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的应用性创新研究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的应用性创新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资金运动会计理论应用性创新基础理论研究一、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与会计平面模型假设(一)会计对象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人们创造社会物资财富和进行经济行为需要的价值。资金运动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由于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相关价值运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则是每一独立核算单位的资金运动。在这里,以土代表资金。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的应用性创新研究

第一节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应用性创新基础理论研究

一、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与会计平面模型假设

(一)会计对象

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人们创造社会物资财富和进行经济行为需要的价值。资金运动是指特定会计主体由于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相关价值运动。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的投入、分配、耗费、收回(包括补偿与增值)以及退出等形式。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则是每一独立核算单位的资金运动。本书仅论述企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平面模型假设的提出

为了使抽象的资金运动具体化,以便更好地研究资金运动及其规律,本书提出了会计平面模型假设。借助于会计平面模型,就可以全程模拟企业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而把深奥的会计理论和复杂的会计实务操作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图形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使这些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活动,更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运动。会计平面模型假设如图31所示。

会计平面模型的涵义是这样的:假定开公司、办企业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企业的经济活动就围绕这个平面展开,相当于这个平面就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在公司成立之前,这块平面上什么都没有,没有突出在平面之上的土堆,也没有下陷在平面之外的土坑,平面之上和平面之外各处都是平平整整的。开公司,就相当于想在这个平面上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因此首先得从平面之外的某一个地方取一些土,放到这个平面之上。这样,平面之上就有了一个土堆,而在平面之外的某一个地方,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土坑。在这里,以土代表资金。一旦开始进行生产经营,就得进行储备、生产和销售活动。这就好像把已经放在平面之上的土,分布到各种形态上,并进行相互之间的转化,即把一个个土堆分成更小的土堆,并把这些小土堆上的土根据需要进行搬动。最后如果公司不干了,就相当于把平面上的土又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时,平面之上就没有了突出的土堆,土堆被填回到土坑之中,从而使得平面之外的土坑也都填平了,这时平面之上和平面之外又恢复到了最初没有办公司时的状态。

img4

图31 会计平面模型

会计平面模型与会计主体假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该模型就是根据企业的会计主体假设提出来的。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含义为:企业(无论其组织方式是独资、合伙或公司)在会计概念上都是作为一个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拥有自己的资产,亦负有本身的债务,独立负责一切业务行为。

在会计主体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划分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会计只是对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控制和监督。

一般来说,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但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同时拥有若干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该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为了能全面模拟企业的资金运动,我们将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通过一个有形的实体来模拟。

(三)资金运动在会计平面模型上的模拟

企业的资金运动归纳起来有四种情况: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企业以及资金的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转化。

1.资金进入企业

开公司、办企业,首先得有本钱,有一定的资本,才能把公司成立起来,并为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打下基础和提供条件。

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开公司、办企业就好像在这个平面之上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但企业首先得有操作对象——“土”。为了获得操作对象,首先得从平面之外取一部分土,放到这个平面上。其结果是一部分土从平面之外的某个地方被挖来,然后移到平面上,从而在平面上形成一个突出的土堆(如图32中土堆A);而被挖的地方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土坑(如图32中土坑a)。其具体的资金流动如图32所示。

img5

图32 资金进入企业

注:为了方便讲解,在模型中用“⊕”来表示在平面之外的土坑,用“▲”来表示平面之上的土堆,用“土”来表示资金,箭头表示资金运动的流向。

土从a处移到平面上,形成一个土堆A,就似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当然,办公司其资金来源渠道可能有许多。从会计平面模型的角度看,土可以从平面之外的很多地方取得。这样,由于被取了土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变为土坑的地方就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几个或很多个。这些深浅不同的土坑就是平面上土堆的各种不同的来源渠道。此外,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金具体的存在形态可能有多种,如以货币、实物和非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等。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从各个地方取来的土,有的可能放在一起,有的可能没有放在一起,这样,平面上可能就有许多大小各不相同的土堆,这大大小小的土堆就代表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资金的各种存在形态。上面所谈到的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是指企业成立时的最初状况。实际上,公司成立以后,也可能根据自身需要从外部筹措资金,也会引起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这和企业开办时筹集资金没有差别。只是中途筹集资金时,原有的平面上已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堆,平面之外也已有了许多深浅不同的土坑。现在由于筹措资金,又会使平面上土堆的数量增加或土堆的体积增大,同时也会使水平面之外的土坑数量相应地增加或土坑的深度相应地加大。也就是说,企业可能有很多不同来源的资金进入企业,其在企业的存在形态可能也各不相同。这样,会计平面模型就如图33所示。

