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救护理中的院外急救特点及挑战

急救护理中的院外急救特点及挑战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灵活性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运工具。6.社会性院外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使院外急救跨越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表现出社会性强的特点。而且,院外急救是一种高投入低经济效益的特殊服务,只能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院外急救就有很强的社会性。

急救护理中的院外急救特点及挑战

1.突发性 院外急救的对象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的患者或伤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患者多为垂危者,不仅需要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还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

2.紧迫性 突发性灾害事故后,患者的情况非常复杂,有些患者一人有两个以上器官同时受损,甚至病情垂危,不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就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有50%可能被救活,10分钟开始心肺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危重患者,采用止血、固定抢救,否则,即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错误。

3.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时患者的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抢救者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实际上常常是患者多、要求急、要求高与救护者知识缺乏相矛盾的不利局面。有的灾害虽然患者比较少,但常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发生,甚至患者身边无亲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24万多人死亡,有70余万人受伤,其中重患者16.4万人,平均每5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患者。要使这么多的重患者得到及时急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现场大部分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因此急救、转运患者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www.xing528.com)

4.灵活性 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运工具。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患者周围寻找代用品,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救时机,给患者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

5.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要完善,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要齐全,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应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应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

6.社会性 院外急救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使院外急救跨越了纯粹的医学领域,表现出社会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重大灾难事故发生后,更能体现政府的保障能力。而且,院外急救是一种高投入低经济效益的特殊服务,只能以社会效益为主。因此,院外急救就有很强的社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