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迹象证明低价进口产品导致实质损害存在

无迹象证明低价进口产品导致实质损害存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无合理迹象表明因被诉低于公平价值进口的产品导致实质损害存在在反倾销或反补贴税调查的初期阶段,ITC决定是否有合理迹象表明美国的某一行业由于正在调查的进口产品而受到了实质损害。由于下文讨论的理由,ITC裁定没有合理的迹象表明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尼的被调查商品的进口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在美销售而使美国生产漆刷的产业遭到了实质损害。因此ITC认为不存在被调查进口产品对国内价格有显著压制的现象

无迹象证明低价进口产品导致实质损害存在

第五节 无合理迹象表明因被诉低于公平价值进口的产品导致实质损害存在

反倾销反补贴税调查的初期阶段,ITC决定是否有合理迹象表明美国的某一行业由于正在调查的进口产品而受到了实质损害。作出该决定时,ITC必须考虑进口数量,它们对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和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影响,但仅仅是在美国生产运营的背景下考虑。法律将“实质损害”定义为“不是非间接性的、非实质的或不重要的损害”。在评估是否有合理迹象表明国内产业由于被调查产品的进口而受到实质损害时,ITC考虑所有的对美国产业状态有影响的相关经济因素。任何一个单独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所有相关因素被认为是在“商业循环的背景下和对被影响的产业显著的竞争条件中”。

由于下文讨论的理由,ITC裁定没有合理的迹象表明由于来自中国和印尼的被调查商品的进口以低于公平价值的价格在美销售而使美国生产漆刷的产业遭到了实质损害。

一、竞争条件

ITC认为有好几个竞争条件与这些调查相关。对漆刷的需求通常源于对油漆的需求。需求同时也受房屋建造和建筑活动的影响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漆刷的国内表观消费量从1996年的23200万支增加到1998年的25540万支。1999年第一季度,国内表观消费量为5510万支,而1998年同期为6000万支。

在调查期间,国内生产者提高了漆刷生产量和生产能力。其生产能力从1996年的11900万支增加到1998年的12670万支,主要是因为机械行业的投资加大而提高了生产能力。所有漆刷的国内生产量从1996年的7590万支增加到1998年的7830万支,尽管因为产能水平的增长快于产量水平的增长,但国内产业的产能利用率却同期从61.1%降到55.0%。

从量的衡量角度看,被调查的进口商品占据了美国大部分市场。然而,这些进口商品的大部分是由或通过包括申诉人在内的国内生产者销售的。这些直接进口产品和进口商品的销售1998年占从印尼进口的数量的*%[1],占从中国进口的数量的*%。

最后,市场可以分为专业市场和普通市场两部分。前者占美国生产漆刷美国装运的*%,或者占美国市场的*%,在面对任何一个被调查进口产品竞争时是无从知晓的。后者可以根据产品描述进一步细分为四类——条形刷与国内行业描述的“合格”、“优良”、“优质”三种不同质量品质水平的漆刷。条形刷约占美国国内市场的*%,而后三者总共约占美国市场的*%。国内生产主要集中于较高价值漆刷的消费者群体和专业市场部分,而被调查进口产品主要是条形刷和低价值的消费者使用漆刷。

二、数量

《关税法》第771(C)(Ⅰ)项规定,“委员会应当考虑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任何数量的增长,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美国的生产或销售的量,是否庞大或非常显著”。被调查进口产品是逐步增加的,从1996年的7650万支,增加到1997年的9470万支,再到1998年的11740万支,其中1998年第一季度装运了2290万支,而1999年第一季度为2590万支。进口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在增长,从1996年的1790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2590万美元,其中1998年第一季度进口品的(临时调查期)价值为540万美元,1999年同期为690万美元。

被调查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以单位来计算也在增长,从1996年的33%增加到1998年的46%。然而,以价值名义来衡量的话,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仅从10.4%增加到13.1%。在调查期间,国内行业市场份额以数量单位来计算的话,从34.4%下降到29.1%,其间1998年第一季度市场份额为26.2%,而1999年同期为31.4%。但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国内行业的市场份额实际上从1996年的76.5%增加到1998年的79.8%,其中1998年第一季度为77.4%,而1999年同期为77.6%。非被调查进口商品的市场价值份额从1996年的13.1%下降到1998年的7.1%。

