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运河的兴修缘起与历史背景

大运河的兴修缘起与历史背景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大运河的兴修缘起Chapter five causes for the Building of Dynasties Grand canal隋炀帝杨广在位仅14年时间,却主持完成了东都洛阳的修建、大运河的开通,并且三征高丽、三巡江都。他生前的所作所为颇受人们的关注,而开凿大运河是杨广所做的事情中受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件,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缘由也众说纷纭。开凿大运河有助于中央加强对不久前征服的东南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

大运河的兴修缘起与历史背景

第五章 大运河的兴修缘起

Chapter five causes for the Building of Dynasties Grand canal

隋炀帝杨广在位仅14年时间,却主持完成了东都洛阳的修建、大运河的开通,并且三征高丽、三巡江都。他生前的所作所为颇受人们的关注,而开凿大运河是杨广所做的事情中受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件,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缘由也众说纷纭。

一是巡游江都说。在众多的史书中,隋炀帝杨广被描写成一个荒淫无度、沉迷女色的昏君。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贪恋女色不遵守礼法,破坏祖制,违背天理虐待民众,荒废怠政,好大喜功薄情寡义。总之是又昏又暴又残忍又寡情,简直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毫无人性。据说,炀帝不但喜欢扬州这个大郡,而且嗜好扬州的春江花月。他写有《春江花月夜》一诗:“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另有《江都宫乐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这些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江都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风光。《隋炀帝开挖运河之谜》一文中指出:“持这种观点者都比较强调隋炀帝一贯奢侈的生活作风。因为开凿这条大运河动用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是造成当时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间甚至出现男丁不够,以妇女充数的现象。史书上也用‘力竭转输,身填沟壑’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路上的穷奢极欲为许多民间小说戏剧所津津乐道。”《隋炀帝艳史》称,大运河开通后,杨广以观扬州琼花为名,多次从运河水路去江南“猎色”。史书说:“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也常醉。”大运河流经的民间,至今依然流传着不少杨广当年猎艳的荒淫故事。

一是开泄地气说。按照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有风水上的原因,是为了泄一泄睢阳一带的“地气”。唐代韩偓的《开河记》称,“睢阳有王气出,占天耿纯臣奏,后五百年当有天子兴。”谏议大夫萧怀静曾奏告隋炀帝:“今睢阳有王气,又陛下意在东南,欲泛孟津,又虑危险。况大梁西北有故河道,乃是秦将王离畎水灌大梁之处,欲乞陛下广集兵夫,于大梁起首开掘,西自河阴,引孟津水入,东至淮口,放孟津水出。此间地不过千里,况于睢阳境内过,一则路达广陵,二则凿穿王气。”明代齐东野人在他的章回小说《隋炀帝艳史》中,有“耿纯臣奏天子气,萧怀静献开河谋”篇名。郭志坤《后人解析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一文中表述:小说固非信史,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所谓凿穿王气,实质反映着巩固隋王朝的强烈要求。

一是奠基迁都说。丁永林《京航运河梁山段沿革》中说:“隋炀帝即位后,对定都大兴并不满意。因为一来大兴距离关东和江南地区较远,不便于朝廷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二来随着中央政府机构的逐步完善,大兴的人口不断膨胀,光靠关中的粮食和物资已不能满足需要,而江南地区由于在南朝时无大战乱,社会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获得很大发展,已成为财富集中的地区,但从那里调运粮食和物资到达京师,路途又过于遥远,漕运不便。于是便在道里适中的洛阳营建东都,并着手修建大运河,以便漕运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物资以给东都,并加强对黄河下游及江南地区的控制。”杨广迁都洛阳之举一是为了躲避父亲的噩梦,二是为了走出关陇集团的控制。杨广发现洛阳距离长安太近,在这里也不能摆脱关陇贵族门阀的势力,便看上了扬州这个战略要地,登基后就开始往江都输送并囤积战略物资,为以后的迁都做准备。

一是南北漕运说。当时,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江淮以南地区经过三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早在开皇四年(584年),国家仓廪空虚,隋文帝希望在水旱之年,国家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为了方便漕运,他在下令建造大量仓库的同时,从潼关到长安,引渭水,开凿了广通渠。隋炀帝开运河,仅仅是隋文帝开运河的继续。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京师洛阳与江淮的交通,便利漕运。

一是控制东南说。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的阶段。江南从东晋开始就形成了门阀士族的特殊势力。隋朝建立以后,陈朝的残余势力一度与中央对抗。开凿大运河有助于中央加强对不久前征服的东南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

一是政治需要说。马玉华《局外人看圈里:为了这条河,他葬送了王朝,却功在千秋》一文中表述: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政权要实现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因路途遥远,所以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是相见百姓说。有人认为,隋炀帝鄙夷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终至亡国,因此自己反其道而行,“东行两幸,靡有定居”。在运河开通后,他的确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广与地方百姓接触,体察民情。郭志坤《后人解析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一文中表述,隋炀帝四出巡狩,主要是想遵循“天子有巡狩之礼”的古训,履行帝国天子职责,通过巡游了解下情,巩固统治,而不愿效南朝“亡国之君”。此巡狩显然不是单纯的享乐、游玩,而是一种军事和政治的示威。

一是服务军事说。打算兴兵辽东时,隋炀帝想从南方补充军事人才,征调南方的经济为辽东战争服务。永济渠是隋朝调运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道粮食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人员与战备物资的运输线。《历史词典》对永济渠的解释为:“隋大业四年(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永济渠在运兵运粮、保障军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漕运功能,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融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文化交融说。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隋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他的随从中,有大批僧尼、道士、蕃客等政界、宗教界人士和宿学鸿儒。“百度百科”《隋唐大运河》中表述,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了开凿南北纵向人工河的愿望。

郭志坤在《后人解析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一文中表述: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虽然对大运河的开凿动机看法不一,但对其开凿条件和客观效果还是比较一致的。

开凿大运河的时代条件是现实的。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也为开凿大运河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中央集权加强,能够实现大规模人力和物力的组织与调动,为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开凿大运河的反面影响是深刻的。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挖掘运河全靠人工完成,修河是民工的一部血泪史。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隋炀帝在位14年,出外巡行不下10次。(www.xing528.com)

古运河两岸见繁华

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是明显的。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着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的众说纷纭中,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算是对隋炀帝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本编主要参考资料

1.程玉海:《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2.丁永林:《梁山运河史话》

3.毛峰:《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

4.大运河申遗网:《卫河:从永济渠到御河的演变》

5.百度百科:《通济渠》《永济渠》《隋唐大运河》

6.陈璧显:《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9月出版)

7.戴敬仁:《隋代永济渠寻踪》

8.施永忠:《向往江都_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

9.郭志坤:《后人解析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

10.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间文献与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研究”[16AZS014]阶段性成果)

11.舒乙:《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