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史学研究:春秋攘夷思想解析

南宋史学研究:春秋攘夷思想解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两宋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宋儒对《春秋》“尊王攘夷”思想的阐发前后有着不同的偏重。面对南宋民族矛盾相当突出的社会现实,这些论著中都会阐发《春秋》攘夷思想。在该书首卷,他明确认定《春秋》是“中兴周室之书”。

南宋史学研究:春秋攘夷思想解析

二、阐发《春秋》攘夷思想

孔子在周道衰微之际著《春秋》,其编撰原则是据鲁、亲周,常事不书,详内略外,一字定褒贬等。他的这种春秋笔法至汉代以后更为世人所推崇,如朱熹就认为《春秋》大旨在于“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37)即其内含有强烈的尊王攘夷思想。

对于宋儒而言,他们对“尊王攘夷”、“华夷之辨”大义的发挥,主要集中于其《春秋》学研究方面。在两宋研究《春秋》的著述数量方面,史载《三朝国史·艺文志》著录有72部,658卷;《两朝国史·艺文志》著录17部,114卷;《四朝国史·艺文志》著录36部,375卷;《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著录129家,174部,2271卷。(38)其间可以确定的是北宋约有125部,南宋《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虽载有174部,但存在重录北宋著述和缺少南宋末著述的现象。不过,由以上著录状况可知;两宋间研究《春秋》的著述相当多。

由于两宋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宋儒对《春秋》“尊王攘夷”思想的阐发前后有着不同的偏重。如北宋孙复撰《春秋尊王发微》,则全书主在体现“尊王”主题。而南宋初胡安国著《春秋传》,其书卷一开宗明义就论《春秋》之旨在于“谨于华夷之辨”。在此,仅以南宋时的状况而言,胡安国著《春秋传》的目的,据其《自序》所言:“近世推隆王氏新说,按为国是,独于《春秋》,贡举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设官,经筵不以进读。断国论者,无所折衷,天下不知所适,人欲日长,天理日消,其效使夷狄乱华,莫之遏也”。为此,他潜心二十余年著成此书,用以表明复仇攘夷之义。期间,胡安国具体从地域和文化两方面以发挥“攘夷”之义。其言:“《春秋》,圣人倾否之书,内中国而外四夷,使之各安其所也。”(39)此讲内外有别,从地域上区分华、夷。又言:“中国之所以贵于夷狄,以其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尔。”(40)此则讲贵贱之分,从文化观念上区分华、夷。正因为他极力倡导“攘夷”,于是认为:“以诸夏而亲戎狄,致金缯之奉,首顾居下,其策不可施也。以戎狄而朝诸夏,位侯王之上,乱常失序,其礼不可行也。以羌胡而居塞内,无出入之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此说者,其知内外之旨而明于驭戎之道。”(41)尽管“盟虽《春秋》所恶”,但只要是“攘夷”之举,胡安国便予以推许。如僖公二年九月齐桓公与诸侯盟于贯,《春秋》独言江、黄等“东方之与国”。胡安国解说道:“二国来定盟,则楚人失其右臂矣。……桓公此盟,其服荆楚之虑周矣,其攘夷狄免民于左袵之义著矣。”(42)又如文公八年冬十月,公子遂既盟晋赵盾,又接着盟雒戎,《春秋》分记二事,胡安国解说道:“圣人谨华夷之辨,所以明族类,别内外也。雒邑,天地之中,而戎丑居之,乱华甚矣。再称公子,各日其会,正其名与地,以深别之者,示中国、夷狄终不可杂也。”(43)以上情况正部分地反映了胡安国在该书《自序》所言的:“虽微辞奥义,或未贯通,然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大法略具,庶几圣王经世之志,小有补云。”由于该书旨在阐发攘夷等思想,以义理说《春秋》,因而“近世学《春秋》者皆宗之。”(44)并且据陈傅良所言:“浙间人家家有《春秋传》。”(45)胡安国之子胡宁不仅帮安国完成了《春秋传》,而且还著有《春秋通旨》,“以羽翼其书。”(46)随后,时人王葆著《春秋集传》,其说“多用胡氏。”(47)此外,当《春秋传》由胡安国奏进给高宗时,高宗褒奖说:“安国明于《春秋》之学,比诸儒所得尤邃。”(48)此后,当赵鼎向高宗问及是否已圣览《春秋传》时,高宗说:“安国所解,朕置之座右。虽间用传注,颇能明经旨。朕喜《春秋》之学,率二十四日读一过。”(49)

