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惠民河开通工程步骤-中国运河三千年

惠民河开通工程步骤-中国运河三千年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惠民河是北宋贯通东京的四大运河之一。惠民河从开凿到航运畅通,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它是分段逐步完成,并不断进行改进完善的。因此,宋初将所开凿的惠民河上段的运河,称之为闵河,也有借用蔡河别称的含意在内。这是因为北宋朝廷要组建一条新的漕运干线惠民河,而将蔡河列为这条新漕运干线的组成部分,对蔡河原有的河道规格和通航条件,也有了新的要求。蔡河的疏浚与整治工程,也是经过多次实施完成的。

惠民河开通工程步骤-中国运河三千年

惠民河是北宋贯通东京的四大运河之一。它以东京城内的南北向御街为界,分为上、下两河段。上段系北宋初期新开的河道,称为闵水或闵河,起自长葛县西北(今河南省长葛县以西)的潩水上游,止于东京城内。下段为蔡河,即战国时代鸿沟的南段,汉代称为浪荡渠,隋唐时起称为蔡河。起自东京城内,止于今河南项城以北的颍河。因是一条千余年的老运河,早已湮废,中唐时期曾重开用以漕运。五代时,后周世宗为征伐南唐,又重新加以疏通,至北宋初期尚能通航。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闵河正式改名惠民河,后来约定俗成,包括蔡河在内也统称为惠民河。

惠民河从开凿到航运畅通,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它是分段逐步完成,并不断进行改进完善的。就其工程内容而言,包括新开上段闵河和整治下段蔡河两大部分。现择要分述如下。

(一)开凿作为惠民河上段的闵河

闵河或称闵水,其名始见于五代。《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显德四年》记载:“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胡三省注云:“丁度曰:闵河,本曰琵琶沟,今名蔡河。”由此可知,闵河是蔡河的别称,并非历史上存在着另外一条名叫闵河的自然河流。因此,宋初将所开凿的惠民河上段的运河,称之为闵河,也有借用蔡河别称的含意在内。

开凿闵河,解决水源,这一工程任务分为两期实施。

第一期工程是:开凿闵河,导洧水为其水源。据《宋会要辑稿》方域十六之二十二记载:

建隆元年(按:《续资治通鉴长编》作建隆二年),始命右领军卫将军陈承昭,督丁夫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颍。

这条记载没有说明利用哪条河流作为闵河的水源,所幸清代的顾祖禹对此做了说明:“此闵水谓蔡河上游溱、洧诸水也”[77]。就是说,闵河是以溱、洧二水为水源的。洧水即今双洎河,发源于密县,向东南方向流,注入颍水。而溱水则是洧水上游的支流。洧、溱二水都流经新郑县,故上引记载有“导闵水自新郑”的说法。但严格地说,闵河的引水口不在新郑县境内,而是在其毗邻的长葛县境内。又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开封合于蔡。

据此可知,闵河的起讫点和路线走向为:起自长葛县西北的洧水,走向东北,经尉氏、祥符两县县境至开封府,入东京城内与蔡河相接。相接处在东京内城朱雀门以南御街的龙津桥下,桥西为闵河,桥东为蔡河。

第二期工程是:在长社县境内开渠,使潩水与洧水沟通。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乾德三年二月,令陈承昭率丁夫数千凿渠,自长社引潩水至京师会闵水。潩水本出密县大隗山,历许田,会春夏霖雨则泛溢民田。至是渠成,无水患,闵河益通漕焉。[78]

潩水也是颍水的支流,其发源地与洧水的发源地接近,两水相邻并流,所隔间距,时而扩大时而接近,都向东南流至西华县境内注入颍水。由于潩水在洧水的西南面,而闵河在洧水的东北面,因此潩水“合闵水”,必先经过洧水。据《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和《潩水》记载,在长社县境内,洧水和潩水都分布着一些派流枝津,所谓开渠,只是扩宽、浚深,其中的某些枝津加以接通,而并不需要兴师动众地开凿洧、潩两水之间所隔山梁,因此在进行这一期工程时,朝廷调派给陈承昭的施工丁夫,只有数千人而不是数万人。