img6

图33 资金进入企业后的状态

2.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

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之后,就可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以工业企业为例,随着储备、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经营活动的发生,经营资金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其存在形态,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工业企业的供应过程是企业生产的准备阶段。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拥有劳动者(如工人)、劳动对象(如原材料)和劳动工具(机械厂房)等。为了获得这些必需的条件,企业的货币资产就有可能转化为其他的各种存在形态。这就是资金在时间上的并存性。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所谓储备阶段,就是把从各个地方取来的放在平面上的一大堆土,分散为许多大小不同的小土堆(如图34的B,C,D),所分成的不同的小土堆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即代表不同的资金存在与分布形态。分成多少个土堆以及各个土堆各有多大,都必须合理规划,精心配置,以达到最佳的资金分布结构。其结果就是原有的一个很大的土堆(如货币资金)的体积变小,而与此同时,平面上又多了许多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小土堆。其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4所示。

img7

图34 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资金不断地发生相互的形态转化,这就是资金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具体来讲,从各个来源渠道取得的货币资金等,通过各种储备活动,转化为各种储备资产形态;在进行生产时,原材料、机械、劳动力等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完工,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通过销售,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又可以进行各种储备购买活动,从而引起资金形态的不断转化。即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通过储备阶段,平面上的一大堆土被分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小土堆;在生产阶段(即加工过程),就好像从各个小土堆中取一部分土堆放在一起(即生产资金,如图34中E)进行加工操作,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土堆;加工好后,把这个已经加工完毕的土堆从加工场所搬到平面上的另外一个专门堆放成品的地方(即成品资金,如图34中F),等待销售;经过销售,实现等价交换,把代表已完工产品的土堆卖给别人,获得一个新的土堆(即货币资金,如图34中G)。其运动的结果是,随着土在不同的土堆之间转移,转出的土堆的体积减少,而转入的土堆的体积会等量地增加。

3.资金退出企业

从一定来源取得的资金,在企业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与周转,就会有部分退出企业。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一笔款项,企业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还本付息。再如:有的投资者收回投资,以及将获得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等等。这都会引起企业的资金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退出,从而引起企业营运资金的减少。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这个过程就是平面上代表资金的一部分土堆移到平面之外的某一个土坑之中。其具体运动流程如图35所示:土从A土堆处移到a土坑之中。其运动的结果是,平面上由于有一部分土被搬运走,从而引起土堆体积甚至土堆个数的减少;与此同时,平面之外的某个土坑由于土的移回而被填平或变浅。

资金从企业退出的形态可能有多种,如有的以货币形态,有的以实物形态,等等。同样,在“会计平面模型”中从平面上移走的土可能取自于含义各不相同的许多土堆。同时,也正如资金退出企业,有的可能因为债务而偿付给了债权人,有的以税金的形式给了国家,有的以股息的形式支付给了投资者等一样,从平面上移出的土也可能移到平面之外许多深浅不一的土坑之中,这既可能引起平面上一个或几个土堆的体积(甚至个数)的减小(减少),也可能相应地会引起平面之外一个或几个土坑变浅甚至完全被填平。

img8

图35 资金退出企业

如果被清算解散,企业的资金就会全部退出企业。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所谓企业解散,就是把平面上的所有土都搬走,去填平平面之外的所有土坑。其资金流向就是由平面上的一个个土堆移到平面之外的各个土坑之中。其运动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平面上来看,土堆没有了,平面变平整了,这原本拥有大大小小的土堆的场所现又恢复到开办公司前的状态;从平面之外来看,原有的深浅不一的土坑现在都被从平面上移来的土填平,平面之外也恢复到了开办公司前的状态。由于公司的解散,这里的一切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就好像在这块平面上和平面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如图36所示。

img9

图36 资金全部退出企业

4.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相互转化

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很多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向银行申请借款去偿付拖欠的购货款,发行新的国库券去偿付已经到期的国库券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资金来源渠道被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所取代,但并未引起企业经营资金的实际变化。

