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性排污方式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适应性排污方式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各种对传统排污方式进行卫生改进的生态卫生体系已经成为众多国际机构的研究和推广重点。这些生态卫生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不依赖长距离管道排污,而是基于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转运堆肥等生态化污水处理方式,可适用于无条件敷设管道的旧城拥挤地区或严重缺水地区。

适应性排污方式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应用

3.5.4 适应性的排污方式

在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未完善以前,化粪池是我国城市普遍使用的粪便污水预处理设备。新鲜粪便污水的排放一般先进入化粪池(即厌氧生物发酵池),化粪池对粪便中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降解为粪渣和粪液,粪渣沉淀后定期清除,粪液内污染物少,可以直接排入污水管网。

我国绝大多数历史街区都具有建筑密度大的特点,而化粪池一般体积较大且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如供3~5人使用的2.2m3典型三格式砖砌无害化粪池的基坑尺寸为2900mm×1400mm×1050mm。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4.8.5条规定,化粪池外壁距离建筑物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得影响建筑物基础[57],加上部分街巷宽度无法满足一般环卫吸粪车通行,所以许多历史街区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常规化粪池,区内只有少数房屋或院落建了化粪池,大量污水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水体,严重污染街区环境[58]

为了改善历史街区的排污和环境状况,适应历史街区特点的新型化粪池、抽粪车和完全取消化粪池的污水直排是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借鉴传统的人工污水收集体系仅适用于少数极端情况。

1)新型化粪池

在新型化粪池方面,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新型环保化粪池和微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生产厂家。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为:①采用细菌分解有机物的方法与设备,将粪便转化为清水,达到控制污染的效果;②清淘周期长,可视情况3~5年抽一次;③体积小,规格为1200mm×1200mm×1100mm的环保化粪池每天可处理15人的粪便;④采用整体式玻璃钢或塑胶结构,无渗漏、异味等问题,因此可以在院落内部安装[59](图3.24)。在环卫车辆方面,亦有新型的体型小巧的环卫车辆,其抽粪管道长度可以达到30~40m。因此,通过采用新型设备和技术,在历史街区的院落或建筑内设置化粪池是完全可行的。

如绍兴市红旗路历史街区道路过于狭窄,最宽处2.8m,最窄处仅0.66m,无法敷设污水支管,因此,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时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微型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60]。在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污水系统设计中,因街巷狭窄无法设置普通化粪池,经市政设计、建筑设计、管理单位、东城区房屋管理局等单位的共同协商,最后采用新型化粪池,并将化粪池埋设在院落内[61](图3.25)。

img80

图3.24 PE塑钢预铸环保化粪池,尺寸1140mm×1060mm×1100mm

资料来源:固得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网页http://www.goodnice.cn/product_list.asp?id=133

img81(www.xing528.com)

图3.25 北京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污水系统设计图

资料来源: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课题组.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3

2)污水直排

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较为完善时,历史街区可以取消化粪池以节约空间,粪便污水直接由院落污水管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大都不设化粪池,而是依靠完善的污水收排管网系统收集,最后汇入污水处理站,经综合处理后达标排放。在我国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际污水处理量和肥料等资源化产品的生产量远远不足。这一方面的原因是污水收集管网不足、总量少,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大多数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的污水中有机物含量很低,资源化利用的产出就低。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管网的不断发展完善,取消化粪池的污水直排系统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在广州等污水管网建设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已在全面开展截污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始逐步取消化粪池。取消化粪池可以减少因化粪池渗漏、溢流等原因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改善卫生环境,同时有利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生产运营[62]。所以,在历史街区周边道路设有污水干管且容量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区内居民卫生设施和排污管网的改造、建设,逐步实现由居民水冲式卫生洁具排入院落污水管,由院落污水管汇入街巷污水管网,再经城市污水干管后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直排体系,从而取消街区内化粪池,解放院落地下空间,净化街区环境。

3)污水收集和生态排污

传统的粪便和食物废水(泔水)收集方式在我国一般城市只延续到80年代初期,但在少数边远城镇至今仍然存在。在水资源紧缺,无法普遍使用水冲式卫生设备的极少数历史街区,不可能利用管道系统排污,传统的人工倾倒、收集、储存和清掏就成为必然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污染地下水,且转运后用于农业和家畜饲养,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优势。因此,各种对传统排污方式进行卫生改进的生态卫生体系已经成为众多国际机构的研究和推广重点。这些生态卫生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不依赖长距离管道排污,而是基于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转运堆肥等生态化污水处理方式,可适用于无条件敷设管道的旧城拥挤地区或严重缺水地区。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编写的《生态卫生——原则、方法和应用》一书对生态卫生系统的理论和世界各地的实践案例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我国鄂尔多斯、广西田阳县等地的生态卫生系统实践案例[63](图3.26)。此外,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与世界银行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哥伦比亚ASAS系统和巴西“共同卫生系统”[64],是两种以社区为单位,合理利用“低技术”(Low-Tech)手段建设独立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适用技术,可以低成本地为无城市污水管道系统的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因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镇历史街区,绝大多数都已有或即将建设污水管道系统,故对此仅备一说而不深入介绍。

img82

图3.26 鄂尔多斯生态城镇的尿分流式非水冲厕所

资料来源:[瑞典]雨诺·温布拉特,梅林·辛普生-赫勃特.生态卫生——原则、方法和应用[M].朱强,肖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