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对受众生活的影响

媒体对受众生活的影响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众使用媒体是受众进行的一种有意图有根据的行为,可以利用某种相应的方式对受众使用媒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或者修改。人们是基于各种社会原因而成为受众。许多媒体形式的开发是为了适应特定社会团体的日常生活以及适应潜在受众的期望。在某种情况下,作为媒体的受众,他们在自我的私人空间,分享更多社会生活。在特定情况下,作为受众的一员意味着共享更宽广的社会生活经验。

媒体对受众生活的影响

受众使用媒体是受众进行的一种有意图有根据的行为,可以利用某种相应的方式对受众使用媒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或者修改。正如Webster和Phalen (1994)指出的3种主要受众模型,这3种模型分别把受众定位为:“牺牲者(victim)”(在效果模型中)、“消费者(consumer)”(在市场模型中)以及“交换货币(coin of exchange)”(在商品模型中)[1]。在这些模型中,受众这个词汇被概念化了,受众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统计学上的抽象数字,而非活生生的人群。

然而,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与其所处时代、地域以及各个社会文化习俗相关。人们是基于各种社会原因而成为受众。正如Eliot Freidson(1953)强调,众多的受众行为发生于当地社会活动的复杂网络当中。

许多媒体形式的开发是为了适应特定社会团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以及休闲)以及适应潜在受众的期望(Martell &McCall,1964)。如人们设计日报的内容和出版周期,以适应19世纪末期市民们的日常生活;设计家庭与妇女周刊用以在家庭中随时阅读。去电影院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为需要经济实惠户外娱乐活动的夫妇与朋友聚会提供了方便。

“去电影院”几乎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社交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观看特定影片的活动(Handel,1950)。有着古罗马时期“受众”特征的延续,人们在电影院可以进行社交活动。人们在看电影时,除了交流信息或者获得个人满足以外,电影院这种特定场合里的电影内容某状况下甚至被淡化,比如和恋人在一起“看电影”,主要是获取“甜蜜感”。

而“音乐”、“看电视”、“上网”等媒体行为都被看成是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情况下,作为媒体的受众,他们在自我的私人空间,分享更多社会生活。媒体可以通过许多方式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电视、网络、智能手机这些媒体,它普遍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主要用于家庭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音乐、书籍、网络、智能手机)填补了个人、家庭、世界与更广阔社会事务与活动之间的空白。在特定情况下,作为受众的一员意味着共享更宽广的社会生活经验。

一些受众对重要性的事件报道(比如,竞选结果、天灾人祸、世界危机)、主要体育赛事或者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直播音乐会),等等,他们还会按照公众角色在现实世界中参与,比如选民或参加慈善活动,或现场购票去观看电视里曾播出的音乐会等。

受众个人经验特性依据个人态度与环境而不同,与社会及其他人没有关系。当受众出于自我反省时,往往与自我比较有关,并在个人感觉中寻求自我身份过程中配合的媒体模型、角色及个性。受众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媒体经验的获得,这使得受众个人与媒体的扩张,以及发展更加息息相关(Neuman,1991)[2]。(www.xing528.com)

案例[3]

中国高中生最关注国家大事

在一项中、美、日、韩高中最关注的事件调查中,高中生对居住社区的事关心比例相对较低,中国为39%,美国为48.8%,日本为40.8%,韩国为39.9%。可见,中国高中生对社区的事情关注较少。但另一份数据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对国家大事更为关心,显著高于其他三国高中生。其中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中国高中生为73.3%,美国为54.5%,日本和韩国均为45.9%,几个国家平均数是58.9%。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一直比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高中生往往具有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再者,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多,易引起关注。而美日韩三国经济、社会发展都趋于相对稳定,社会出现的新问题相对较少。因此,中国高中生对社会相对来说更为关心。另一方面,可能是大部分高中生即将参加高考,其中一门科目“政治”对国家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考试要求。

人们的媒体使用方式常常融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态度行为的一部分(e.g.,Donohew,Palmgreen &Rayburn,1987;Eastman,1979;Engel &Blackwell,1982;Frank &Greenberg,1980)。Mitchell(1983)对于美国生活方式是这样描述:归属者,赶超者和达成者。Donohew等(1987)确立了4种社会类型:自由家庭主妇、外出活动家、有阻力的活动者以及正在奋斗的工薪阶层。这种分类方法根据人们态度和信仰的不同将媒体使用区别开来。

生活方式研究要求对更多的社会地位变量,行为(包括媒体使用、其他的休闲和消费活动)、态度、品位和价值进行研究。瑞典的一项对于年轻人和媒体使用(Jonason &Miegel,1992;Reimer,1994)的研究证明,人们的媒体品位和选择的确与人们每日的作息安排有关,这就可被称为生活方式,并且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影响媒体使用。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受众,Johnasson和Miegel(1992)将其分成了3个水平:一是整个社会水平的(用于国际比较);二是不同社会与文化层面;三是个体层面。他们认为,生活方式是个人独特的表达,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媒体如此与社会和文化经验息息相关。在一些国家,媒体内容是按照语言和少数种族区别供应的(Frachon &Vargaftig,1995),这也证明少数成员对主流媒体有着不同的注意力(Becker,Kosicki &Jones,1992;Real,1989;Wilson &Gutierrez,1985),甚至在一些国家,音乐有着“黑”和“白”之分。随着种族和文化交融的进行,这些音乐也会出现不同的混音版(Lull,1992)。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使用可以被理解成一种适宜的表达和娱乐的方式,一种共享的个人经验和一种特定文化的特性[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