从图37的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平面上有一个土堆A,它的来源渠道就是平面之外的a土坑。现在要通过从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筹集资金来偿还旧的资金来源渠道,怎样才能使之转化为现实呢?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从b处取一部分土,搬到平面上放到B处(如图37第①段表示的资金运动),这时就会在b处出现一个新的小土坑(即代表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然后再把刚搬到平面之上的土移到平面之外的a处,去填平a处的小土坑(如图37中第②段表示的资金运动)。为了填平a处的土坑,就必须从b处取得等量的土,这样a处原本的土坑就又恢复到原来的平面状况(即土坑被填平)。其具体运动如图37所示。

img10

图37 资金在企业外部周转

从图37可以看出,要完成这一笔经济业务,资金经过了两次运动,首先是第①段运动,然后是第②段运动。实际上可以把这两次运动简化为一次,即直接从b处取土来填平a处的小土坑,即图37中的第③段运动。在上面的①②段运动中,平面上的土堆B实际上只起了一个临时的过渡性作用。在这里,平面上的土既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从b处取来的土放在平面上形成一个新的土堆B,而后这个新的土堆B又全额地移出平面(移出企业),去填平土坑a。土最终从土坑b移到土坑a并使a被填平或被填浅。所以,撇开平面上土堆的这种暂时的过渡性作用不看,就可以理解为土直接从b处被挖出并移到了a处。其运动结果就是,原先平面之外a处的土坑被填平或被填浅;但与此同时,在平面之外b处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与a处土坑所减少的体积完全相等的土坑。旧的资金来源渠道转化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其实际土的流向(即资金流向)却是从一个新地方挖土(从而在此形成一个新的土坑),把它移到原有的旧土坑中(从而使旧的土坑被填平或填浅)。

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就是要核算和监督资金流入企业,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资金流出企业以及各种来源渠道的相互转化。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就是要核算和监督土从平面之外移到平面上,平面上的土堆形态发生变化,从一个土堆转移到另一个土堆,土从平面上移出到平面之外的土坑之中以及平面之外的各个土坑之间的相互转化。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会计的对象就是核算和监督资金的各种来源渠道以及存在形态;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就是核算和监督某一时刻平面上的高低不同、含义各异的土堆以及平面之外的深浅不一的各个土坑。

二、会计要素与会计账户

(一)会计要素

1.会计要素的概念

所谓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即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企业的会计对象概括为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有两种表现形式,即静态表现和动态表现。所谓静态表现是指资金相对静止状态下的表现形式,即在某一特定时点,企业有多少资金,这些资金从哪里来的(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又用到哪里去了(即资产),其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亦可称为静态三要素。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具体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亦可称为动态三要素。在本节只涉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资金运动静态要素,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资金运动动态要素则在本章第三节介绍。

2.会计静态三要素

(1)会计静态三要素在会计平面模型上的反映。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形式。会计平面模型能够全程模拟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应地,会计静态三要素也可以在模型上被模拟出来,其在模型上的反映如图38所示。从会计平面模型中可以看到,会计静态三要素被有形实体化,它们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资产在模型上通过土堆(▲)的形态体现出来,债权人权益(简称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通过土坑(⊕)的形态体现出来。

(2)会计静态三要素的关系。对于“资金100万”这个概念,如果要深入理解,就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一方面,资金从哪里来的,这涉及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另一方面,资金用到哪里去了,这涉及到资产。所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因而,它们之间存在如下的数量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种数量的平衡关系在会计平面模型上表现为:Σ土堆体积=Σ土坑容积。该等式又称为静态会计方程式,它除了体现一种数量关系外,还体现了一种经济关系。从经济关系的角度上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债权人的利益优先得到保护,反映了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一种剩余的权益,而“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式则是错误的,它违背了一般的经济常识。

img11

图38 会计静态要素在模型上的反映

会计方程式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和经济关系是会计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是设置账户、建立复式记账、建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基本依据。