当孤立地看待这些数据时,在调查期结束时被调查产品的数量可能会被认为是巨大的。然而,在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的相互替代性间有着限制。进口产品主要由低价值漆刷构成,包括条形刷,而国内生产主要集中在高价值的漆刷上,包括专业漆刷。基于此,ITC认为进口产品的数量不是很多,也不存在剧增问题。ITC还注意到这一结论与下文讨论后的决定,即“进口产品没有带来任何重大消极的价格影响或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不利影响”是一致的。

三、被调查进口产品的价格影响(www.xing528.com)

《关税法》第771(C)(Ⅱ)款规定,评估被调查进口产品的价格影响,ITC应当考虑:与美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比,进口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否很低;及这类商品的进口的影响是否把价格压低到一个相当的水平或阻止价格的增长,否则(无进口的话)价格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长幅度。

定价数据揭示被调查进口商品普遍存在的低价销售现象。来自美国和被调查国家的6种特定漆刷的定价比较表明,被调查产品在所有160个与68.4%来自中国的和*%来自印尼的低价销售的平均幅度相比较的季度价格中可以看出,是以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低的价格在销售。但是,ITC发现这样的低价销售不能被认为是显著的,因为它没有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中于国内漆刷和进口漆刷不同的市场部分的国内价格有明显的影响。

国内生产商的价格表明在调查期间,报告进口价格时,6种产品有5个价格总体上呈上扬趋势,而价格维持不变或下降的另外4种产品并无数据说明与进口竞争有关。ITC的定价数据问卷也没有显示出低价销售和国内价格相互间有任何关系。所以,ITC认为被调查的进口商品没有压制国内价格。

ITC还从其他角度同时发现,被调查的进口商品没有压制国内价格。在调查期间,销售产品的成本与净销售额的比率从57.2%降低到56.0%,而国内生产商的平均单位价值在增长。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是国内行业运营的利润在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即使没有进口产品,他们也不可能抬高价格。假如国内生产商同被调查商品的进口商和销售商以一样深的程度参与市场,他们可能会以不对他们高价格的国内漆刷价格有不利影响的方式营销那些进口的漆刷。因此ITC认为不存在被调查进口产品对国内价格有显著压制的现象。所以ITC发现被调查的进口商品没有对国内同类产品造成重大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在考察被调查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影响时,ITC需考虑到与美国国内行业状况有影响的相关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产量、销售额、库存、产能利用、市场份额、雇佣、工资、生产率、利润、现金流、投资回报、融资能力和研发等。任何一个单独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所有相关的因素被认为是“在商业循环的背景下和对被影响的产业显著的竞争条件中”。

ITC不认为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有重大的不利影响。虽然进口产品数量在调查期间呈持续增加趋势,并继续以低于国内商品在低价销售,但国内产业在大多数方面表现良好,特别是财务指标

美国国内生产商的国内装运量从1996年的7980万支降到1997年的7320万支,而到1998年又增加到7440万支。1999年第一季度装运量为1730万支,又高于1998年同期的1570万支。美国国内装运的价值量也在增长,从1996年的13220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5790万美元,其中1998年第一季度为3380万美元,而1999年同期为3590万美元。

运营收入利润的空间每年也在增加,1996年为15.8%,1997年为15.9%,到1998年增加为17.3%。生产从1996年开始的7590万支降到1997年的7340万支,但1998年又增加到7830万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增加了资本投资,美国国内漆刷年生产能力从1996年的11900万支增加到1998年的12670万支。产能利用却在调查期间从63.8%降到61.8%,反映了生产能力的提高。国内生产商的雇佣就业情况也从1996年的764个工人增加到1998年的820名工人。资本花费从1996年的90万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20万美元,研发费用也从1996年的20.9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56.8万美元。

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多数经济指标的效益表明产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产能利用和生产率则呈下降趋势,产能降低的发生是因为产能和生产的增长是以略微不同的速率进行着。而且,作为进口商品的重要销售者,国内生产商通过不断变化国内生产量和进口被调查商品间的关系能够控制他们的产能使用情况。

简言之,产业良性运营表现源自净销售价值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产业的集中点在于生产高价值的漆刷。同时,该产业在调查期内在促成有关产品的价格提高方面也是成功的。由于净销售价值的增长超过了单位成本的增加,在调查初期就不错的行业运营表现得到了提升。被调查进口商品没有在任何重大程度上压制了价格增长。所以,进口产品没有对国内产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因此,基于这些调查的记录,ITC认为没有合理迹象表明美国的产业由于从中国或印尼进口的漆刷以声称的低于公平价值在美国销售而受到实质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