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文帝得帝位:历史波折与轻松

隋文帝得帝位:历史波折与轻松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隋文帝通往帝位的道路,虽然有些波折,但好像难度系数并不高,至少比那些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通过浴血奋战夺取天下的君王要轻松一些。弄得好像隋文帝捡了个大便宜似的,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隋文帝掌握权力后,外放的几位宗亲王爷对他构成了重大威胁,这个时候他选择对宇文赟的死讯秘不发丧,把他们骗到京城,然后找机会逐个消灭,剪除了后顾之忧。

隋文帝得帝位:历史波折与轻松

回顾隋文帝通往帝位的道路,虽然有些波折,但好像难度系数并不高,至少比那些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通过浴血奋战夺取天下的君王要轻松一些。于是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弄得好像隋文帝捡了个大便宜似的,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但事实如此吗?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隋文帝亦如此。他能够成功登上帝位,不是只凭借运气,而是基础+运气+能力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说基础,隋文帝家世显赫,父亲杨忠功勋卓著,成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世,他的命运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能否在兵荒马乱中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更不可能走到皇帝这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说,隋文帝代周建隋,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只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力更迭。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此说得很清楚:“隋作为北周的后继者而崛起。与北周的统治王室一样,开国者杨坚(未来的文帝)的家族也是西北的关陇贵族。这个家族的成员曾先后为北魏西魏效劳,而它本身就是一小批创建北周的强有力的家族之一。这批家族还包括独孤氏(杨坚之妻的家族)和未来唐王朝的李氏,它们通过复杂的婚姻纽带而互相发生关系和与北周王室发生关系。根据以后发生的大事,隋朝虽然标志着中国历史延续性的一个大断裂,但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庭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

除了这个基础条件,隋文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便是北周皇后杨丽华的父亲。这个身份相当重要,如果他不是国丈,想必这样的好事郑译、刘昉压根不会想到他。

再说运气,有一说一,不得不说隋文帝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一个巧合接着一个巧合,每一步都踩到了点上。他最初想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请求郑译帮说话,如愿以偿被派到扬州任职,但却突然得了脚病,无法前去赴任。如果真去了,恐怕也就失去了后来的机会。就在滞留京城的短暂时间内,恰恰赶上宇文赟突然得了暴病,而且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如果宇文赟临终前有表达能力,断然不可能让杨坚来辅政,相反,倒是有可能将这个心头之患除掉。

宇文赟暴亡时,几位有实力的宗亲王爷在此之前都被打发到地方去了,否则大权不可能落到刘昉、郑译手里,而郑译又因为与隋文帝是老同学,关系甚好,所以推举他出来辅政。细细想来,冥冥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一直向前,直到走上了皇帝之位。(www.xing528.com)

不过,运气固然重要,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杨坚自身没有几把刷子,仅仅依靠运气,不可能屡屡化解危机,更不可能控制住局面,别说当皇帝,大概率早已身首异处。

概括而言,他身上有几个优点不容忽视。一是能隐忍。在宇文护专权的时候,曾经想将他拉入自己的阵营,但他听父亲杨忠的规劝,始终与宇文护保持距离,尽管一度被冷落,但一直不改初心。北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宇文护后,因为隋文帝始终没有投靠宇文护,这才可能让儿子宇文赟娶了杨丽华做太子妃。武帝宇文邕亲政后,隋文帝知道有人进言要除掉自己,他事事小心,夹着尾巴做人。自己的女婿宇文赟登基后,他更加小心,面对威胁,不动声色,韬光养晦,成功躲过杀身之祸。可以说,隋文帝一直在刀尖上舞蹈,只要走错一步,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却笑到了最后,此间的隐忍和智慧非常人能及。

二是好人缘。隋文帝很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特别是注重与宇文赟身边红人刘昉、郑译拉近关系,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否则在宇文赟暴亡后,他们也不可能第一时间想到隋文帝。

三是善谋略。隋文帝掌握权力后,外放的几位宗亲王爷对他构成了重大威胁,这个时候他选择对宇文赟的死讯秘不发丧,把他们骗到京城,然后找机会逐个消灭,剪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会用人。关键时刻总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忧,当初众臣不服气时,卢贲站出来一声大吼,让所有人被迫臣服。三总管起兵叛乱时,又涌现出高颎、李德林、杨素、宇文述等人,很快平定叛乱稳住了局势。在赵王府的鸿门宴上,又是元胄挺身而出,让他全身而退。

因此,隋文帝能取得天下,虽然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能力使然。特别是在掌权之后,引起了皇族及一些大臣的反对,出现了很多的风险挑战,在情况危急的时刻,隋文帝显示出一位开国之君应有的镇静自若,没有乱了方寸,最终一一化解了危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翼的评价有失公允。《隋书》里说:“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这样的评价应更为恰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