(二)会计账户的结构

为了系统反映、监督纷繁复杂的会计对象,就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涉及到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详细程度;另一方面是给分类的项目取一个规范的名字。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所谓会计科目就是给模型上的土堆和土坑分别取一个名字。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反映和控制的一种方法。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非常密切,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但会计账户的内容比会计科目要丰富,它不仅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而且还要对所有特定分类的数量增减变化进行反映、控制和监督。从本质上讲,会计科目只是一个名字,而会计账户是一个档案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

为了在账户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账户要有一定的结构。而要知道账户的结构,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会计账户要记录的内容。

以原材料为例,其账户记录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期原材料是否有节余(即期初余额);其次,本期原材料入库了多少(即本期增加额);再次,本期原材料被领用了多少(即本期减少额);最后,本期期末还有没有剩余(即期末余额)。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本期发生额,包括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另一类就是余额,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发生额和余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以原材料为例,在会计平面模型上,与原材料有关的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9。

img12

图39 账户与资金运动的关系

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与原材料有关的资金运动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资金流入到本会计科目中(即资金流入量,如图39中A段资金运动);另一种是资金从本会计科目流出(即资金流出量,如图39中B段资金运动)。正是由于本会计科目的资金流入量和资金流出量,才引起本会计科目的资金发生增减变化,并由此而产生余额(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所以,本期发生额就是指本会计科目本期资金的流入量(如图39中A段)和本会计科目本期资金的流出量(如图39中B段);余额就是指本会计科目流入量与流出量之差而产生的存量(或差额)。而余额是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较的结果,是在流入与流出这两个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因而只要知道流入量和流出量,就可以知道余额。所以,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看,账户记录的内容就是要记录资金流入量和流出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原材料账户如此,所有的会计账户都是如此。

相应的,为了全面、清楚地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动,在每个账户中,都应该分开登记资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这就形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的格式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部分记录资金流入量,右边部分记录资金流出量。把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做成固定格式,又产生了账簿中的账页。

为了记录的方便和规范,把会计账户中记录资金流入量和资金流出量的两个部分分别用一个统一的代码来表示。习惯上,会计账户中记录资金流入量的部分(即左边)用“借”来表示,记录资金流出量的部分(即右边)用“贷”来表示。这样,流入某一会计科目的资金量,就在该会计账户的“借方”(左边)登记,并称之为“借方发生额”;流出某一会计科目的资金量,就在该会计账户的“贷方”(右边)登记,并称之为“贷方发生额”;余额就是借方记录总金额与贷方记录总金额之差。

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中登记业务时,凡是记入账户借方的账项称借项,记入账户贷方的账项称为贷项。每个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在一定时期内所登记的金额合计称为本期发生额合计。每个账户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

2.会计静态三要素账户的结构分析

会计账户的“借方”(左边)登记资金的流入量,“贷方”(右边)登记资金的流出量。从资金数量的角度看,会计账户登记资金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资金运动与资金增减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1)资产类账户(▲)资金增减与资金运动的关系分析(图310)。发生A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入量,记在其“借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堆(▲)体积的增加,反映甲账户资金数额的增加,即资产类账户借方反映增加;发生B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出量,记在其“贷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堆(▲)体积的减少,反映甲账户资金数额的减少,即资产类账户贷方反映减少;该土堆有余额一般是由流入量所引起,表示该土堆还有一定的体积,即资产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借方”。

