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显之行程晋宋之际,游方僧人往西域,探访戒律同志,遇大风

法显之行程晋宋之际,游方僧人往西域,探访戒律同志,遇大风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显之行程晋宋之际,游方僧人(往西域者谓之游方。而在显前之慧常、进行、慧辩只闻其出,而未闻其返。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法显西行,始于晋隆安三年(此据《祐录》。法显寻求戒律之同志,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行程中又遇大风。据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法字乃禮字之讹,即是兖字。

法显之行程晋宋之际,游方僧人往西域,探访戒律同志,遇大风

法显之行程

晋宋之际,游方僧人(往西域者谓之游方。《僧传·智猛传》云:“余寻历游方沙门,记列道路,时或不同”云。又据慧皎自序云,僧宝有《游方沙门传》,此乃义净《求法高僧传》之类也)虽多,但以法显至为有名。盖法显旅行所至之地,不但汉之张骞、甘英所不到,即西晋之朱士行、东晋之支法领足迹均仅达于阗(支法领即至印度,亦非从海路归。参看《释教录》卷四上末)。而在显前之慧常、进行、慧辩只闻其出,而未闻其返。康法朗未闻其至天竺。至于于法兰,则中道终逝。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返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此其求法所以重要者一也。印度史籍,向不完全,多杂神话。而于阗、龟兹诸国则久已湮灭,传记无存。西方研究此方史地学者,遂不得不转乞灵于他人国之记载。我国人游历天竺、西域之传记有十余种,其现全存者极少,西人均视为鸿宝。法显《佛国记》,载其时西域情形甚详,居其一焉。此其求法之所以重要者二也。法显既归国,先至建业,与外禅师佛驮跋陀罗译经约百余万言,其中《摩诃僧癨律》(亦名《大众律》)为佛教戒律五大部之一。而其携归之《方等》、《涅槃》,开后来义学之一支,此其求法所以重要者三也。

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人。三岁出家,年甚幼,向道之心即甚坚贞。(详《出三藏记·法显传》,《高僧传》从之)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见《出三藏记》,《高僧传》未言二十受戒)常在长安,慨律藏残缺,矢志寻求。盖东晋中叶,佛经译出虽多,而戒律未备。经安公之搜求,虽有所得,然律实至罗什之世始称完全。法显西行,始于晋隆安三年(此据《祐录》。《僧传·慧嵬传》同),即姚秦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佛国记》作弘始二年,误,《佛国记》下均简称《记》)其时(公元399年)道安死去已十余年,而在什公到长安前二年也。

法显寻求戒律之同志,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偕行度陇,至张掖,遇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时约弘始二年),复共西进至敦煌。太守李浩(字李詗)供给渡沙河(《记》传作沙河,《祐录》作流沙),法显等五人随使先行,复与智严、宝云等别。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渡流沙,经鄯善国,以至乌夷(乌一作1,即乌耆),住二月余,宝云等亦至。智严、慧简、慧嵬返向高昌求行资。而法显等(当系等取慧景、道整、慧应、僧绍、宝云、僧景六人)得符公孙供给,直进西南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记》作“涉行”,此依王氏本《水经注》)。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幸到于阗。慧景、道整、慧达先发向竭叉国(慧达不知何时加入)。次僧韶一人随胡道人向宾(僧韶当即僧绍)。法显等(当系等取慧应、宝云、慧景三人)进向子合国,南行入葱岭。经于麾国而至竭叉,复与慧景三人合,共度葱岭。葱岭冬夏有雪,又言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土人即名之为雪山。度岭则到北天竺。(以上依《记》)(www.xing528.com)

始入北天竺,有小国名陀历。自此顺岭西南行,其道艰阻,崖岸险绝,石壁千仞,临之目眩。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道,凡度七百余所。度梯已,蹑悬□过新头河,河阔几八十步。(以上依《记》,参以《祐录》)九译所绝(《记》作记,此依《水经注》),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语见《记》。《祐录》缺此语,《僧传》则有此,当系照《记》加入)渡河到乌苌国,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发向那竭国。法显等(当系等取慧应、宝云、僧景三人)后行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记》此下传叙竺刹尺罗国及投身喂虎处,应系述所闻,非显行迹所到),而至弗楼沙国。时先到那竭国之慧景病,道整住看。慧达一人还,于弗楼沙国相见,随宝云、僧景还中国。慧应复于此国之佛钵寺无常。(《记》宋本原作“慧景应在佛钵寺无常”,“景”字衍)法显遂独自至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三人南度小雪山。山冬夏积雪,山北阴中遇寒风暴起,人皆噤战。慧景一人,不堪复进,口出白沫,语法显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殒。”言绝而卒。显抚之泣曰:“本图不果,命也奈何。”复与道整前进,过岭到罗夷国,经跋那国渡新头河,至毗荼国。次经摩头罗国,经蒲那河,入中天竺境。

