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寄生虫病药物:药品营销研究

抗寄生虫病药物:药品营销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类药物是主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药物。

抗寄生虫病药物:药品营销研究

第二节 抗寄生虫病药物

寄生虫病可分为原虫病和蠕虫病,原虫病包括疟疾阿米巴病、利什曼病等;蠕虫病包括吸虫病、丝虫病线虫病等,因此抗寄生虫病药物可分为抗原虫药和抗蠕虫药。

一、抗疟药

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致病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后两者又称良性疟。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雌性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和人体内的无性生殖阶段。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生活史的不同环节,可治疗或预防疟疾。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

1.红细胞外期:受感染雌性按蚊叮咬人时,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即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形成大量裂殖体。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有两种遗传表现型即速发型子孢子与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潜伏期短(12~20日),侵入肝细胞即开始裂体增殖;迟发型子孢子潜伏期长(6个月或以上),在肝细胞内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开始发育、繁殖成裂殖体,是间日疟复发的根源。恶性疟和三日疟原虫不存在迟发型子孢子,故不引起复发。其中,乙胺嘧啶能杀灭红细胞外期速发型子孢子发育、繁殖成的裂殖体,用于病因性预防。伯氨喹能杀灭红细胞外期迟发型子孢子,对间日疟有根治(阻止复发)作用。

2.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外期形成的裂殖体分裂成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致肝细胞破坏而释出,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部分侵入红细胞内,经滋养体发育成裂殖体、裂殖子,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及其代谢物以及红细胞破坏产生的大量变性蛋白,刺激机体引起临床寒战、高热等症状,即疟疾发作。小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进行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恶性疟的周期为36~48h,间日疟为48h,三日疟为72h。氯喹、奎宁、青蒿素等对此期疟原虫有杀灭作用,能控制临床症状的发作。

(二)疟原虫在雌性按蚊体内有性生殖阶段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裂体增殖几个周期后.细胞内裂殖子部分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雌性按蚊在吸血时,雌、雄配子体随血液进入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过程,成为疟疾流行传播的根源。乙胺嘧啶能抑制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发育,有控制疟疾传播的作用。

1.控制症状药。此类药物是主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药物。常用药品主要有:氯喹、羟氯喹、青蒿素等。

2.控制复发与传播药。常用药品主要有:伯氨喹。

3.病因性预防药。常用药品主要有:乙胺嘧啶。

4.与抗疟药联合应用的药物。磺胺类和砜类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抑制疟原虫二氢叶酸的合成,单用时效果较差,仅抑制红细胞内期,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与乙胺嘧啶或甲氧苄啶(TMP)等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可增强疗效。常用药品主要有磺胺多辛和胺苯砜。

二、抗阿米巴病药

阿米巴病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感染。人经口感染阿米巴原虫,在肠腔内脱囊而出成为小滋养体,在结肠内与肠道菌丛共生。小滋养体在随宿主肠内容下移过程中,逐渐转变成包囊。此时并无症状,称为排包囊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小滋养体在一定条件下侵入肠壁,成为大滋养体,因破坏肠组织而引起阿米巴痢疾。大滋养体不能形成包囊,但可经血流至肝和其他器官引起阿米巴炎症和脓肿,统称为肠外阿米巴病。

抗阿米巴病药的选用主要根据感染部位和类型。甲硝唑首选于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而依米丁和氯喹只在甲硝唑无效或禁忌时偶可使用。对于排包囊者肠腔内的小滋养体和阿米巴痢疾急性症状控制后肠腔内残存的小滋养体,由于分布于肠腔内的二氯尼特,偶可考虑应用卤化喹啉类、巴龙霉素和四环素等。

三、抗滴虫病

阴道滴虫病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传染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式传染,病人将病原体带到浴池(室)、游泳池或通过浴盆、衣服、马桶、脚盆等传播;一是直接式传染,多通过性交。临床上间接传染为多见。(www.xing528.com)

