湾头镇)运盐河,并通达长江;北经樊汊,进入高邮县境,是一条位于邗沟东、西道之间呈南北走向的水道。该《县志》认为:这条山阳河就是隋文帝时所开通的山阳渎。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四《楚州·淮阴县》条下记载:

浊水今谓之山阳浊,东南自州郭下西北流,经县北入于淮,即古之邗沟……隋文帝时重加修凿,通利焉。

这里的山阳浊,就是当年山阳渎北段遗留下来的残存水道。综合以上所说,存在于当地断断续续的山阳河和山阳浊,实际就是当年山阳渎残存水道。从而可知,隋文帝时所开山阳渎,其位置既不循邗沟东道也不循邗沟西道,而是介于邗沟东、西道之间。利用当地一些纵横交错的运盐河道(其中有些是自然河道,有些是历代为了运盐而开凿的人工河道),加以疏浚、连缀而成。

那么,当年开凿山阳渎为何不循现成的邗沟西道或东道?而是选择那些运盐的小河道进行疏浚、改造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知道,邗沟西道自东汉末陈登开通以后,虽经西晋时期陈敏等人的不断改进,但不久即遭受战乱的破坏。到东晋中叶以后,其北段(白马湖以北至山阳)经常淤塞,不能通航;而邵伯以北的中段,每逢干旱季节也因水浅而行舟困难。时通时阻,成为这条重要航道的一个特点。东晋末,谢灵运奉命去彭城(今江苏徐州)前线慰劳刘裕北伐军,从广陵沿邗沟西道北上,因半途无法行舟而不得不改走邗沟东道,这就是一个例证[14]。隋文帝开凿山阳渎,目的是为了伐陈。前面已提到,为了不让陈朝知道,开凿工作处于保密状态,工程力求规模小,施工快。由于邗沟西道是一条高水位的航道,一向存在着水源不足的问题,当时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个难题根本不可能。至于邗沟东道,虽不存在水源问题,而且直到隋朝建立前不久,水道畅通无阻,这里举一史例可以说明。太建九年(577),北周攻灭北齐后,陈朝的宣帝看到北方一片混乱,想乘机收复黄河以南失土。任命吴明彻为总督,率水陆大军自广陵出发进行北伐。陈军围徐州,久攻不下,故在徐州南吕梁洪一带筑长堰,引泗水至徐州城外,环列战舰,日夜猛攻,犹不能下。时王轨率北周军增援徐州,至泗水入淮处的清口,切断泗水运道。陈军由于归路断绝,战舰无法撤退,结果除少数人马从陆路逃归外,几乎全军覆没,统帅吴明彻也成为北周的俘虏。

从陈朝的这次北伐战争可以得知,当时陈朝的水军从广陵出发北上,必然是利用邗沟,其时正值秋、冬季节,邗沟西道水浅无法航行,这些战舰无疑是从邗沟东道北上进入淮河,然后溯泗水而达徐州的。但是,邗沟东道也存在着很大缺点,那就是路线迂回曲折,要绕道射阳湖颇不方便。特别是,当时的邗沟西道和东道,是南来北往的水运交通要道,如果对邗沟西道和东道进行施工,难以躲避陈朝人的耳目,引起陈朝的警觉。而与此相反,当地的运盐河虽然航运条件较差,但都是些低水位河道,容易改造,工程规模小,施工快;而且是在远离邗沟交通干线的田野间施工,不易被陈朝察觉。因此,隋文帝开山阳渎,不循邗沟东、西道,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当地的运盐河道进行改建,可谓独辟蹊径,一着妙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