法显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于巴连弗邑留住最久。盖法显本求戒律,北天竺诸国皆用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至中天竺,于此邑摩诃衍僧伽蓝得《摩诃僧癨律》,谓乃癨洹精舍所传本,十八部律所从出。佛在世时大众所行也。又得《萨婆多部钞律》可七千偈,《杂阿毗昙心》可六千偈,《6经》可二千五百偈,《方等般泥洹经》可五千偈,及《摩诃僧癨》、《阿毗昙》。故法显住此三年,学梵书梵语,写律。道整西来,意本亦在戒律。今既到中国,见沙门法则,众僧威仪,触事可观。乃追叹秦土边地,僧律残缺,誓言“自今日以至得佛,永愿不生边地”。故遂停不归。法显本心欲令戒律通汉地,因是独还。遂顺恒河至海口,乘商船到师子国。

法显停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及《杂藏》,均为汉土尚未有者。乃附商舶东归,值大暴风,船破水入,漂流十三昼夜,至一岛。治舶漏处又前行。又在难危中九十日,达耶婆提国(即Yavadhipa地应在今日苏门达拉岛上)。后随他商舶趣广州。行程中又遇大风。舟任风随流,粮水均净尽。忽至岸,见藜藿依然,知是汉地。遇二猎人,询知为青州长广郡界,牢山南岸,时为七月十四日也。太守李嶷(按《南齐书》李安民之祖名嶷,恐即此人)将人迎接,归至郡治。其后显似即至彭城(《水经注·泗水篇》谓显东还时经此,并立寺。郦道元生长于东土。而元法僧以彭城反叛,道元率兵讨之。其时距法显未过百年。《水经注》所言当可信),并在此度岁。(《记》谓刘法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据足立喜六考证《法显传》法字乃禮字之讹,即是兖字。刘兖青州指刘道怜。按道怜原镇彭城,义熙八年九月后,乃刺兖青州,移镇京口。如足立氏之言不误,则显系于道怜未去京口之前,受请至彭城。但义熙八年青州刺史命檀祗。[祗似亦信佛,见《僧传·史宗传》道怜似不得为兖青州。《祐录·法显传》云:“刺史请留过冬,显不允,即南下。”所言亦与《记》不同)明年夏坐讫,虽欲西返长安(此据《记》),但因南下势便(其时彭城属晋),故径造建业,凡所历三十馀国。(《记》去“凡所游历减三十国”,想系自沙河以西算起,但据《记》自乾归国起至耶婆提止,凡三十二。按《祐录》云,“凡所经历,三十余国。至北天竺,于未至王舍城,暮停于一寺,明旦诣耆窟”云云。此盖谓显之行程共经三十余国。而其在北[疑系“中”字]天竺,于未至王舍城时,天已暮,乃停一寺中也。《僧传》于此处改写为“凡经历三十余国,将至天竺,未至王舍城有一寺,逼暮过之”云云,甚失《祐录》原意。查《僧传·法显传》全抄《祐录》之文,而间加以改窜,但其改窜之处往往甚误。(一)改“至北天竺”为“将至天竺”如上所述。(二)《祐录》于述显在耆窟山迦叶事后云:“又至迦施国”,此“又”字不必含有时间在后之意,而《僧传》改为“进”字。实则据《记》,显先至迦施国,后乃至耆窟。(三)《祐录》据《佛国记》叙行至耶婆提事文甚明,《僧传》修改之,其文甚误。(四)《僧传》谓青州刺史留法显过冬,《祐录》并无青州二字。《僧传》加此二字,不知何所据。(五)《祐录》谓法显所见风俗“别有传记”。而《僧传》改曰:“其游履诸国,别有大传焉。”后人因据此“大传”二字,而猜度法显之游记名为《法显大传》,实则慧皎随意抄改,未必精审而字字可据也)自其发长安,六年而到中国(即中印度),停六年还,三年而达青州(此据《记》),前后共十五年,应为义熙八年也(公元412年)。显归到京,当在次年秋间也。(《祐录》三《弥沙塞律记》所述颇不同,不可信)盖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也。(《记》尾原跋中语)法显叙其游历始末,成《佛国记》,述行程闻见颇详。今依《记》(间参以《祐录》)仅就其西游之目的、同行之人物以及道途之艰辛,撮其要,具陈如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