(2)负债类账户(⊕)资金增减与资金运动的关系分析(图311)。发生A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入量,记在其“借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坑容积(⊕)的减少,反映乙账户资金数额的减少,即负债类账户借方反映减少;发生B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出量,记在其“贷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坑(⊕)容积的增加,反映乙账户资金数额的增加,即负债类账户贷方反映增加;该土坑有余额一般是由流出量所引起,表示该土坑还有一定的容积,即负债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贷方”。

img13

图310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与资金运动的关系

img14

图311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与资金运动的关系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资金增减与资金运动的关系分析(图312)。发生A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入量,记在其“借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坑容积(⊕)的减少,反映丙账户资金数额的减少,即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反映减少;发生B段运动时,资金为流出量,记在其“贷方”,在模型上反映该土坑(⊕)容积的增加,反映丙账户资金数额的增加,即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方反映增加;该土坑有余额一般是由流出量所引起,表示该土坑还有一定的容积,即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一般在“贷方”。

img15

图312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金运动的关系

三、借贷记账法

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会引起资金运动,而资金运动必然涉及资金的流向(即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流量和流速三个要素。复式记账法就是要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也就是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进行全面反映、控制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其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方程式包含的经济内容和数学恒等关系。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记账符号、账户设置、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方法等。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如果用“借”来代表会计账户中登记资金流入量的那一栏,用“贷”来代表会计账户中登记资金流出量的那一栏,那么,这种复式记账方法就是借贷记账法。因此,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同时进行反映、控制和监督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1.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是“借”和“贷”。“借”“贷”符号在借贷记账法发展初期具有直接含义,“借”表示“应该给我的”,“贷”表示“我应该给的”;之后,“借”“贷”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具有双重含义。

(1)从账户方向的角度看,“借”代表账户的左方,“贷”代表账户的右方。

(2)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由于账户的借方登记流入本账户的资金量,所以,如果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在某一账户的借方登记时,就意味着在该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过程中该账户位于资金运动的终点;同样,由于账户的贷方登记从本账户流出的资金量,所以,如果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在某一账户的贷方登记时,就意味着在该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过程中该账户位于资金运动的起点。

(3)从账户资金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角度看,对于资产类账户而言,“借”表示其资金量的增加,“贷”表示其资金量的减少;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而言,“借”表示其资金量的减少,“贷”表示其资金量的增加。

(4)从账户余额的角度看,如果某一个账户有“借方”余额,一般情况下,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其在会计平面模型上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土堆(▲);如果某一个账户有“贷方”余额,一般情况下,该账户属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其在会计平面模型上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土坑(⊕)。

2.借贷记账法的账户设置

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复式记账法,其账户设置必须具有一整套账户的体系。以工业企业为例,采用借贷记账法,不仅要设置反映经营资金运动静态表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而且要设置反映经营资金运动动态表现的费用成本和收入账户。此外,由于有的会计具体对象的性质是不确定的,时而是负债性质(即该账户的余额在贷方),时而又成为资产性质(即该账户的余额在借方),为了客观地反映这种经济业务,在借贷记账法下,还需要设置一类共同性账户,比如“其他往来”“内部往来”等账户。

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企业的经济业务可能纷繁复杂,但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归纳起来却只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资金进入企业;第二种是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第三种是资金退出企业;第四种是资金来源渠道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为了弄清楚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就必须分析这四种资金运动,从中找出资金运动的规律,揭示借贷记账法的实质。

(1)资金进入企业。这类资金运动,其起点表明资金从外部流入而形成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终点表明资金流入企业后以某种资金存在形态存在,是企业资产的增加。(www.xing528.com)

例1:某企业向银行申请短期借款10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其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13所示。

img16

图313 资金进入企业与账户的关系

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所产生的资金来源渠道称为“短期借款”(即平面之外土坑的名字);企业放在银行用于结算的货币资金,称之为“银行存款”(即平面上某个土堆的名字)。在这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中,短期借款位于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从本账户流出,所以应该在该账户的贷方登记;银行存款位于资金运动的终点,资金流入到本账户,所以应该在该账户的借方登记。

(2)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这类经济业务表明,资金从某一种存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起点反映因资金流出而减少的资金存在与分布形态,终点反映的是因资金流入而增加的资金存在形态。

例2:企业从银行提取10000元的现金备用。其所引起的资金流程如图314所示。

img17

图314 资金内部循环与账户的关系

在这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中,银行存款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从本账户流出,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库存现金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终点,资金流入到本账户,应该在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登记。

(3)资金退出企业。这类经济业务表明资金以某一种存在形态流出企业,冲销原有的某一种资金来源渠道,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的减少。起点反映的是因资金流出而减少了资金量的某一种资金存在与分布形态,是资金存在与分布形态的减少;终点是因资金流入而被冲销(或冲减)的某一种资金来源渠道,是资金来源渠道资金量的减少。