当时实施这第二期工程的目的,除了防治潩水在许田镇(在今许昌市东)一带泛滥成灾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颍昌府与东京之间,开辟一条比较近便直达的水运通道,便于漕运。颍昌府(今河南省许昌市)是京西南地区的重镇,位于潩水中游之滨。过去从颍昌府向东京漕运粮食物资,要循潩水而下至西华县入颍水,再循颍水东航一段路程至蔡口,从蔡口折入蔡河北上东京,绕了一个大圈,既不方便,又多耗时间和费用。二期工程的渠道开通后,从颍昌府循渠道入洧水,再上溯至长葛县境内的闵河引水口,循闵河直达东京,交通方便多了。同时,由于潩水得到分流,每当洪汛时期,潩水的中、下游也不再泛滥,达到了“无水患,闵河益通漕焉”的双重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闵河是以洧水及其支流溱水为水源的,由于引水口位于洧水的上游,水量小,导入闵河的水量也就有限。为了增加闵河的水量,北宋朝廷对闵河还实施了第三期工程。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太宗淳化二年,以汜水(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玉海》等均作潩水。从地理位置看,应该是潩水,不是汜水)泛滥,浸许州民田,诏自长葛县开小河,导潩水分流二十里,合于惠民河。

27年前(即乾德二年,964年),曾在长社县境内从潩水开渠通向洧水,由于渠道的位置在闵河引水口的下游,受地形倾斜条件所限,导入洧水的潩水无法进入闵河引水口,所以那次工程没有起到增加闵河水源的作用。而这一次工程是在“长葛县开小河”,所开小河的地理位置就在闵河引水口,实际上是将原有的闵河引水道,从洧水延长到潩水,所以这次工程的引水效果良好,达到了增加闵河水源的目的。

这次工程的工作量也不大,虽然是开凿了一条二十里长的小渠道,但据《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和《潩水》的记载,在洧水和潩水流经长葛县一带时,有南濮、北濮等枝津横流,使洧、潩两水之间互相沟通,因此所开凿的这条小渠遒,实际上也是利用了当地现成的自然河流,进行拓宽、竣深等改造而已。

如上所述,历时三十年,先后经过三期工程的实施,使闵河及其水源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二)疏浚、整治作为惠民河下段的蔡河

前面已说过,蔡河在五代后周显德年间,曾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疏治,使自晚唐以后长期淤塞不通的蔡河得以重新通航。入宋以后,距离后周显德年间疏治蔡河没有几年,蔡河理应仍然完好地畅通。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廷为什么迫不及待地又要进行疏浚呢?这是因为北宋朝廷要组建一条新的漕运干线惠民河,而将蔡河列为这条新漕运干线的组成部分,对蔡河原有的河道规格和通航条件,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北宋朝廷在全面规划惠民河时,对蔡河需要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疏浚与整治,使蔡河能承担起繁重的漕运和航运任务。

蔡河的疏浚与整治工程,也是经过多次实施完成的。第一次工程是在宋朝开国不久就开始进行。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宋太祖建隆元年(注:960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节水,自京距通许镇。

建隆是宋朝开国后宋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开国后的第一年就疏浚、整治蔡河,可见北宋统治者对蔡河的重视。当然,这与当时朝廷准备征伐南唐的军事部署不无关系。通许镇为北宋时的咸平县城,即今河南省通许县,在当时东京以南九十里。这一年疏浚的是开封至通许镇一段蔡河,距离不长。同书又有记载说:

建隆二年,诏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浚蔡水,南入颍川。

这是继续上一年对蔡河的疏浚工作,疏浚的范围从通许镇以南直到颍水,距离较长,因此征发的丁夫也多,达到数万人。至此,蔡河全线都进行了疏浚,历时二年。(www.xing528.com)

另外,蔡河的北端原在开封西南与汴河相通,至北宋初年已改道通向东京城内;蔡河南端的入颍口,原在项城(今河南省沈丘县)以北的颍水北岸,至北宋初年,已向西移至项城西北(今河南省项城市)以北的蔡口镇。蔡河南北两端的改道工程,在何时进行,史无记载。据分析,蔡河北端的改道工程很可能是在建隆元年(960年)完成的,因为那一年正在对蔡河北段进行疏浚、整治,蔡河北端原接汴河,这次工程将它改为通入东京城内接闵河,这是当时组建、开通惠民河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蔡河南端入颍口的移位,则也是当时组建、开通惠民河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工程很可能完成于建隆二年(961年)。

对蔡河的治理,还有两次重要的工程措施,那是在开凿闵河,并将潩、洧、闵、蔡等河道接通,形成京西地区的运河网以后。

一次是在北宋中期。当时朝廷为完善这个运河网,在西华县境内开凿了一条大致呈东西向的短程运河,从商水(今沙河)通颍水,再直通蔡河。将这一地区的重要城镇如商水县(今河南省商水县)、周口镇(今河南省周口市)、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等都纳入这个运河网内,大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知许州石普请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京师,遣使按视。四月,诏遣中使至惠民河规划,置坝子以通舟运。

