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及其演化研究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及其演化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4.2.1企业创新的资源基础观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区域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陈劲和吴波[146]认为,企业实行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获取创新所需要的关键性资源,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也称为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国内也有学者针对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研究。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及其演化研究

4.2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

4.2.1 企业创新的资源基础观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创新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区域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经济发展动力的核心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传统的创新理论大部分都认为创新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研发,企业的规模越大、资金越雄厚、科研队伍实力越强,则所具有的研发能力就越强,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付出极小的代价获得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由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使企业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式创新模式应运而生。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就是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如英特尔、微软、思科等公司,虽然自身并不具有很强的基础研发能力,但是这些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陈劲和吴波[146]认为,企业实行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获取创新所需要的关键性资源,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诞生于20世纪末的资源基础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企业由各种能够转变成企业独特能力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构成,这些资源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执行,主要包括企业资产、综合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以及企业属性等等[147,148]。学者Teece[4]研究后发现资源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特别是企业需要的互补性资源。还有学者认为,企业与其他企业实行合作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引进技术和市场知识。Cohen和Levinthal[22]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模仿的方式从合作方获取技术以转化成自身的能力。

资源基础理论虽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对企业都有同样的效果。只有满足以下3点的资源,即不可替代的、不可模仿的以及稀缺的资源,才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竞争优势。

1)企业竞争力的基础——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如果企业生产产品所用的资源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大量获得,那么这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很低,在市场上这种产品的供应量就会很多,但同时由于需求量一定,这种产品就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基本上维持在零的经济利润。反之,如果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资源很稀缺,那么这种产品的供给量就会远小于需求量,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就会较小。

2)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每一种资源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有着自身特定的用途,不同用途的资源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效果的产品。独一无二的资源可以使企业生产出独一无二的产品,更好地实行企业创新战略,赢取市场主动权。

3)企业竞争力的持续——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是指其他企业没有或者无法获取、而本企业

所拥有的资源[149]。企业满足以下3个方面才能保证资源的不可模仿性:①公司基于路径依赖获得的资源,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并在以后一直延续下去;②公司所获得的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不确定关系;③公司所获得的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复杂关系[150]。(www.xing528.com)

4.2.2 技术密集型企业外部创新要素来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也称为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相较于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这也是创新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实现企业内、外资源最优配置,是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151],因此,现代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关键点之一是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从外部获取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给企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配置,提高企业包括学习、吸收、研发等内部能力,这都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横向上,企业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影响行业的商业氛围,更重要的是在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客观、具体的政策,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在纵向上,企业可以与上、下游(如用户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资源整合。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上、下游了解创新具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国内也有学者针对企业的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研究。赵晓庆[152]将导致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的知识来源分为两大类:内部知识源和外部知识源。引进技术、与其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构建创新网络体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源的三大途径,通过外部知识源的获取,企业的技术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陈劲等[153]针对移动电话公司外部创新源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结果发现:移动电话的主要创新源是制造商和客户,并且客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学者叶飞[154]的研究发现,如果在新产品早期开发阶段就让供应商参与其中,该产品的价值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有学者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划分为两个层次[155]:外部创新主体和企业所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其中,前者是指能够为企业提高创新资源的实体,包括纵向的用户和供应商以及横向的竞争企业和研究机构;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创新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资金等。

1998年,Hippel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企业知识的4个外部来源:①国外的技术和竞争对手;②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③用户和供应商;④大学[6]。Allen和Nishiguchi则肯定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中供应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技术开发项目重要信息的部分来自于供应商。Hagedoorn[156]则探讨了企业间互补性资产战略合作问题,结果发现互补性合作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机制。Katz[157]也赞同企业间的研发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Gemunden等学者[158,15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企业创新成功的外部组织机构有8个:①用户;②分销商;③合作供应商;④原料供应商和制造商;⑤竞争者;⑥政府;⑦研究和培训机构;⑧咨询顾问。如图4-1所示。

img28

图4-1 外部创新资源及其贡献

[资料来源:Gemunden H G,Ritter T,Heydebreek P.(1996)]

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专家陈劲教授在研究开放式创新时,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划分为7类,分别是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研究机构、大学、政府以及咨询机构,如图4-2所示。在随后的研究中,陈劲[160]进一步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在领先用户和主流用户的基础上,新添加了技术中介、知识产权以及风险投资机构。

img29

图4-2 企业外部创新资源

(资料来源:陈劲和陈钰芬,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