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瓯脱地的变迁及历史演变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瓯脱地的变迁及历史演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上都所在地区,应是当时东胡瓯脱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汉初年,东胡王想用武力夺取其瓯脱之外的弃地,从而引起匈奴和东胡的战争。匈奴冒顿单于率军东出奔袭东胡,杀死东胡王,虏其人、畜,占据了包括瓯脱在内的东胡故地。左贤王庭管辖原瓯脱界以东地区。[6]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滦河上游地区迎来了辽、金的统治。

元代大都上都研究:瓯脱地的变迁及历史演变

一、瓯脱地的变迁

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是东胡和匈奴两个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的活动以今天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匈奴则以今天黄河河套和阴山山脉地区为中心。两族之间有一千余里的弃地无人居住,“各居其边为瓯脱”。“瓯脱”,意为“界上屯守处”,有人将它解释为“境上斥候之室”或“土穴”[1]。元上都所在地区,应是当时东胡瓯脱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汉初年,东胡王想用武力夺取其瓯脱之外的弃地,从而引起匈奴和东胡的战争。匈奴冒顿单于(音墨毒蝉余,单于为匈奴的最高首领)率军东出奔袭东胡,杀死东胡王,虏其人、畜,占据了包括瓯脱在内的东胡故地。

匈奴的统治机构分为单于庭、左贤王庭、右贤王庭三大部分。左贤王庭管辖原瓯脱界以东地区。西汉上谷郡(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县东)正北的濡水(即今滦河)上游地区,成为左贤王属部的驻牧地。匈奴人以左为上,单于之下,左贤王最为尊贵,大多由单于长子充任。左贤王以下,设有左谷蠡(音鹿黎)王、左大将、左大都尉、左大当户等官长。

西汉前期,左贤王属部经常在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塞外与西汉军队交战,濡水上游是双方争夺的地区之一。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汉军出塞,大败左贤王,斩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及其属部遁走漠北,汉军夺取了上谷郡塞外地区。

东胡被匈奴击破之后,残部分为两部,一部号乌桓,居住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的乌桓山;一部号鲜卑,居住在今兴安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边的鲜卑山。西汉统治者虽然以武力驱走了匈奴左贤王,但也难以在草原长期立足,汉军很快就退回到边塞之内。接受汉朝管辖的乌桓被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居住,填充匈奴人与汉人的中间地带。汉代特别设置护乌桓校尉,监护和管辖乌桓各部,使他们“不得与匈奴交通”,“为汉侦察匈奴动静”[2]。从这时起到东汉中期乌桓内迁中原诸郡,上谷乌桓在濡水流域驻牧了二百余年。(www.xing528.com)

乌桓南迁之后,鲜卑各部陆续南下。到东汉后期,鲜卑首领檀石槐曾短暂统一草原各部,“尽据匈奴故地”[3]。檀石槐的牙帐设在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附近),下辖东、中、西三部大人,中部大人管辖右北平以西至上谷郡的区域。檀石槐死后,部众分裂成若干集团。被称为“小种鲜卑”[4]轲比能拥有十余万骑,占据了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地区。曹魏初年,轲比能统一了原来鲜卑的东部和中部。青龙三年(235年),轲比能被魏明帝刺客杀死,以濡水为中心活动区域统一起来的鲜卑部,只存在了不到十年。

轲比能之后,以濡水为界,东边是鲜卑化了的匈奴宇文部,东晋建元二年(344年)被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灭。西边是由大鲜卑山迁来的拓跋部。拓跋鲜卑后来以盛乐为中心,逐渐南推,建立了北魏王朝,在原来的聚居区设置了武川、沃野、抚冥、柔玄、怀荒、御夷六镇,濡河上游属御夷镇管辖。[5]

宇文鲜卑部“别种”库莫奚,北魏至唐朝时游牧于濡河上游。库莫奚人的东北是契丹族,居住地就是原来东胡活动的区域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库莫奚和契丹归附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库莫奚地设立饶乐都督府,以库莫奚人首领为都督,受营州都督府节制。饶乐府治即库莫奚族牙帐的所在,地处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契丹建国前后,库莫奚族被征服。[6]

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滦河上游地区迎来了辽、金的统治。在元人诗中,有“穹庐区脱(即瓯脱——引者)云弥野”[7]等句,说明瓯脱的称呼,一直传到了元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