例3:企业以存款偿还长期借款100000元。其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15所示。

在这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中,银行存款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从本账户流出,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长期借款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终点,资金流入到本账户,应该在长期借款账户的借方登记。

(4)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的相互转化。这类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运动表明,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发生变化,旧的资金来源渠道被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所取代,但并没有引起企业现有资产发生变化,即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资金来源渠道金额之和都没有变化。

img18

图315 资金退出企业与账户的关系

例4:企业向银行借入短期性借款200000元,用于偿还购买A企业应付未付的材料采购款。这笔经济业务反映的是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取代旧的资金来源渠道。其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16所示。

img19

图316 资金来源渠道相互转化与账户的关系

在这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中,短期借款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从本账户流出,应该在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应付账款账户位于该资金运动的终点,资金流入到本账户,应该在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登记。

综上所述,所谓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运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从其终点和起点两个方面,同时地、相互联系地在双方会计账户中等额地、方向相反地进行记录、反映和控制的一种记账方法。简言之,资金运动,终点用“借”反映,起点用“贷”反映。这样就得出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思路:资金运动,终点记借,起点记贷。

任何一笔经济业务必然引起资金发生运动,总有起点和终点;资金运动有起点就一定有终点,有终点就一定有起点,二者是资金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资金运动的起点用“贷”来记录和反映,资金运动的终点用“借”来记录和反映。一笔资金运动,不可能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即只有“贷”而没有“借”),也不可能只有终点而没有起点(即只有“借”而没有“贷”)。资金运动起点与终点的关系,从符号上看,就是“借”与“贷”的关系,即“有借必有贷,有贷必有借”。

一笔资金发生运动,起点位置上的资金总是全额地流转到终点位置上,即从一个地方流出的资金量总会全额地流到终点。也就是说,在一笔资金运动所引起的相关联的起点和终点中,起点的流出量总是等于终点的接受量。由于对起点的流出量是在起点账户的“贷方”登记,对终点的接受量是在终点账户的“借方”登记,因此,资金运动终点流量与起点流量的关系,就是“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的关系,即“借贷必相等”。

归纳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样,在做会计分录时,就应遵循以下思路: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首先必须搞清楚资金是如何运动的:起点账户和终点账户是谁,流量是多少,然后根据“终点为借、起点为贷”的记账思路对它们在会计账户中进行记录和反映。这样,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只须抓住一个中心——资金运动,两个基本点——起点和终点,就可以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头绪(即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理得清清楚楚,做起账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四、会计方程式

(一)经济业务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具体经济活动,它必然会引起会计要素的有关项目发生增减变化;会计方程式概括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经济业务与会计要素、会计方程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假设企业在某一时刻的财务状况为:

资产(1000000)=负债(4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在此基础上,企业依次发生了以下经济业务。

1.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

除了在企业开办阶段资金以最原始的投资形式流入企业之外,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同样会由于各种需要引起资金从外部流入企业。其结果是平面上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新土堆(▲)(或者会使原有的某一个土堆体积变得更大);与此同时,又会使平面之外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新土坑(⊕)(或者会使原有的某一个土坑容积变得更大)。

例1:企业向银行借入长期性贷款400000元,款已存入银行。其资金流程如图317所示。

从图317可知,该资金运动引起400000元的资金流入企业,并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这样,在平面上代表银行存款资金形态的土堆体积就会增加400000元(即资产▲增加400 000元)。与此同时,在会计平面模型之外代表资金来源渠道的负债(长期借款⊕)的土坑的容积也相应地会增加400000元。平面上土堆(▲)的体积与平面之外土坑(⊕)的容积同时等量地增加,并没有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即

资金运动前的状态:资产(1000000)=负债(4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过程状态:

资产(1000000)+银行存款(400000)=负债(400000)+长期借款(4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结果状态:资产(1400000)=负债(8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img20