正是由于有胡安国《春秋传》的推动和高宗的偏爱,使得南宋治《春秋》者甚盛。其中如高闶、陈傅良、吕祖谦、朱熹、魏了翁、赵鹏飞、家铉翁和王应麟等均撰有《春秋》学论著,并且一些还存留至今。面对南宋民族矛盾相当突出的社会现实,这些论著中都会阐发《春秋》攘夷思想。如朱熹虽无研究《春秋》的专著,但在《朱子语类》卷83则有论说《春秋》及三传专章,在阐发《春秋》攘夷思想时,他联系南宋现实论道:“《春秋》固是尊诸夏、外夷狄,然圣人当初作经,岂是要率天下诸侯而尊齐、晋。自秦桧和戎之后,士人讳言内外,而《春秋》大义晦矣”!可见他是极力倡导华夷有别的。(www.xing528.com)

又如今存《春秋经筌》凡16卷,赵鹏飞撰。鹏飞字企明,号木枘子,绵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在其书《自序》中,赵鹏飞言:“学者当以无传明《春秋》,不可以有传求《春秋》。谓《春秋》无传之前,其旨安在?当默与心会矣,三《传》固无足据”。具体在他舍传解说《春秋》经时,则能联系当时形势,给予独特的解释。在该书首卷,他明确认定《春秋》是“中兴周室之书”。随后,他在书中将华夷之辨作为重要阐发内容之一。如在该书卷六《春秋》僖公八年“夏狄伐晋”条下,赵鹏飞先指出:“狄之为诸侯患久矣!”随后又在僖公十三年春“狄侵卫”条下,他指出:“前年狄灭温,温子奔卫。今狄侵卫,以卫纳温子也。呜呼!狄之横甚矣,灭其国,墟其社稷,虏其人民,而其君逋窜矣,尚欲得之以甘心焉。彼温子何慊于狄哉,恃强无厌,其性耳,君子不责也,而中国固有伯主,岂容安视而不讨乎?”后至僖公十四年“狄侵郑”条下,他进而论说道:“前年狄灭温、伐晋、侵卫,王不讨也。今侵郑甚矣。赤狄、白狄,皆在西北,今侵卫而至于郑,则与楚合矣。狄人与楚合,吾为齐桓惧之,至是之甚而不讨,桓公之伯心怠矣,老而溺于内宠,内不能治,何暇治狄乎?五伯桓公为盛,惜乎其不克终也,奈何”!在此赵鹏飞深为外狄乱华而齐桓公不能救叹息。又如在该书卷七《春秋》僖公十九年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条下,赵鹏飞论说道:“呜呼!齐之会,为桓公之辱大矣!桓公以四十年图霸中国,而服楚于召陵,艰乎为力哉!今桓之葬,坟土未干,而诸侯召楚人以盟于其侧。诸侯则然尔,而孝公非桓之子乎?父攘之以除中国之患,子盟之以为天下之害,人之贤不肖,父子之间遂尔霄壤耶,吾知桓公在泉之灵,盖不胜其愤也!”随后在僖公二十一年“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条下,赵鹏飞又论说道:“呜呼,愚哉!宋襄之图霸也。……乃一旦会楚人,于鹿上之盟,欲以只牲尺书,服虎狼之楚,吾于是知其大愚而不移,蹈死地而不恐者也。夫天下所赖乎霸者,以其能内抚外攘,故诸侯恃以安靖而服从,强暴有所畏忌而不敢陵犯。今宋襄结仇于四邻,国人且不顺,而况于诸侯乎!乃召楚人于境内以盟之。夫鹿上,宋地也。引虎入闺闼,妇人孺子为之战恐,而襄公更以为安,非愚固如是乎?幸脱抟噬,其亦幸矣,而秋又会之,虎口安能屡逃哉,宜其见执也”。在此赵鹏飞极论齐宋等盟楚甚谬,用以表明华夷之别。