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市政工程技术研究与协同工作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市政工程技术研究与协同工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规划调研阶段规划调研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各专业人员根据计划分头完成调查任务,同时保持联系,交流本专业调研中发现的对其他专业有价值的信息。经济社会专业调查补充非物质保护内容,交通市政专业补充可能发现的有价值的古代市政工程。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市政工程技术研究与协同工作

8.3 历史街区市政设计与各专业协同工作程序

科学的市政设计与各专业的协同工作程序是建构历史街区适应性市政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市政专业人员常常缺乏和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各专业的有效配合,往往是在道路、空间、建筑、街景等空间物质形态规划基本定稿后,才在定稿方案上进行市政各专业的配套工作。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规划师进行空间物质形态规划时,已经千方百计地在考虑拓宽或者增辟其认为“天经地义”的机动车道或消防车道,而不了解不设机动车道或消防车道而解决交通或消防问题的其他理论或技术措施。后期参加进来的专项技术人员则不了解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要旨,仅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配套,除非不能满足其专业要求,一般不会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可能造成整个规划方案的缺陷。因专业间配合不足还经常出现竖向设计与排水,道路宽度与管线综合等隐藏的矛盾,往往要等到实施阶段才可能暴露出来,导致规划修改、施工返工等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浪费。因此,有必要从规划调研阶段开始就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紧密协作。

由于保护规划是一个多学科、长周期且非常复杂的集体设计过程,很难用某种清晰的、统一的流程逐一表述其每一个思维过程。因此,本书简单地将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专业分为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经济社会人口,交通市政工程三大类,分阶段说明三类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协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最后提出各专业合作的全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市政技术原则。

1)前期工作阶段

项目负责人(一般为规划或遗产保护专业)根据项目基本情况和甲方商定合同细节,邀请经济社会类和交通市政类专业负责人共同考察现场,确定协作单位及协作方式,制定初步的工作时间表,组建多专业联合的调研工作团队。在甲方和协作单位配合下收集并研读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分区规划及各专业规划等上位规划资料、地方法规、史志资料、文保单位“四有”档案等相关文献后,各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包括分工、时间、成果要求在内的调研工作计划,并汇总各专业需要纳入居民问卷的内容,统一编制调查表格和问卷。

2)规划调研阶段

规划调研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各专业人员根据计划分头完成调查任务,同时保持联系,交流本专业调研中发现的对其他专业有价值的信息。

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类专业的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并标明具体功能),建构筑物现状评估(建筑年代、层数、面积、功能、质量、产权、建筑特征等,构筑物的年代、种类、数量、分布状况),街巷现状评估(街巷年代、街巷风貌、街巷宽度、使用状况),空间环境调查(公共空间、铺地、水体、驳岸、绿化、小品等)。

经济社会人口类专业的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文物古迹调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现状,各类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寻访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产业经济现状评估(现状产业结构评估,可利用产业资源,企事业单位发展意向调查及适宜性评估等,传统商业街还应重点调查商业类型和经营状况),社会结构调查(行政区划、居民自治组织、家族等),居民座谈和社会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人口结构的年龄、收入、职业、搬迁意向、改造意向、发展意向、出行方式、居住地点、工作地点、住房面积、住房类型、住房产权、厨卫设备、采暖方式、水电气用量等,可分类编制和分期发放,可逐户填写,抽样应≥300份)。

交通及市政类专业的主要调研内容包括:现状和已规划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主要包括道路系统的分布、最小宽度、断面、标高,外围及内部机动车道流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停车场等设施,水上交通,旅游交通,主要交通吸发源等),现状和已规划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主要包括外围市政接口及容量,区内及周边各类市政站点的设备容量和管理,管线敷设方式及地下管线断面,传统院落和街巷排水方式、河道排水口等)。

调研成果初步整理完成后,各专业应进行汇总讨论,交流基于调研成果的初步规划设计思路,发现规划的难点、重点和可能产生矛盾的焦点,以指导各专业补充调研和下一步规划工作,其中专业间协商至少要有以下内容:

(1)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专业在“五图一表”(建筑年代、建筑层数、建筑功能、建筑质量、建筑产权等五张建筑现状调查分析图,以及现状历史遗存明细表)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物质空间保护框架和保护区划。经济社会专业调查补充非物质保护内容,交通市政专业补充可能发现的有价值的古代市政工程。