图317 资金进入企业与会计方程式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同时影响会计方程式的左右两边,使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增加400000元。其结果是造成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即平面之外的土坑的容积增加),企业资产的增加(即平面上可用的土堆体积增加),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

2.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

这类经济业务引起资金形态之间发生相互转化,从一种资金存在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资金存在形态。

例2:生产车间领用材料250000元投入甲产品的生产,其资金流程如图318所示。

img21

图318 资金内部周转与会计方程式

在这笔经济业务中,以原材料形态存在的资金量减少了250000元,而与此同时,这250000元的材料投入生产车间,并以生产成本的形态存在,致使另外一种资金形态——生产成本资金量增加了250000元。这种变化只是不同资金存在形态之间的变化,即只是在不同资产间发生转化,对整个企业来说,该资金运动引起平面上的资产(▲)等额地一增一减,平面上总的资产量(▲)没有发生变化。其会计方程式仍然保持平衡,即

资金运动前的状态:资产(1400000)=负债(8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过程状态:

资产(1400000)-原材料(250000)+生产成本(250000)

  =负债(8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结果状态:资产(1400000)=负债(8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该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实际上只影响了会计方程式的左边,只影响资产要素内部某些具体的存在形态的资金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企业总的资产的增减(即只是资金在几个土堆之间发生相互转化而已)。企业资金总量未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没有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3.资金退出企业

这类资金运动引起企业用资产(土堆▲)去偿还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土坑⊕),其结果是资产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地减少。

例3:用银行存款去偿付以前的赊购款80000元,其资金运动流程如图319所示。

img22

图319 资金退出企业与会计方程式

从图319可知,平面上代表银行存款的土堆有80000元流到平面之外应付账款这个土坑之中,从而引起平面上的土堆总体积减少80000元;与此同时,平面之外的土坑也因为应付账款这个土坑被填入80000元而使整个土坑的容积也相应地减少了80000元,平面上土堆的体积与平面之外土坑的容积同时等额地减少,但仍然不破坏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即

资金运动前的状态:资产(1400000)=负债(80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过程状态:

资产(1400000)-银行存款(80000)=负债(800000)-应付账款(8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结果状态:资产(1320000)=负债(72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从以上分析可知,该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同时影响会计方程式的左右两边,致使左右两边资金量同时等额减少。其结果,造成企业资产的减少(平面上可用的土堆总量减少),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缩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4.资金来源渠道的相互转化

这类资金运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其只涉及到企业各种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的相互转化,并没有影响企业资金的各种存在与分布形态,也没有影响平面上土堆的体积(即可用资产总量)的变化。

例4:为了偿付一笔应付未付的购货款,企业开出一张4个月到期的银行承兑票据150000元给材料供应方,其资金流程如图320所示。

img23

图320 资金在企业外部周转与会计方程式

从图320可知,该资金运动引起150000元的资金(土)从平面之外应付票据这个土坑之中流出,流转并填平(或填浅)应付账款这个土坑。其结果是平面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容积为150000元的土坑——应付票据;而与此同时,原有的一个旧土坑应付账款则因流入了150 000元资金而被填浅或填平。平面之外土坑容积等量的一增一减,平面之外土坑的总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并没有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即

资金运动前的状态:资产(1320000)=负债(72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过程状态:

资产(1320000)=负债(720000)+应付票据(150000)-应付账款(15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资金运动结果状态:资产(1320000)=负债(720000)+所有者权益(600000)

从上面分析可知,该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只影响会计方程式的右边,即只影响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只影响资金的各种来源渠道,只影响平面上资产的归属权,而且是等量的一增一减,其结果并没有影响企业的实际资产(即并没有影响平面上可用土堆总量的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观察分析上述四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济业务发生后,无非是影响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第二,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至少要影响会计要素的两个具体项目发生增减变化。第三,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方程式的平衡关系。第四,只有涉及会计方程式左右两边的经济业务,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第1、3项经济业务涉及会计方程式两边,第1项经济业务发生,使企业资金总额增加400000元;第3项经济业务发生,使企业资金总额减少80000元。第五,只涉及会计方程式一边的经济业务,不会引起资金总额的变化,只是会计方程式一边的会计要素内部项目的转化。第2、4项经济业务只涉及会计方程式的一边。第2项是资产要素内部项目的转化;第4项是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项目的转化。