对此病过去多采用局部治疗,例如冲洗后喷撒药粉或给予阴道片(栓)剂,但因所用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根治率低,患者配偶的尿道里常寄生滴虫,可反复感染。因此,抗滴虫病药的最好是能供口服的,以便男女同治,使配偶双方的滴虫都被消灭。常用药品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乙酰胂胺、大蒜、曲古霉素等。

四、抗血吸虫病药

血吸虫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引起。在我国主要是日本血吸虫,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省市、自治区。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是感染血吸虫的病人和病畜。其粪便中的虫卵排入水中后在适当温度孵化成毛蚴,毛蚴对人畜无传染性,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逐渐发育成尾蚴,离开钉螺进入水中,尾蚴具有传染性,因此尾蚴污染的水称为疫水。当人、畜接触含有尾蚴的水后,尾蚴可自皮肤迅速钻入体内,通过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最后到达门静脉发育为成虫。成虫逆流至肠系膜下静脉等处定居产卵,卵又可随血流到达全身,到达肠壁小血管,可破坏肠壁组织,引起肠壁的炎症、出血、脱落,虫卵随之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可再次感染人畜。部分虫卵可在肝脏中沉积引起炎症,阻塞肝脏小血管或引起坏死,长期对肝脏的损害可致肝脏肿大和硬化。

人感染血吸虫后,发生急性血吸虫病可出现发热、寒战、盗汗、乏力、肝脾肿大、腹泻或排脓血便以及咳痰、咳血等症状,虫卵侵入脑内可引起癫痫样发作。反复多次感染后或治疗不彻底则可转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表现为明显的肝脾肿大,晚期可致严重贫血、门静脉高压、黄疸、肝硬化、腹水等。

长期以来用于血吸虫病治疗的酒石酸锑钾,是治疗血吸虫病很有效的药物,但其毒性大、疗程长,必须静脉给药等缺点,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目前在临床应用的药品主要是吡喹酮,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能口服等优点,现已完全取代了酒石酸锑钾在临床上的应用。

五、抗其他吸虫病药

其他吸虫病有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等。抗血吸虫病药物中的六氯对二甲苯也可用于这三种吸虫病的治疗;呋喃丙胺也可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使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可以治疗姜片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及肝吸虫病等。此外,还有硫氯酚。

六、抗丝虫病药

丝虫病是丝状线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丝虫病的病原体为寄生于淋巴系统的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丝虫生长繁殖分为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发育和成虫在终末宿主人体内发育两个阶段。目前我国已基本绝迹。

寄生在淋巴系统的丝虫可引起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性皮炎、发作性发热等症状,炎症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丝虫病,产生如乳糜尿、橡皮腿样下肢肿胀,阴囊睾丸鞘膜积液等症状。对丝虫病治疗药品主要有乙胺嗪、呋喃嘧酮、卡巴胂。

七、抗黑热病药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消灭,余者仅为少数复发病例或对锑剂治疗发生耐药性的病人。常用药品主要有葡萄糖酸锑钠,戊烷脒较少用。

八、驱肠虫药

人类肠道寄生虫病较多,在我国常见、多发的寄生虫病有:由肠线虫所引起的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及由绦虫所引起的绦虫病。这些疾病的流行面较广,危害人民健康。因此必须针对肠道寄生虫病流行传播的各个环节开展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包括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和采取各种有效药品治疗寄生虫病患者。

在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时,应用药品的主要目的是:驱除或杀灭病原体,以达到防止传播及治疗目的理想的驱肠虫药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必须是口服剂型;②在消化道不易被吸收,从而在肠道保持高浓度,以充分发挥驱杀作用;③广谱、高效;④不良反应低,无“三致”作用;⑤不易产生耐药性;⑥生产工艺简便,价格低廉;⑦性质稳定,储运方便。

近年来由于抗寄生虫病药品研究的进展,多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肠道寄生虫药物相继问世,如咪唑类、嘧啶类等,因而逐渐地淘汰了过去长期使用的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山道年、灭虫宁、四氯乙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