大流堰位于许州临颍县合流镇(今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该镇因潩水在此与颍水会合而得名。这里原筑有一座控制潩水流量的堰埭,石普鉴于斗门的控制流量效果比老式的堰埭要好,故建议将堰埭改建为斗门,并自合流镇开凿一条运河至蔡河岸边的长平镇。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这一地区的河水泛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改善这一地区的水运交通条件。以往,从襄城、郾城和临颍等地循商水(今沙河)或颍水而下的漕船商舟,要取道蔡河往东京,均需绕道位于南面的蔡口,多行回头冤枉路。自从开通这一段运河后,就可从合流镇向东直达蔡河岸边的长平镇,再溯蔡河北上到东京,缩短路程五百里。

但是,可能由于大流堰斗门及运河工程的设计或施工质量有问题,仅仅过了八年后,至宋仁宗初年又重做这项工作。《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有记载说:

仁宗天圣二年(注:1024年)二月,崇仪副使巡护惠民河田承悦,献议重修许州合流镇大河堰斗门,创开减水河通漕,省迂路五百里。诏遣使按视以闻。

所开凿的减水河,既用以排洪,也可用以通漕,实际上就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开通的从合流镇通至长平镇的那条短程运河。因“省迂路五百里”的情况,与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所开运河的情况完全符合。

又据民国《西华县志续志》根据符昭愿墓志铭提供的历史资料记载: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注:976年),宋镇东军节使符昭愿,曾起颍水自合流镇东沙沟抵长平镇,开河数百里入于蔡河。[79]

如此看来,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所开的运河并非首创,合流镇至长平镇的运河,在此四十年前已经开通了。

另一次是在北宋晚期。那就是朝廷决定对洧水和潩水的下游进行改道,使二水原来流入颍水,改为流入蔡河。据《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蔡河》记载:

(徽宗)大观元年(注:1107年)十二月,开潩河入蔡河。

前面已经说过,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洧水和潩水都是颍水的支流,二水均发源于密县境内,向东南流至西华县境内注入颍水。当时使潩水下游改道并改变注入河道的目的有二:一是防止春夏之交潩水下游宣泄不畅,以致泛滥成灾。因为潩水是流入颍水的,颍水在汛期水量很大,而且水势汹涌,在潩水入颍口对潩水的流入起着阻碍和顶托的作用,致使潩水宣泄不畅,在下游一带造成“泛滥民田”。改道入蔡河后,因蔡河是人工运河,水位常处于偏低状态,故能充裕地接纳潩水。二是增加蔡河的水量。蔡河虽有新开的闵河为其提供水源,但闵河的水源来自洧水和潩水的上游,上游的水量不大,而且只是分导了其中部分的水流,所以闵河本身的水量就有限,输入蔡河的水量也就更加不足了。这次工程措施的目的,是将潩水改道流入蔡河,使蔡河在半途中得到了大量的补充水量,从而使本来水位偏低的状况得到改善。

(三)维护惠民河的经常畅通

惠民河由于受天然降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洪汛和多雨时期往往出现泛滥灾害,而在干旱少雨时期,则又显得水位太低,航运困难。为此,北宋朝廷不得不努力采取各种工程措施,以维持惠民河的经常畅通。

首先,使惠民河上游闵河,保持着水源长年充足。为此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是:“凡许、郑诸水合白雁、丈八沟,京、索(诸水)合西河,褚河、湖河、双河、霸河皆会焉。”[80]

当时在许、郑诸州境内,分布着许多山涧、河沟,民间都截留用以灌溉自家田园。有官员奏称:要制止民间截取山水的行为,应将这些水源一一导入闵河,使闵河的水源长年有济。因此有记载说:“为民间截水莳稻灌园,宜令州县巡察,偷畎者捉拓勘罪”[81]。由于采取了许多广集水源的措施,因此闵河得以一直保持着水源丰富、水量充足的状态,在北宋史书上很少见到有关闵河缺水等记载。

