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开凿会通河的历史背景

中国运河:开凿会通河的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元二十四年,朝廷已有开凿会通河的刍议。前面已经提到,按照丞相伯颜“今南北混一,宜穿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的指导思想,在开凿济州河后,再继续开凿会通河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使南面的泗水与北面的御河相沟通,组成一条南粮北运的直达漕路。这就是开凿济州河后又继续打算开凿会通河的历史背景。

中国运河:开凿会通河的历史背景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朝廷已有开凿会通河的刍议。据《元史》卷十四《世祖纪·至元二十四年》记载:

三月,命都水监开汶、泗水以达京师

这条记载的意思是说,开凿一条河道引汶水和泗水到达御河,再至京师大都。翌年十月,主管钱粮财赋事务的右丞相桑哥,再次提请朝廷开凿安山至临清的运河(即会通河),并对工程量、施工人数以及所需钱粮开支进行了匡算。如《元史》记载说:

桑哥请明年海道漕运江南米须及百万石。又言安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锭、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二万八千锭,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以今冬备粮费,来春浚之。[101](www.xing528.com)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寿张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寿张集)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建言:

开河置闸,引汶水达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102]

上引三条记载,说明自至元二十四至二十六年(1287~1289年),几乎每年都有朝臣提议开凿会通河。而当时正值济州河基本遭受失败,海运则日趋兴盛之际,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还要如此积极地倡议开凿会通河呢?原来,开凿济州河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由济州河、大清河和渤海组成的河海联运路线,因为大清河入海口壅沙严重,无法行舟。前面已经提到,按照丞相伯颜“今南北混一,宜穿凿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的指导思想,在开凿济州河后,再继续开凿会通河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使南面的泗水与北面的御河相沟通,组成一条南粮北运的直达漕路。至于海运,至元二十四、二十五年(1287、1288年)的海运粮食徘徊在三四十万石上下,离桑哥丞相提出的每年一百万石粮食的需求量尚有很大差距。并且当时尚未找到最有利的海上航线,速度慢,风险大,船破人亡、葬身海底的事故时有发生。而当时每次从南方海运到京师的货物,除了粮食外,还有珍贵的南方特产和外国贡品,如何保障这些珍贵特产、外国贡品和粮食等能够安全运抵京师,乃是当时漕运管理部门和朝廷决策层反复考虑的问题。既然海运不安全,水陆联运效率又低,相比之下惟有河运较为可取,所谓“漕船泛河则失少,泛海则损多”[103]。这就是开凿济州河后又继续打算开凿会通河的历史背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