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文艺史料学研究:研究论丛首辑

延安文艺史料学研究:研究论丛首辑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建设,已经成为延安文艺研究中广泛的学术共识及迫切的学术探索话题。从而明显地改变了以往的延安文艺研究过程中,由于文献史料的缺少或有意无意地曲解史料等原因给研究本身所带来的诸如论著证明不足或文献史料错误等学术“脆弱的软肋”等问题。

延安文艺史料学研究:研究论丛首辑

关于延安文艺史料学研究的设想

王 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中国学术及其学术规范化意识的自觉与强调,从80年代就开始受到重视的延安文艺运动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及其研究出版,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并且为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及成长带来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延安文艺运动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或基本的文献学及文学史学的目的及范围,重视并强调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建设及其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现实性及当下性意义等,充分显示出延安文艺研究领域的学术成长及其成熟走向,尤其是延安文艺研究及学术意识的自觉发展和突破创新,并且对延安文艺研究与理论方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也昭示出延安文艺研究新的拓展和发展趋向,即文献史料学的研究及其建设,将成为延安文艺研究及学术未来成长发展过程中,真正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根本性途径及关键。重视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建设,已经成为延安文艺研究中广泛的学术共识及迫切的学术探索话题。

回顾新时期以来延安文艺史料学所取得的成绩,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批学者在经过积极的延安文艺运动文献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研究之后,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延安文艺运动文献资料及专题资料汇编、作家研究资料专辑和史料专刊,以及在文艺史料通论及版本考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学术成就。这其中,影响最大的除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组织并作为全国文学学科重点规划项目之一,于1983年4月出版的刘增杰等编撰的三卷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等延安文艺运动资料汇编外,相继涌现出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十六卷本“延安文艺丛书”,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二卷本《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丹辉主编的《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等,以及艾克恩的《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王培元的《延安鲁艺风云录》、朱鸿召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系列书籍,张鸿才的《延安文艺目录》等对延安文艺运动及其文献史料整理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从而明显地改变了以往的延安文艺研究过程中,由于文献史料的缺少或有意无意地曲解史料等原因给研究本身所带来的诸如论著证明不足或文献史料错误等学术“脆弱的软肋”等问题。

不过,作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延安文艺及其历史资源,实际上又是以其文学与艺术的综合性形态,以及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建设等之间的密切关系,直接参与并影响当代中国文艺及其艺术规范,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学想象及其国家美学趣味的基本动力。因此,在延安文艺研究过程中,虽然有许多前辈学者也非常重视文献资料工作,但无可讳言的是,由于延安文艺研究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影响,事实上造成了大量文献资料的流散及遮蔽,特别是被不断地删改及反复地曲解。从而形成了延安文艺研究长期以来为学界诟病的以意识形态或宣传代替学术研究,以及主观上或阐释上“以论代史”的流行等,使得主观主义曾一度盛行及研究者“避灾免祸”心态等不良现象。再加上学术体制未能给予文献史料整理工作应有的承认及地位等,从而使得文献的匮乏和史实的讹误,不重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游谈无根及穿凿附会等,以及缺乏学术史意识及有违“实事求是”的基本学术规范等,不仅被视为延安文艺研究中“脆弱的软肋”,而备受批评及其指责,同时事实上也构成本学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及其学术“合法性”基础。所以,对于延安文艺的学术研究及其文献史料的整理研究也就并非是一个地域性的文献学课题或学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诸多内容与层面的研究领域。于是,面对当今的文化建设及学术发展的要求,借鉴古典文献学的传统惯例和方法,从延安文艺运动及其现代文献史料的实际状况及生成特点出发,确定搜集、整理及研究的一些基本准则,探讨并分析延安文艺文献史料分布状况及其价值,以及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搜集整理及研究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在为延安文艺抢救、保存及传承其文献史料以及阐释文献史料本身的文学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有效完善及解决本领域研究中常受质疑的资料的真实性,或者“忽视文献史料”等涉及学术研究及其建设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为延安文艺研究的学术建设和专题性研究,提供科学的、基础的及其扎实的文献史料依据。(www.xing528.com)

因此,关于延安文艺史料学的研究内容及其设想,主要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延安文艺史料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结构等,探讨延安文艺文献史料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学术研究的走向趋势,尤其是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搜集、鉴别和运用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学术方法等;二是具体讨论延安文艺各个时期文献史料的来源、分布特点及其价值和利用等,特别是考订并分析延安文艺文献史料的来源与分布,专题性史料(作家作品资料、文学史资料及考辨性文献等)、工具性史料(书刊编目索引、年谱年表及辞典手册等)与叙事性史料(回忆录、访问记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文献资料)的互证及价值等;三是根据其与古典文学不同的版本特点,在通过汇校等方法对延安文艺文献史料进行整理、认识及重新发现其传播、修改中的历史印记的同时,对报纸、期刊等现代文献资料价值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及发掘利用等;四是针对延安文艺史料研究及其整理过程中,包括作家作品编选、逸文搜集、书刊编目等具体方法及技术,讨论延安文艺及其文献史料和编纂、校勘,以及总集、别集、书目、索引等问题;五是围绕延安文艺学术研究中文献史料学方面存在的焦点问题,专门讨论延安文艺史料检索的方法技能、基本思路及常用工具,包括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延安文艺史料整理研究及检索应用方面的影响及作用。从而通过版本校勘、辑逸辨伪及编写书目与索引等方法,对前人整理的延安文艺文献史料成就加以总结等,并且在延安文艺史料学基础理论及其历史现状,延安文艺史料及其文献学分类研究,如作家文集、文学史等专题性文献史料,书刊编目、目录索引等课题方面,包括延安文艺刊物篇目汇编等工具性文献史料,以及搜集整理、鉴别校勘及编纂检索的方法等,包括传记年谱、版本考辨等一系列的学术研究课题领域,能够取得坚实的推进及突破。

总之,作为延安文艺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性研究,延安文艺史料学的基本理论性与应用性学术内容,应当对于探索并增强延安文艺研究的科学性及其学术性建设,推动本领域研究扎实、科学严格的学术素养及其方法的训练,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文化建设研究的学术创新与学术积累的进步等,避免延安文艺研究中的简单化和机械论,以及思维方法上潜在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以使延安文艺史料学的研究视野定位在一种科学的历史阐释及理论反思,以及其根本性规律与普遍性理论结构的发现及建立等层面之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延安文艺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