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运河发展历程,伊娄河起源

中国运河发展历程,伊娄河起源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在江中出现了一个暗滩,不断淤涨和隆起,最后露出江面而成沙洲,因洲形如瓜,故称瓜洲。不久,沙洲上出现民居村落,并成为当时南北大运河在长江两岸的过渡口。但是,到了一百年以后的唐开元年间,随着长江泥沙的不断淤积,长江口已东移到今南通、常熟之间,而位于扬子桥与丹徒之间长江中的瓜洲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运河发展历程,伊娄河起源

在邗沟运河的起点扬州与江南河的起点丹徒(今镇江市)之间,隔着滔滔长江秦汉时代,这里江面辽阔,波涛汹涌。由于长江挟带的泥沙在长江口不断淤积,至晋朝海岸线和长江口逐渐东移,扬州、丹徒之间原本辽阔的江面,也随之逐渐收缩变窄。同时,在江中出现了一个暗滩,不断淤涨和隆起,最后露出江面而成沙洲,因洲形如瓜,故称瓜洲。不久,沙洲上出现民居村落,并成为当时南北大运河在长江两岸的过渡口。唐初,沙洲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地当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瓜洲上人烟愈来愈多。至北宋时,终于发展而成瓜洲镇。文献记载说:“瓜洲为江中沙渚,始于晋,盛于唐、宋,屹然称巨镇,为南北扼要之地。”又说:“瓜洲虽为弹丸之地,然瞰京口(注:即镇江),接建康(注:即南京),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全扬保障也。且每岁漕艘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必停泊,于是其为南北之利,岂可忽哉!”[78]

唐宋时代,瓜洲是大江南北水运交通的必经之地,许多文人学士途经这里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唐代张祜《题金陵渡》诗云: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79]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因变法遭保守派攻击而罢相,出知江宁府。翌年,复相。乘船北上,至瓜洲时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题为《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www.xing528.com)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0]

这些诗作,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瓜洲作为长江北岸渡口的独特情景,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隋炀帝时重开的邗沟,其在长江的入口位于扬州以南二十里[81]扬子桥江边。扬子桥又称扬子津[82],即古代从扬州渡江至丹徒的北岸渡口。历来为南北交通要津,而成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发展为镇。隋朝时,这里的江面宽四十余里,江中的瓜洲面积还不是很大,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横渡长江时并不妨碍交通。但是,到了一百年以后的唐开元年间,随着长江泥沙的不断淤积,长江口已东移到今南通、常熟之间,而位于扬子桥与丹徒之间长江中的瓜洲也在不断扩大。此时的瓜洲,其南北直径已达二十五里,并且瓜洲的北缘与长江北岸的距离已经很近,而其南缘与长江南岸的距离也只有二十里左右。这些资料,与《元和郡县图志》提供的唐时丹徒至扬州之间距离为七十里[83]的资料基本相符。由于当时江中的瓜洲,严重阻碍着船只自长江南北运河入口的横渡,使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舶在渡江时不得不向西绕越瓜洲尾部,这样,不仅增加约六十里的航程,而且在长江中航行常遇风浪袭击,遭受漂损危害,因此船家无不视为畏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