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缘起与发展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缘起与发展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旧的住房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住房新体制。住房公积金制度专为在职职工建立,实行职工个人和其所在单位共同缴纳,归职工个人所有。房改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必然结果。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市场经济下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它必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呼吸、共命运。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缘起与发展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改革旧的住房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住房新体制。通过新体制的建立,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纠正住房分配不公,缓解住房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顺利推进经济领域里的各项改革。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中央又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其中一条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改善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的吃、穿、用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当时只有7.1平方米[15],而且住房质量标准也不一样,“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这一严峻现实严重制约着小康目标的实现。所以,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尽快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

解决住房问题,实质上是解决住房的供应和消费问题。一方面,有没有更多的住房能够提供给需要住房的人们,这是社会住房供给量的问题,它涉及住房的生产,但根本问题是住房方面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住房的人们有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住房、消费住房,这又直接关系到居民个人的住房购买力,实际上是个人购房资金的支持问题。如果大量居民无力购买住房,即使社会住房生产量再多也毫无意义,因为购买力不足会影响着住房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住房的生产和消费看似两个问题,但归根结底却是一个问题,即资金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有没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住房,居民有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住房、消费住房。如果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住房,将会使社会住房供给量大大增加,住房紧张状况就会得到缓解;如果居民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住房,必将避免住房空置和积压,会使社会住房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积极发展住房生产,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么,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时职工工资普遍较低,城镇居民要购买住房,购房资金又从何而来?这些都是在住房制度改革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予以解决。因此,资金问题是解决我国城镇职工住房问题的根本所在。(www.xing528.com)

为了尽快解决住房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加快培育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加速住房生产,扩大住房供应,促进住房消费,实现住房的实物分配向货币消费转变,我们参照与我国情况较为接近的新加坡公积金模式,提出了建立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想。当时的住房公积金,在住房建设资金和住房消费资金并未彻底分离的情况下,统称为住房资金。资金来源由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用途主要是向单位自建住房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商品住房提供支持,统称为项目贷款。当时发放的单位自建住房贷款,主要用于建房成本高于以工龄折扣、一次付款折扣等优惠价格出售给职工后的价格差额弥补。对商品性住房开发建设来说,主要用于建设资金不足。这样,住房公积金与其他住房资金一道,共同承担起支持住房建设的重任。

根据这一思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率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2年起逐步推向全国。要求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城市,必须同时建立起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专为在职职工建立,实行职工个人和其所在单位共同缴纳,归职工个人所有。由于单位缴存的部分,从企业成本中列支,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从经费预算资金中列支,从而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设计思路。截至1995年年底,全国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为全面推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后来大规模启动大中城市的住房建设很快聚集起了“第一桶金”,为在较短时期内培育和逐步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城镇职工住房困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此看来,市场经济催生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房改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必然结果。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市场经济下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它必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呼吸、共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