(二)会计方程式与资金运动

上面的分析证实了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平衡关系。其实,会计方程式不仅反映了一种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还反映了更为丰富的经济内容。

会计方程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就是资金的各种存在与分布形态,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就是平面上大大小小、高低不等的土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就是资金的各种来源渠道,从会计平面模型上看,就是平面之外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土坑(⊕)。如果把会计方程式的左右两边都具体化,即用具体的会计账户去取代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这样一来,等式的左边反映的是企业资金各个具体的存在形态(即具体的资产形态),等式的右边反映的是资金各种具体的来源渠道。通过会计方程式的具体化,就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分布、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负债水平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等。会计方程式的具体化就是资产负债表,而资产负债表的高度浓缩就是会计方程式。

另外,如果从动态的观点看,会计方程式还包含了企业所有的资金运动及其相互关系。其关系如图321所示。

img24

图321 资金运动与会计方程式A.表明资金从外部进入企业;B.表明资金退出企业;C.表明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D.表明资金来源渠道的相互转化

从等式的右边往左边看(A段资金运动),表明资金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流入企业;从等式的左边往右边看(B段资金运动),表明资金流出企业;仅仅只看等式的左边(C段资金运动),表明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由一种资金存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资金存在形态;仅仅只看等式的右边(D段资金运动),表明资金在企业外部流动(实际上是资金运动流出与流入两次运动的综合),由一种资金来源渠道转化为另一种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影响企业资产的归属权,但并不影响企业可用的各种资产总量。

(三)资金运动、会计方程式与产权

1.资金运动与产权

概括而言,企业的资金运动可以分为四种:资金进入企业、资金退出企业、资金在企业内部周转和资金在企业外部周转。从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上看,这四种资金运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该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产权主体的变化,对于企业而言,这个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权益性产权和借入产权,这类资金运动包括资金进入企业、资金退出企业和资金在企业外部周转等三种形式。资金进入企业反映新的产权主体进入企业,产权价值在企业的存在形态相应地增加;资金退出企业反映企业某些产权主体退出企业,相应地引起企业产权价值存在形态的减少;资金在企业外部循环与周转反映企业产权主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新的产权主体替代原有的产权主体而进入企业,产权价值在企业内部的存在与分布形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另一类资金运动只涉及产权价值存在形态的变化,这类资金运动主要包括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与周转。在这种资金运动下,企业的产权主体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资金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产权存在形态的变化是一种使产权价值增值的运动过程。

2.会计方程式与产权

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一种产权关系。会计方程式的左边——“资产”反映的是产权在企业内部的存在与分布形态;该等式的右边——“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的产权主体,是产权主体在拥有终极所有权的前提下,让渡其财产经营权。

会计方程式不仅反映了一种产权关系,而且还反映了对产权主体的保护和保护的层次性。从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法人实体来看,会计方程式的左边——“资产”反映的是企业因产权主体让渡其财产的经营权而获得的所有经济资源的总和。这些经济资源就构成了企业法人的所有财产,这些财产不应受任何的侵扰,即使是企业的产权主体也不例外。企业用这些财产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并以这些财产对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债务承担责任。

如果将会计方程式稍加调整,就会得到如下两个会计方程式:

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二: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从纯数学的角度看,这两个等式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两个等式则反映完全不同的经济含义。等式一反映企业的所有经济资源在优先偿还债权人的权益后剩下的就是属于所有者的,反映了债权人的权益优先得到保护,同时也反映了所有者的权益是一个剩余的权益。等式二反映企业的所有经济资源在优先偿还所有者的权益后剩下的就是债权人的,反映了所有者的权益优先得到保护,反映债权人权益是一个剩余权益,这是不符合一般经济常识的,因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等式二是错误的。

经济业务、资金运动与产权的关系非常密切。企业的经济业务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资金运动,而资金运动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又是一种产权关系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产权,也就是说,会计就是要对企业的产权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控制和监督。产权在会计平面模型上的体现如图322所示。

img25

图322 会计平面模型与产权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