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民河:中国运河历史背景

惠民河:中国运河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国勇敢地开凿了鸿沟运河,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南征北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均建都于开封,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因此,蔡河常患水量不足和泥沙淤浅的毛病。为了治理蔡河,就必须使蔡河脱离与汴河的关系,给蔡河开辟新的、稳定的水源,以改善蔡河的通航条件,这就是北宋初期为什么要急于开通惠民河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北宋初期为什么要急于开通惠民河的原因之二。

惠民河:中国运河历史背景

宋朝开国之初,为了确定国都所在地,着实花费了一番功夫。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以兵权取得天下。鉴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掌握兵权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各为藩镇,形成事实上的割据局面,唐朝中央政府无力加以制止和讨伐,最后竟被藩镇所推翻,为了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宋朝一开始就定下了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所谓强干弱枝,就是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将政权、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等一切都集中在朝廷,并在京城驻屯数十万重兵,以供随时调遣。这样就可扭转外重内轻,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宋史》说:

太祖起兵间有天下。惩唐季、五代藩镇之祸,蓄兵京师,以成强干弱枝之势。[67]

但是,强干弱枝也有带来弊病的一面:一是因边防力量薄弱而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二是大量的官员、军队集中在都城,加上都城内的百姓,使都城臃肿,形成庞大的消费群,粮食、布帛、蔬菜和日用百货等每天的消费数量巨大,市场供应成为大问题。正如后来的苏辙所说那样:

臣闻汉唐以来,重兵分于四方,虽有尾大之忧,而馈运之劳不至于太甚。祖宗受命,惩其大患而略其细故,歛重兵而聚之京师,根本既强,天下承望而服,然而转漕之费遂倍于古。[68]

既要集重兵于京师,又不使供应成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将国都设置在地处天下要冲而又接近富饶地区的某个城市,而当时的开封就成为首选之地。

开封古称大梁,早在战国时代就是魏国的都城。魏国勇敢地开凿了鸿沟运河,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南征北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封地处黄河冲积扇的豫东平原上,北临黄河,南望淮河,东接齐鲁,西通关中。虽然四野一马平川,毫无险要可守,但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早在唐朝时就被认为是:“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江湖之运漕”[69]。到了五代,由于当时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淮南和江南成为最富庶的地区,因此地理位置接近于淮南和江南的开封,其地位也逐渐上升。五代时,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均建都于开封,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后晋的开国者石敬瑭在建都开封时曾下诏书说:(www.xing528.com)

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厢之地,四通八达之郊。爰自按巡,益观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70]

由此可知,五代时的开封,其地位已跻身于长安洛阳等历朝都城之列,而在城市建设、交通便利、人口户数和经济繁荣方面,则已大大地超过了当时的洛阳与长安。入宋以后,宋太祖及其决策者在权衡利弊后,也决定建都于开封,是为东京。

开封之所以能南扼江淮,北控幽燕,东达齐鲁,西通关中,靠的是发达的水运交通,而水运交通的发达则有赖于四通八达的运河。北宋初期,以东京(开封)为辐射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运河有:通向西北和东南的是“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淮,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71]的汴河;通向东京以南的是“通陈、颍之漕”[72]的蔡河;通向东京以东地区的是“通曹、郓之漕”[73]的五丈河。这几条运河在后周世宗显德年间都一一经过治理和疏浚,至北宋初,从事通航、漕运是没有问题的。既然如此,那么入宋以后为什么还要急匆匆开凿惠民河呢?

我们知道,北宋是一个全国统一的泱泱大国,自不能与五代时期的几个小朝廷相提并论,仅就都城东京(即开封)的规模而言,可谓官多、兵多、居民多。据估算,当时东京的人口约为一百五十多万[74]。粮食和其他物资的消费数量巨大,靠几条现成运河的漕运,难以满足需求。何况这几条运河都缺水,水位偏低,吃水较深的大型、重载漕船无法航运。这是因为,蔡河和五丈河均以汴河为水源,而汴河以黄河为水源。黄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涨水时期水势汹涌,常造成灾害;枯水时期则严重缺水,甚至断流;平时水流细微,难以起到提供汴河水源的作用。加上黄河水中泥沙特别多,泥沙由河水带入汴河,再进入蔡河或五丈河后,这些河道就发生淤浅。因此,蔡河常患水量不足和泥沙淤浅的毛病。为了治理蔡河,就必须使蔡河脱离与汴河的关系,给蔡河开辟新的、稳定的水源,以改善蔡河的通航条件,这就是北宋初期为什么要急于开通惠民河的原因之一。

北宋初,各地转输到京师的漕运量并不多。据记载:“开宝五年(注:972年),汴、蔡两河公私船运江淮米数十万石,以给(京师)兵食”[75]。当时漕运量不大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宋初,京师岁费有限,漕事尚简”[76],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当时的运河通航条件较差,运输能力有限。随着形势的发展,宋朝的官僚机构日益冗繁,官员人数不断增多,东京的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年数十万石的漕米,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难以应付。于是,如何增加每年的漕运量,成为当时朝廷经常性的议事内容。由于太祖在位时,吴越王钱俶虽然向宋朝称臣纳贡,但还是割据着盛产粮食的江南地区(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978年,才纳土归降宋朝),不可能从汴河增加由江南地区提供粮食、物资的漕运量,因此当时朝廷主要考虑增加陈、蔡、许、颍地区的漕运量。而当时东京周围的运河虽然密如蛛网,但就是缺少自西南方向通向东京的运河。宋时,东京西南一带属京西北路行政区,辖有郑、许、汝、蔡、陈、颍诸州,除了颍水、汝水斜贯其境外,尚有洧水、溟水等多条河道流经其间。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利灌溉条件优越,一向是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因此北宋朝廷早将这一地区列为增加漕运的对象。只是缺少通向东京的运河,漕运条件较差,粮食、物资的转输都需循颍水而下,绕道蔡口(在今河南省项城市境内),再溯蔡河而达东京,不仅路远、运输时间长,而且运费开支大。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亟待加以改变,需要开辟一条从该地区直通东京的运河,用以漕运。这就是北宋初期为什么要急于开通惠民河的原因之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