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府分类及历史演变-《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乐府分类及历史演变-《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沿秦制,保留了乐府的建置。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唐人所揭示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取入乐这一特征。汉初太乐较受重视,而乐府形同虚设。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对这些乐府诗的分类,历来最称允当。

乐府分类及历史演变-《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一、乐府

乐府是朝廷设置的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最初的含义。魏晋六朝将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而来的可以和乐而唱的,即汉人原称为“歌诗”的作品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名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1977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有用秦篆刻记的“乐府”两字,说明秦时已有乐府这种机构。汉沿秦制,保留了乐府的建置。汉乐府在音乐的收集、整理、创新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朝时,人们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着眼点还在音乐上。唐代则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仍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唐人所揭示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取入乐这一特征。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时均设乐府和太乐两个机构,太乐掌祭祀雅乐,归奉常管辖;乐府管民间俗乐,权属少府。但“秦阙采诗之官,歌咏多因前式”(《宋书·乐志》),故乐府真正采诗,则始于汉代。汉初太乐较受重视,而乐府形同虚设。武帝时,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在“定郊祀之礼”、“作郊祀之乐”的基础上,重建乐府机构,设官完备,人员众多,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之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虽然朝廷采集乐府的直接目的还是用于宫廷娱乐,但乐府的设置在客观上起到了集中、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于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仍得以保留。

二、乐府诗的分类(www.xing528.com)

两汉乐府数量较多,作者面广,或出于庙堂,或作于民间。《汉书·艺文志》著录者说西汉歌诗有28家,314篇,基本上都是乐府诗。宋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对这些乐府诗的分类,历来最称允当。根据乐府诗的来源和用途,共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乐府的全貌。

两汉乐府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谣歌辞中,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郊庙歌辞是专供朝廷祭祀宴飨用的乐歌,体近《雅》、《颂》,全是文人创作。后三种主要收录民歌,以相和歌辞最多。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辞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其中杂有不少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