(2)经济社会专业人员提出街区功能调整的发展方向,大型企事业单位搬迁或发展的初步项目建议,建筑和规划专业论证街区功能调整和项目在用地、建筑再利用上的可行性和分布,交通市政专业论证用地和功能调整在外围交通条件、市政容量方面的影响和可行性。(www.xing528.com)

(3)建筑规划和经济社会专业分别提出从空间使用和社会结构保持、居民意愿出发的适宜居住人口规模,交通市政专业结合拟调整和发展的公共设施初步预估内外市政站点和管网是否扩容还是继续沿用。

(4)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专业根据文献和调研确定历史街巷沿革图,并结合保存现状和风貌划分须保护街巷路段和可拓宽、改造街巷路段,与交通市政专业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区内外机动车道、消防车道、疏散通道的组织方案,对拟拓宽、改动的街巷、建筑逐一进行讨论,根据街巷宽度和管线状况商定采用直埋还是综合管沟的敷设方式,对各街巷宽度最小处应重点讨论其对交通和管线综合的影响。

3)规划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各专业协同工作的重点时期,一般应以建筑与遗产规划专业为主,经济社会和市政各专业配合,同时工作,不宜分头开展工作,其中各专业协作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专业和经济社会专业共同根据地块风貌和功能适宜性的评估,确定可供改造的各地块。可改造地块在考虑用地和功能方案前,应由交通和市政专业先行考虑利用可改造地块、可改造街巷增加解决街区交通的机动车道和人行疏散通道,结合地块改造方案,配建街区所需增设的公共空间和各类地上、地下市政设施站点,利用整片改造地块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场、变电所、调压站等市政设施的可能性。

(2)经济和社会专业从街区经济社会发展适宜性和旅游、文化产业策划的角度考虑街区需要增加或改善的主要功能,并和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专业、交通市政根据其空间、交通市政需求安排在可改造地块内新建,或利用现有地块和建筑改造。对经济社会需求的大型或大体量商业或公共设施应尤其慎重,必须满足规划和交通市政专业对体量高度、街区肌理、空间景观、交通容量、市政需求容量等的控制。

(3)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专业确定历史街区保护区划和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对于确定改造和拆除的建筑,应主动结合经济社会规划、市政规划配套区内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用房和小型停车场、变电箱、调压站、邮局、公共厕所等院内或室内市政设施。对于街区内非居住的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应由经济社会专业从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服务、非物质文化传习展销等角度规划实用功能,避免长期空置或全部辟作旅游景点。

(4)交通和市政专业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和市政设施规划应严格控制在历史街巷和建筑、风貌保护要求之下。道路交通规划应和建筑规划、遗产保护专业共同对区内各大型交通吸发源进行评估,功能不适宜应规划搬迁并利用其腾退用地组织道路、地面或地下停车场、市政站点及其他需增加的公共设施;对不宜或暂时不能搬迁的交通吸发源,考虑其用地范围、出入口位置等的适宜性,尽量疏解主要历史街道的交通压力

(5)交通和市政专业的市政规划应根据不同街巷宽度采用灵活的直埋或管沟敷设方式,对于同一街巷的不同宽度段也要灵活变化,采用直埋方式时过于狭窄的局部路段可结合道路标高设计采用地面径流排除雨水。各类可灵活设置的市政管井,应尽量设置在道路宽度较大或路外小广场等处。地上市政设施宜结合建筑空间规划采用户内式或地下式,户外地上市政设施的选址、体量、造型、色彩应与建筑规划和遗产保护协商确定。当因空间限制而确定采用交通禁行或限时通行、瓶装燃气代替管道燃气、无消防车道的消火栓消防系统等适应性市政措施时,应由经济社会人口专业配合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经济激励措施。

4)规划成果编制阶段

规划方案经各专业共同设计并经协作单位、甲方专家认可后,可分专业深化和编制正式成果,编制过程中仍应维持各专业间的联系,并分阶段进行各专业间的校核,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全部完成后,应由各专业负责人和主要编制人共同进行审图,发现问题修改审定后正式会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