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表现在市政规划设计人员缺乏遗产保护意识,在遗产保护和市政技术要求发生冲突时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其次,政府、居民和规划设计单位是历史街区市政技术的三大主体,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影响技术成果的方式。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

0.2.2 历史街区保护缺乏适应性市政技术体系

在当前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中,尚未建立起适合历史街区特点的市政工程技术体系,既缺乏正确的技术观念和工作方法,也没有充足的技术手段储备。一方面,加大了历史街区市政工程的经济代价和决策难度,使得某些历史街区市政设施落后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因改善市政基础设施而破坏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适应性技术手段不足

历史街巷是传统风貌和遗产真实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其密集而狭窄的空间特点与市政工程的常规技术手段和现行规范的空间要求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矛盾。由于缺乏针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标准,缺乏适应历史街区特殊性、与历史街区保护目标相协调的市政工程设计研究,大多数历史街区的市政工程一直按照一般的城市建设标准和常规技术手段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常常因满足交通和市政管线敷设的“客观”需求而放弃历史街区保护要求。

如北京旧鼓楼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拓宽“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强市政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埋设上水、下水、电信煤气等管线则要求拓宽道路,而这同样对缓解交通压力有积极意义”[16]。与此相类似,苏州干将路的拓宽改建也是为了满足西部新区和东部园区之间交通需求,解决“古城中部的小街小巷多少年来无法解决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污管道的设置)问题”,“通过干将路大改造,使水、电、煤气、通讯等各种管道得以在城市中心地带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改造提供了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17]。(www.xing528.com)

历史街区的空间特点和保护要求与现行市政规范和常规技术手段的矛盾固然存在,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并不算复杂,并且实际已经存在着许多适用于解决这些矛盾的市政材料、设备和技术。但在当前历史街区市政工程实践中,大量的产品、技术及其对历史街区的适用性不为市政技术人员所了解和认知,有的历史街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没有得到总结和推广,更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究,故而没有足够的、系统的适用技术储备,难以同时满足具体而多样的保护和发展需求。

2)技术观念和工作方式不当

历史街区的市政技术问题除了技术手段本身储备不足外,也缺乏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工作方法。首先,大量的市政技术实践缺乏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和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二重性的认识,缺乏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对市政技术价值产生和实现过程中的社会建构及其调控手段的认识,不自觉地放纵工具理性而背弃价值理性的约束,片面追求技术系统的内在价值而忽视社会系统的外在价值要求。具体表现在市政规划设计人员缺乏遗产保护意识,在遗产保护和市政技术要求发生冲突时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其次,政府、居民和规划设计单位是历史街区市政技术的三大主体,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影响技术成果的方式。目前的历史街区市政技术实践中缺乏适当的工作方式,既不能防止各主体对不当利益的追求,也不能保证各方正当利益在技术上的共同实现,具体表现在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在历史街区保护方向上偏重经济、政绩等功利性目标,在政策、管理、设计费用和工作周期上不重视居民生活所需的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居民缺乏适当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难以形成反映居民实际需求的共同意见,对技术决策的影响力较弱;部分规划设计单位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力量上配备不足,在工作程序上缺乏与遗产保护、物质空间以及社会经济规划的充分协作,市政工程规划往往流于空泛,且缺乏和遗产保护目标的协调。

因此,在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尖锐的背景下,有必要尽快地研究和建立适合历史街区特点的市政工程技术体系,为历史街区市政工程实践提供价值观念、应用理论、工作方法和适应性技术措施的指导,在符合遗产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改善我国历史街区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为历史街区居民及其建筑遗产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