其次,在蔡河上广设水闸,以启闭斗门来调节水量和控制舟船往来。仅东京城内外的蔡河上,就有“小木闸,在里城外之东南;惠济闸,在陈州之外;独乐闸,在城东南白墓子冈之东;赤仓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西;万龙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南”[82]。在蔡河全线,“犹以其浅涸,故植木横栈,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83],所谓植木横栈,就是指在河道中建立木闸,以启闭斗门来控制流量的大小。前面所说的在合流镇改建大河堰为二斗门,就是蔡河上重要的坝闸之一。惠民河与刁河合流后,“岁多决溢,害民田,(符)惟忠自宋楼镇碾湾、横陇村置二斗门以杀水势”[84]。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神宗采纳杨琰的建议,“在蔡河上增置上、下坝闸,蓄水以备浅涸”[85]。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王克基言:“按旧制,蔡河斗门栈板须依时启闭,调停水势”[86]。可知当时启闭斗门是有时间规定的,这使过往的舟船必然出现排队等候过闸的现象。此外,还有人建议仿效汴河的木岸狭河办法,在蔡河“置木岸”,考虑到“计功颇大”[87],神宗未曾采纳。总之,北宋时惠民河上的坝闸、斗门颇多,这对调控蔡河水量、水位确有好处,但对过往舟船带来不方便也是事实。

再次,开凿减水河,为惠民河排洪。惠民河水源丰富,水量充足,有利于通漕航运,这是好的方面;但是,每当洪汛时期诸多来水都汇集于惠民河,使惠民河不堪容纳,造成泛滥,这又是不好的一面。北宋朝廷既千方百计地汇集水源,以增加惠民河的水量;又不断地开凿减水河,以排放惠民河多余的水量,看似矛盾,实则都是因时、因地制宜的必要应变措施。例如,真宗“咸平五年(注:1002年)七月,京师霖雨,沟洫壅,惠民河溢泛道路,坏庐舍,知开封府寇准治丁冈古河,泄导之”[88]。所谓“治丁冈古河,泄导之”,就是利用丁冈地方的古河道,改造成减水河,为惠民河泄洪。又如,“大中祥符二年(注:1009年)四月,陈州(地方官)言:州地洿下,苦积潦,岁有水患。请自许州长葛县浚减水河,及补枣村旧河,以入蔡河。从之”[89]。而影响最大的是开凿八丈沟减水河之事,当时朝廷内外为此事而闹得沸沸扬扬。事情还得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说起,当时知陈州胡宗愈上言:“本州地势卑下,秋夏之间,许、蔡、汝、邓、西京及开封诸处大雨,则诸河之水并由陈州沙河、蔡河同入颍河,不能容受,故境内潴为陂泽。今沙河合入颍水处有古八丈沟,可以开浚,分决蔡河之水,自为一支,由颍、寿界直入于淮,则沙河之水虽甚汹涌,不能壅遏。”诏可。[90]

原来,每当洪汛时期,颍水水势很大,在蔡口对蔡河洪水的流入起顶托作用,使蔡河宣泄不畅,而位于蔡河下游的陈州一带,地势很低,因此每至夏秋之际,沦为泽国。胡宗愈所说的八丈沟,原为古鸿沟运河系统的一条分支,即今之茨河。北宋时,其西端起自陈州一带的蔡河东岸,在实地还残存着河道故迹,“或断或续,迤逦东去,由颍及寿,绵亘三百五十余里”[91]。利用这些河道故迹,改造成减水河,对于蔡河下游陈州一带进行排洪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十分合适的。因此当时有许多人包括胡宗愈在内,建议开凿八丈沟,哲宗也同意。但是,朝廷中也有不少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苏东坡就是其中反对最力者之一。他在元祐八年(1093年)九十月间,连续向皇帝呈奏状[92],申述反对开凿八丈沟。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每当洪汛时期,颍、蔡两河涨水,淮河也涨水,如开通八丈沟则也涨水,因八丈沟通淮河,必然因宣泄不畅而使八丈沟沿线也成泽国,所以开凿八丈沟不仅不能解决陈州一带的排洪问题,反而会扩大灾害范围。二是,八丈沟湮废已久,许多河段都已变成农田。如重开八丈沟,使沿沟数县的农民失去田地,无以为生,将会引起社会骚动,为害不小。三是,八丈沟绵亘数百里,如进行开凿,必将兴师动众,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八丈沟开通后,往来道路都要修建桥梁,费工、费钱又多,朝廷财政方面无法承受。当时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但因皇帝已经同意,最终还是开凿了八丈沟。据记载:

陈地洿下,久雨则积潦,时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霍)端友请益开二百里,彻于淮。自是,水患遂去。[93]

上引记载中说的新河,即是八丈沟。可知,八丈沟在哲宗时期已经开凿了八百里,未到达淮河。至宋徽宗政和年间,霍端友知陈州,奏请朝廷续开二百里,才与淮河接通。

综上所述,北宋对于惠民河的开发建设和日常维护,可谓不遗余力。正是依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这条雨则泛滥、旱则无水,而濒于淤废的古老运河,得以起死回生,重新焕发青春,成为北宋时代以东京为中心的四大运河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