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施之死的谜底揭开,争议最大的后妃

西施之死的谜底揭开,争议最大的后妃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人难解西施之死,后人为西施出生地而备战馆娃深宫。关于西施的死因,众说纷纭,如下所说。反正西施是出名了,所以后人争相把西施归到自己的家乡,建立祠堂或表示怀念或供瞻仰。到1979年,王玮常率先公开发表文章《西施出萧山》,再次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应该是在萧山的观点。他们想把萧山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结果铁道部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看来,到现在为止,人们普遍认可的,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

西施之死的谜底揭开,争议最大的后妃

先人难解西施之死,后人为西施出生地而备战

馆娃深宫。

姑苏落日美得妖艳,美得狂热。

西施赤脚抱膝,静静地蜷缩在白狐皮垫上,等着夫差来营救她。

两天两夜了,柔弱的姑苏还能支持多久?

越王的军队再次攻到了姑苏城下,那个放弃生命爱着她的男子,保持着英雄般的高傲,自刎而死。

馆娃宫中一片狼籍,她一个人站在大殿里。

“大王呢?”这倾国倾城的美人,这馆娃宫的女主,如今便像是一个影子,空荡荡的大殿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迅疾短促的马蹄声从姑苏城的方向奔来,踏碎了寂寂的暮色。马蹄声渐行渐近,猛然打住。一个高高瘦瘦的越国官员从马上跃下来。

“姑娘为越国牺牲甚多。百姓均感激不尽。大王特令下官迎接姑娘回国。”

西施极缓极缓地点点头,清冷冷的月光照出她脱俗的姿容和唇边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竟像一尊高贵而孤寂的雕像。

她只在想像他倒下的样子,她只在想像他们之间的爱情。再也没有任何的思绪,她缓缓抬起脚,一步步,消失在江心的最深处。光在江面上织出疏淡迷离的雾,江水的低吟仿若嗟叹,此外再无别的声响。

“苎萝苎萝春已暮兮,浣纱浣纱泪成河……泪成河兮。黄丝绵绵绕青竿兮,白云依依逐绿波兮……日浣夜织奈何苦兮……何日得为奴家衣兮,江风伴我舞且归兮……”

“下一世,做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相貌,平凡的生活,不做倾国倾城貌,不爱英雄殇。”

这是关于英雄与美人的最凄美的结局。但是事实难料,真相已经湮没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只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美人计”传奇任后人评说。关于西施的死因,众说纷纭,如下所说。

一种传说是,勾践早在范蠡将西施从苎萝山载回都城时,就垂涎她的美色,但为了雪耻灭吴,只好强忍色欲。当吴国已灭,夫差已死,大仇已报,便大张旗鼓地把美女接回来,供自己享受。反正西施既是越国派往吴国做地下工作的爱国女青年,又是越国的战利品,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把她接回祖国。(www.xing528.com)

然而,勾践有了新宠,而且是闻名天下的美女,那滋味固然很美,王后大人却受不了。你勾践在吴国养马尝粪时,我跟着你受罪;你回国后卧薪尝胆,整天为报仇废寝忘食,我跟着你吃苦;现在胜利了,你却把我丢在一旁,我岂能容你胡来。但她怨归怨,恨归恨,毕竟不敢把勾践怎么样——在国君头上动土,那是找死,于是她便把一双妒眼盯上了西施女士,趁勾践出国参加诸侯高峰会议,或率群臣在国内视察时,暗中派人把西施骗出来,把她的娇躯绑上石头,将她沉于江中。西施就这样被越后溺死了。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如此,西施以其无人过之的美貌,为越国立下了赫赫功劳;却也因其无人过之的美貌,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后人读史至此时,感慨万端,做诗云:惆怅兴亡系绮罗,世人犹自选青娥。

关于西施的结局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传说是,范蠡和西施本是恋人,范蠡又认同君臣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的说法,便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后人所说的商圣“陶朱公”便是范蠡也。

还有说,西施早已料到吴国不久就要灭亡,越国攻破姑苏时,她便偷偷地从“采香径”潜逃出来,回到了越国,过着隐居生活。

另一说,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对西施最终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只是不同的愿望或立意表现,历史遥远,真实情况——难说。反正西施是出名了,所以后人争相把西施归到自己的家乡,建立祠堂或表示怀念或供瞻仰。

说到西施的家乡,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西施》可表明一番: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如此说来,苎萝山就是西施的家乡了。而这苎萝山,是哪里呢?在浙江有两个地方都说是西施的故乡。一个是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另外一个是浙江省绍兴市下面的县级诸暨市,说西施是绍兴人。

支持“萧山说”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大清朝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毛奇龄。毛奇龄的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刘昭的注释:“萧山西施之所出”,但众多学者认为刘昭的注释有误,不足为凭。

到1979年,王玮常率先公开发表文章《西施出萧山》,再次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应该是在萧山的观点。但是他所能够依据的,还是毛奇龄的观点,只不过是又增加了一些后人为了凭吊西施而在萧山临浦人为添加的一些遗迹而已。诸如什么苎萝山、红粉石、浣沙溪、苎萝湖、田螺山、河蚌山、西施坂、洗脚潭、西施里、西施庙、苎萝亭、范蠡庙、后江庙、浴美施闸和西施亭等等,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建这么多西施纪念地不过是为多设景点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罢了。

王玮常的文章发表后,诸暨的陈侃章、杨士安、剧作家何曾武和别号“西施的情人”的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阮逊等人立即写文章进行反击,并查县志,到萧山临浦寻访。当时萧山西施庙的和尚阿宝师傅向他们介绍了西施殿的来历:“西施赴吴国经过萧山临浦,在此留有遗迹,后来有一年发大水,江上漂来许多木头,上刻‘西施’两字,百姓认为西施留恋临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为其雕像,造西施庙。此后的临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闸、苎萝亭等遗迹。由此看来,西施泛舟赴吴,萧山临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连再三,方解缆登程。”就此眼看西施是浙江诸暨人的说法仿佛有点尘埃落定的意思了。

就在此时,萧山临浦方面在得知诸暨方面也在暗中努力之后,萧山临浦方面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想把萧山火车站改名为西施火车站,并向铁道部提出申请,结果铁道部没有批准他们的请求。与此同时,何曾武等人则请了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还刷新了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一直到1986年,姜亮夫、苏步青、陈桥驿等著名专家站出来写文章声援、肯定“诸暨说”,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看来,到现在为止,人们普遍认可的,西施还是浙江诸暨人。

身为古代美人,历史名人的西施,一个柔弱女子在她的时代舍身为国,付出美好的青春,用青春谱写一段传奇,自然会被后世的我们争相谈论及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