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莱运河开凿背景简介

胶莱运河开凿背景简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其中有莱州人姚演,熟悉家乡的山川地形,于至元十七年向朝廷建议开凿胶莱运河。将位于山东半岛南侧的胶州湾同位于半岛北侧的莱州湾打通,实行河、海联运,这样既可缩短海运路程七八百里,又不需绕道半山东岛尖端的成山角,避免风涛和暗礁之险。元世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决定立即开工兴建。胶莱运河就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兴修的。

胶莱运河开凿背景简介

我国江南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加上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因此自东晋南北朝以来,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高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空前繁荣,社会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无论在农业物产方面或人民富庶程度,均超过了北方,至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由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江南地区也随之成为朝廷财赋、军需的主要供应地。韩愈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什九”[31]。就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反映。尤其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地区,经过五代时吴越国钱镠及其子孙七八十年的悉心治理,以及南宋对杭、苏、湖、嘉一带京畿地区一百多年的重点经营,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粮食产量居于全国之首,当时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宋末元初人郑思肖,长期在江南的苏州居住,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南北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北地称真定府(注:今河北省正定县)最为繁华富庶……曾不及吴城(注:指苏州)十之一、二,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32]元朝时,“江浙财赋居天下什七”[33]。而“江浙税粮甲天下,平江(注:指苏州)、嘉兴湖州三郡,则当江浙什六、七”[34]。这些记载充分表明,元朝政府的财税收入大多来自江南,而江南财赋又以太湖流域地区为最多。

如上所述,从唐宋时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从原来的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流域,但是当时的政治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因此以南粮北调为主要内容的漕运,在唐宋时代年复一年地进行,从不间断。元朝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元朝建都于今北京,其漕运的方向乃是名副其实的南粮北运。由于元朝政府的财政开支和京师众多人口的粮食消费,主要来源于江南特别是江浙行省地区,所谓“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35]。因此,江南的赋税负担较之其他各地要重得多。有统计资料表明:“天下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〇八石。腹里(注:指中书省所辖京师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内蒙古原察哈尔南部)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江浙行省(注:包括今浙江、福建两省和江苏、安徽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东北部分)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36]。江浙行省的面积仅为腹里地区的三分之一,而承担的每年漕粮数量却是腹里的两倍,四川行省的四十倍,甘肃行省的七十四倍,足证当时江浙行省税粮负担的沉重和南粮北运任务的艰巨。

元朝从江南至大都的漕运,路途遥远,既无现成的漕运路线,又缺乏漕运经验,一切都得从摸索开始,因此在漕运方式上举棋不定,走了不少弯路。元朝的漕运方式,按实行时间为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陆联运,自至元十四年(1277年)到至元十八年,漕运路线为:

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御河可以达于京(注:大都,即今北京市)。[37](www.xing528.com)

记载所说的“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似乎不易理解,其实,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原来,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金兵再次大举南下,时任东京(即汴京,今开封)留守的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38]。由于杜充的这一历史性的错误行动,从此引发了黄河不时南下夺泗、淮入海的恶劣开端[39],加上金朝统治黄河流域后,一直不重视对黄河的预防和治理,以致黄河经常发生决堤、泛滥和改道现象。特别是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注:今河南省原阳县)故堤,灌封丘而东”[40],河水大溜奔流封丘再折向东南,大致循古汴水旧道,经商丘、砀山至徐州,再夺泗、淮河道入海。这一次黄河夺淮入海,持续了600多年时间,直到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一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决口,才转向北归。正是由于元朝时的黄河下游,已经夺取泗、淮入海,所以来自江南、自南向北航行的漕船,在到达淮河后也就是进入了黄河,逆水行舟上溯至中滦镇(在今河南省封丘县黄河北岸,元时为一水陆码头,因漕运从这里开始转为陆运,故称中滦旱站),改用陆运一百八十里至淇门镇(今河南省浚县西南淇门村),再从淇门镇入御河,顺流而至今天津,改溯通州运河(即潞河)至通州。

这条水陆联运的漕运路线十分不便:一是途中要经过多次水、陆运输方式的变换,既费力又费时,而且搬上搬下粮食损耗巨大;二是从淮河南岸的淮安至黄河北岸的中滦镇,要在黄河中逆水行舟上千里,既费力又费时,还要不时经受着风浪之险,经常发生舟沉、人亡、粮溺等事故;三是运输效率太低,每年所能完成的漕运量最多约为三十万石[41]。因此,当时朝廷认为必须寻求其他更好的漕运方式和漕运路线来取代它,于是朝野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其中有莱州人姚演,熟悉家乡的山川地形,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向朝廷建议开凿胶莱运河。将位于山东半岛南侧的胶州湾同位于半岛北侧的莱州湾打通,实行河、海联运,这样既可缩短海运路程七八百里,又不需绕道半山东岛尖端的成山角,避免风涛和暗礁之险。元世祖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决定立即开工兴建。胶莱运河就是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兴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