再如在该书卷七《春秋》僖公二十六年“公子遂如楚乞师”条下,赵鹏飞论说道:“今鲁憾齐之侵伐,而乞师于楚,是召外兵横行中国,其罪可胜诛乎!虽齐之伐我,固不义矣,以鲁之众,仗义而报之,何患不克?乃召兵于楚,而示弱于远夷,开其轻东夏之心,以为天下患,谓之智,可不可也?”又在同年冬,“楚人伐宋围缗”条下,赵鹏飞不仅指出:“公子遂如楚乞师,夔为楚灭,宋被楚围而齐怨,固未报也。呜呼!一举动之缪,贻祸天下,其罪可胜诛乎!”而且还说:“因知兵祸不可启,而中国不可示弱也,以此垂戒。后世犹有借兵回纥,而求援吐蕃者,呜呼,害哉!”再在同年“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公至自伐齐”条下,赵鹏飞进而论说道:“君子所恃以安靖国家者,有诸内,不求诸外;有诸内,则本不揺而外无忧,不求诸外,则权在己,而外有所忌”。在此赵鹏飞对鲁公子遂乞师于楚而导致楚伐宋齐等深表愤慨。总之,宋末赵鹏飞在解说《春秋》之义时,极为强调华夷之辨,其动机则是针对南宋现实问题发论,并旨在能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再如王应麟曾撰有《春秋三传汇考》36卷,可惜该书已佚。不过,在今存《困学纪闻》卷六和卷七中,仍可探知王应麟对《春秋》及三传的基本看法。王应麟认为:“明天理,正人伦,莫深切于《春秋》”;又认为:“《春秋》以道名分”。这是他对《春秋》旨在尊王定分的基本看法。同时,他又积极阐发《春秋》“攘夷”之义。如他认为《春秋》“书狄入卫,书楚子入陈,不忍诸夏见灭于夷狄,故称‘入’焉”。又如他对春秋时夷狄参与甚至主持盟会深表不满。他指出:“溴梁之盟,大夫无君;申之会,诸侯皆狄。春秋之大变也,有鸡泽之盟,而后有溴梁之盟;有宋之盟,而后有申之会”,于是要“君臣、夷夏之分,谨其微而已”。又言:“夷狄之主盟,自楚灵始也。申之会,鲁不至。及薳启强之召,而后如楚焉,则鲁不亟于从狄也。故曰:‘鲁一变,至于道’”。这表明他特别强调华夷之别,并且对鲁不从夷狄的做法深表赞赏。他甚至还认为《春秋》含有夷狄乱华之义。他说:“平王之迁,戎为之也;襄王之出,狄为之也。《春秋》之笔,戎为先,狄次之。其末也,淮夷列诸侯之会,天下之变极矣”。最后,他还直接运用《春秋》攘夷之义来分析时事。他指出:“列国之变,极于吴、越。通吴以疲楚者,晋也。通越以挠吴者,楚也。春秋于是终焉。唐以南诏攻吐蕃,而唐之亡以南诏。本朝以女真灭契丹,而中原之亡以女真。女真之将亡也,吾国又不监宣和,而用夹攻之策,不知《春秋》之义也。”(50)

总之,南宋诸儒治《春秋》主在攘夷,是史学经世的最显著表现。它表明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士大夫为了国家和本民族的利益,以华、夷有别来表达其爱国之心,并且以此来唤起民众和督促统治者保家卫国,以维护本民族利益。虽然在今天看来,该思想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它是时人结合时事的基本看法,是时人思想的直观表露,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