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

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战略。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虽使用较多,但主要针对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

7.1.1 生态敏感性分析

1)生态敏感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在不断加大,由此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日益重视的重大问题。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用的战略。所谓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即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杨志峰等,2002)。它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活力、恢复力和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指标(欧阳志云等,2000)。生态敏感区也称生态敏感地带,是指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这些要素和实体对内外干扰具有较强的恢复功能,其保护、生长、发育等程度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系统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经由大尺度的研究转变为中小尺度的研究。如关于土壤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的分析,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动态敏感性分析,大陆架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热带雨林对选择性伐木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等。国内不少学者在进行区域生态研究时也把生态敏感性分析作为基础,并提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就是从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及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并利用不同的敏感性因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许多地区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虽使用较多,但主要针对单一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酸雨发生敏感性分析(郝吉明等,1999)、土壤盐渍化的动态敏感性(罗先香等,2000)、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区划(尹海伟,2006)等相关研究。就研究尺度而言,主要集中在省一级尺度,如:刘康等(2003)运用多因子综合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辨识了甘肃省的生态的环境敏感区;贾良清等(2005)以安徽省域尺度生态系统为对象,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张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有学者将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城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黄光宇等(1999)对广州科学城的应用,杨志峰(2002)对广州市生态敏感性的分析,陶星名等(2006)对杭州市生态敏感性的分析,朱查松等(2008)对南京市江宁区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研究等。

2)评价因子的选择(www.xing528.com)

影响生态敏感性的因子随着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的不同而不同。欧阳志云等(2000)在对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划分研究中选用了气候、地形、土壤、地表覆盖度等因子;杨志峰等(2002)在对广州市生态敏感性分析时,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当地实际,选用了土地利用现状、面积、坡度、当地保护区类型和物种多样性5个生态因子;李贞等(2002)在对深圳梧桐山南坡废弃石场进行景观与生态敏感性分析时,采用了地形、岩石、植被、水体等6个因子;黄光宇(2003)在进行广州科学城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时,筛选了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植皮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居民点用地程度、景观价值8个因子;尹海伟(2006)在分析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时采用对区域开发建设影响较大的水域、海拔与堤防、植皮、耕地地力4个因子。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①可行性。所选择的评价因子要尽量客观,并能较好地度量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因子的内容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②代表性。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因子很多,但各自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应选取其中影响大、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因子,避免相同或相近的变量重复出现,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③区域完整性。生态敏感性分区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和行政区划相一致。但是人类活动受到行政区域的强烈影响,同时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取性,因此,一般在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时,贯彻了区域完整性原则,即主要以乡镇、村组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

园区生态敏感性的分析步骤一般如下:确定适当的生态因子,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将分析结果划分为相应的生态敏感度,最后根据生态敏感度区分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生态基质用地与可开发用地。生态因子的选择一般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对区域生态影响较大的因子,如地形、地质、水、土壤、人类活动等。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一般有三种:直接叠加法、因子加权平均法、生态因子组合法。三种方法各有优点和适用条件,所以应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直接叠加法优点直接明了,但要求各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基本相近且彼此独立;因子加权平均法适用于各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相差较明显;生态因子组合法是将相互联系的各个因子进行组合分析生态敏感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