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建筑情感倾向艺术的评论:建筑审美学研究成果

非建筑情感倾向艺术的评论:建筑审美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非建筑情感倾向艺术的评论由于有了艺术本质的前提和假设,那么以此为标准来对目前建筑界存在的情感倾向建筑艺术理解问题的曲解做分析和研究。在这里建筑仅仅作为特定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而言,这不是情感倾向建筑艺术。这种审美其实可以称为文化审美,应该排除在建筑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虽然被许多建筑师理解为情感倾向建筑艺术。

非建筑情感倾向艺术的评论:建筑审美学研究成果

(三)非建筑情感倾向艺术的评论

由于有了艺术本质的前提和假设,那么以此为标准来对目前建筑界存在的情感倾向建筑艺术理解问题的曲解做分析和研究。情感倾向建筑能够给予人情绪上的波动,但并不是所有情绪上的波动都能反推为情感倾向建筑艺术。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1.建筑中发生的事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人(非审美主体),在这里建筑仅仅是作为背景而存在,作为事件的容器而存在,而事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人(非审美主体)首先曾经或者正生活在该建筑之中,也就是说人对建筑的熟悉为前提,对象不是建筑而是事件即建筑中所发生的悲欢离合事件。面对儿时的建筑物,也许会由此泛起陈年往事乃至于感慨万千,思绪澎湃。在这里,人的情感激荡不已,但这种情绪的波动并不能赋予该建筑为情感倾向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是这种情绪的波动只是对特定的人有效,而非对大多数人普遍有效,因此不能算为情感倾向建筑艺术品;其次是,这种情绪的波动是以建筑作为背景,人所生发感慨也主要是针对发生在建筑中的往事追忆,不是针对建筑而产生情感。在这里建筑仅仅作为特定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而言,这不是情感倾向建筑艺术。但是如果用绘画进行特殊处理该特定建筑从而表现出沧桑感,这也就变成艺术作品,不过此时不是建筑艺术而是绘画艺术。这种以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忆为依托所产生的情绪变化不属于建筑艺术研究的范围,因为只要是旧物品,例如曾经使用过的钢笔,都可以作为特定个人回忆的触媒。对建筑师来说,这种特定的感动是在设计阶段无法加以控制和考虑的。

2.建筑作为体验的环境,作为人(审美主体)的审美客体而存在,建筑不是作为背景而是作为审美对象,审美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审美是建立在建筑以其形式和空间为对象的基础上,而它们共同形成的环境氛围和艺术效果则是审美的情境,由该情境引起情绪的波动,从而引起精神升华。而该审美反应又是建立在以文化社会等背景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建筑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艺术效果对于人(审美主体)产生的影响是必须以具有与审美情境相关联的知识背景为前提(即海德格尔的所谓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使得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以必然性形式出现(情感审美)。

在这里,澄清对民居艺术的一种误解。民居作为背景,对曾经或者正生活在该建筑之中的人来说产生上述的第一种感觉,而对于游客或者与该民居没有关联的人来说,他们所发生的审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人(审美主体)对建筑的形式和材质的审美,也即把建筑作为审美的对象,他们的审美反应就是上述的第二种情况(情感审美)。(www.xing528.com)

(2)人(审美主体)以民居建筑作为背景,他们把民居作为载体所携带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作为审美对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产生触动(文化审美)。

上述的(2)中审美反应(文化审美)建立在审美主体对民居所携带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的缺失的基础上从而产生审美上的互补,也就是说与民居所携带的地域文化与审美主体自身的居住建筑风格拥有地域上的差异(28),而这种差异造成审美的发生。这种审美其实可以称为文化审美,应该排除在建筑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虽然被许多建筑师理解为情感倾向建筑艺术。当然,与该民居没有日常生活关联的人(审美主体)的两种体验(上述文化审美和情感审美)在审美实践中不可能是如此泾渭分明,而是经常混合在一起的。针对民居的审美鉴赏,对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现代居住建筑(即当今的居住区的设计)的设计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平台。居住区在设计上应该关注的问题:

A.建筑和居住区的设计及规划方案首先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使用上的便利。

B.针对与该民居没有关联的人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地域文化的表达和小区的外观的设计(文化审美)。作为小区设计,基本上排除了情感审美的可能性。

当然小区的外观对居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居民长时间入住后,外观的感受必然会引起审美疲劳(熟视无睹),让位于小区居住适用性和方便性。居住区的设计首先应尽量满足人的舒适度,后才是美观要求。美观要求可以尽量考虑区域的文化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